防眩镜、车辆以及防眩镜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542984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15 18: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成为镜面的玻璃基板的背面侧配置有能够被施加电压的电致变色层的防眩镜,其能够使可利用的镜面大并且实现小型化。在玻璃基板(18)的背面上依次层叠透明电极膜(19)、以及具有面对该透明电极膜(19)的一部分的切口部(25A)的电致变色层(20),在除切口部(25A)以外的部分向电致变色层(20)的背面层叠电极兼反射膜(21A),在电极兼反射膜(21A)上电连接第一端子(28),在切口部(25A)内在透明电极(19)上电连接第二端子(29)。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成为镜面的玻璃基板的背面侧配置有能够被施加电压的电致变色层的防眩镜,其能够使可利用的镜面大并且实现小型化。在玻璃基板(18)的背面上依次层叠透明电极膜(19)、以及具有面对该透明电极膜(19)的一部分的切口部(25A)的电致变色层(20),在除切口部(25A)以外的部分向电致变色层(20)的背面层叠电极兼反射膜(21A),在电极兼反射膜(21A)上电连接第一端子(28),在切口部(25A)内在透明电极(19)上电连接第二端子(29)。【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成为镜面的玻璃基板的背面侧配置有能够被施加电压的电致变色 层的防眩镜、使用该防眩镜的车辆以及防眩镜的制造方法的改进。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已经公开有如下结构:在玻璃基板的背面依次层叠有透明电极 膜、电致变色层、电极兼反射膜,与所述透明电极膜连接的夹式电极(clip electrode)以及 与所述电极兼反射膜连接的夹式电极被设置在玻璃基板的上下两缘部,这些夹式电极被壳 体覆盖。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8-282374号公报 专利技术概要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供夹式电极设置的位置一带或者玻璃 基板的周缘部无法用作防眩镜,可利用的镜面受到限制。另外,由于夹式电极从镜基板的外 缘向外侧突出,因此不得已导致包含壳体的防眩镜装置整体的大型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可利用的镜面大并且可 实现小型化的防眩镜、使用该防眩镜的车辆以及能容易地制造能够使可利用的镜面大并且 可实现小型化的防眩镜的防眩镜的制造方法。 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成为镜面的玻璃基板的背面侧配置有能够 被施加电压的电致变色层的防眩镜,其第一特征在于,在所述玻璃基板的背面上依次层叠 有透明电极膜、以及具有面对该透明电极膜的一部分的切口部的所述电致变色层,在除所 述切口部以外的部分向所述电致变色层的背面层叠电极兼反射膜,在所述电极兼反射膜上 电连接第一端子,在所述切口部内在所述透明电极膜上电连接第二端子。 另外,本专利技术在第一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第二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兼反射膜作 为第一电极兼反射膜而层叠于所述电致变色层的背面,与第一电极兼反射膜隔绝的第二电 极兼反射膜在所述切口部内层叠于所述透明电极膜的背面,第二端子隔着第二电极兼反射 膜而与所述透明电极膜电连接。 本专利技术在第二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第三特征在于,第一电极兼反射膜及第二 电极兼反射膜是对来自所述玻璃基板侧的光进行反射的半透半反镜,在第二电极兼反射膜 的背面侧的所述切口部配置有光检测传感器。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使用第一?第三特征中任一者的防眩镜的车辆,其第四特征在 于,所述防眩镜用作车厢内后视镜。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使用第一?第三特征的结构中任一者的防眩镜的车辆,其第五特 征在于,所述防眩镜用作车门后视镜。 本专利技术在第五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第六特征在于,在所述防眩镜的车宽方向 内方侧的端部配置所述切口部。 另外,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制造第二特征的防眩镜的防眩镜的制造方法,其第七 特征在于,该防眩镜的制造方法依次执行如下步骤:在所述玻璃基板的背面上形成透明电 极膜的第一步骤;在将覆盖与所述切口部对应的部分的防附着构件装配于所述玻璃基板以 及所述透明电极膜的状态下,在所述透明电极膜的背面的除由所述防附着构件覆盖的部分 以外的部分形成电致变色层的第二步骤;在卸下所述防附着构件的状态下,在所述电致变 色层的背面、所述电致变色层的与所述切口部对应的侧面以及所述透明电极膜的背面上形 成能够成为第一电极兼反射膜及第二电极兼反射膜的预成形膜的第三步骤;通过对由第三 步骤形成的所述预成形膜中的、成为所述切口部的外缘的部分实施激光蚀刻处理而形成所 述切口部,并且将所述预成形膜分离为相互隔绝的第一电极兼反射膜及第二电极兼反射膜 的第四步骤;以及在第一电极兼反射膜上电连接第一端子并且在第二电极兼反射膜上电连 接第二端子的第五步骤。 专利技术效果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特征,在电致变色层上设置面对将电致变色层夹持在其与电极 兼反射膜之间的透明电极的一部分的切口部,在电极兼反射膜上电连接第一端子,在切口 部内且在透明电极膜上电连接第二端子,因此无法用作防眩镜的仅是与切口部对应的部分 的较小空间,能够使可利用的镜面大,由于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不会从镜面向侧方突出,因 此能够实现小型化。 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特征,隔着与层叠于电致变色层的第一电极兼反射膜隔 绝而在切口部内层叠于透明电极层的第二电极兼反射膜,第二端子与透明电极膜电连接, 因此能够避免因设置切口部而透视玻璃基板的背后的情况。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特征,由于透过玻璃基板、透明电极以及作为半透半反镜的第 二电极兼反射膜而进入的光由切口部内的光检测传感器检测出,因此在防眩镜的周围无须 确保用于配置光检测传感器的空间,能够包含光检测传感器并实现小型化。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特征,能够确保作为防眩镜的车厢内后视镜的镜面较宽且实现 该车厢内后视镜的小型化。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五特征,能够确保作为防眩镜的车门后视镜的镜面较宽且实现该 车门后视镜的小型化。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六特征,车门后视镜的车宽方向内方侧的端部为映入本车的部 分,不需要防眩功能,因此在该部分处配置切口部,从而能够高效地配置用作防眩镜的位 置。 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七特征,将能够成为第一电极兼反射膜及第二电极兼反射 膜的预成形膜形成在电致变色层的背面、电致变色层的与切口部对应的侧面以及透明电极 膜的背面之后,对该预成形膜中的成为切口部的外缘的部分实施激光蚀刻处理而形成切口 部,并且将预成形膜分离为相互隔绝的第一电极兼反射膜及第二电极兼反射膜,因此能够 容易且高效地形成切口部、第一电极兼反射膜及第二电极兼反射膜。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是从后方观察车厢内的前部的图。 图2是车厢内后视镜的放大图。 图3是图2的3-3线剖视图。 图4是图2的4-4线剖视图。 图5是依次表示防眩镜的制造过程的图。在此,图5(a)是表示第一步骤的图,图 5(b)是表示第二步骤的图,图5(c)是表示第三步骤的图,图5(d)是表示第四步骤的图,图 5(e)是表示第五步骤的图,图5(f)是表示第六步骤的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与图3对应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参照图1?图5对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时,首先,在图1中,就座在配 置于乘用车辆的车厢11内的例如前部右侧的驾驶座位12上的车辆驾驶员为了获得车辆后 方的视野,在车厢11内的前部的上部配置车厢内后视镜13,在车辆的左右的前部侧门15L、 15R的外侧前部配置车门后视镜14L、14R。 在图2?图4中,所述车厢内后视镜13在形成为朝向后方打开的碗状而支承于车 身的壳体16内以堵塞该壳体16的开口部的方式设置防眩镜17A而成,该防眩镜17A能够 通过向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眩镜,该防眩镜在成为镜面的玻璃基板(18)的背面侧配置有能够被施加电压的电致变色层(2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玻璃基板(18)的背面上依次层叠有透明电极膜(19)、以及具有面对该透明电极膜(19)的一部分的切口部(25A、25B、25C)的所述电致变色层(20),在除所述切口部(25A~25C)以外的部分向所述电致变色层(20)的背面层叠电极兼反射膜(21A),在所述电极兼反射膜(21A)上电连接第一端子(28),在所述切口部(25A~25C)内且在所述透明电极膜(19)上电连接第二端子(29)。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久木田知之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制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