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电池内短路的触发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472534 阅读:2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25 10:58
一种电池内短路的触发方法,包括:对电池进行定点局部加热,使所述电池的部分隔膜融化,形成隔膜缺口,从而使该电池的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在该隔膜缺口处直接接触,发生内短路。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按照要求实现不同位置、不同规模的电池内短路,对于电池内短路领域的研究,以及电池设计研发和性能对比中的安全性能评估具有关键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在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下,汽车动力系统电动化逐渐成为未来汽车的 技术发展主流。锂离子电池因其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方面的优势,是电动汽车动力来源的 主要选择之一。然而,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事故偶有发生,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安全性问 题将会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并阻碍电动汽车的大规模产业化。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多数安全问题都可以通过电气管理或温度管理等外部措施进 行控制或缓解。当今多数电动汽车厂家都在自己的动力电池模块中应用了此类措施以提高 安全性。然而,由内短路引起的热失控是所有安全问题中最为棘手难解的课题,造成内短路 的成因很多,各种不同情况或原因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内短路和危险性,它并不能通过现 有的电气管理或温度管理等外部措施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缓解。而多数在电池正常使用过程 中的安全问题都与内短路相关,不仅在电动汽车领域如此,在其他使用锂离子电池的领域 也是如此,如数码产品、飞机等。 目前,内短路的发现和预测依然是电池安全问题中的一个难点。许多标准中的内 短路测试方法,如挤压、针刺、外短路等,由于会在测试过程中破坏电池的完整性,使电池发 生严重的损毁,从而与实际使用过程发生的内短路具有根本的区别,不能真切模拟电池的 内短路状态。因此,当今内短路测试与研究的主要困难就在于找到合适的方法触发内短路。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能真切模拟电池的内短路状态的电池内短路的触发 方法。 -种,包括:对电池进行定点局部加热,使所述电池的部分 隔膜融化,形成隔膜缺口,从而使该电池的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在该隔膜缺口处直接接触, 发生内短路。 由于现有技术中电池所采用的隔膜的熔点(150°C左右)远低于电池中其他材料软 化或变形的温度(600°C左右),因此采用对电池进行定点局部加热的方法,可以实现仅使加 热位置的隔膜融化而形成隔膜缺口,从而使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直接接触,发生内短路。这 种电池内短路的触发方式不仅简单、方便、容易操作,而且不会对电池的完整性造成破坏, 能更真切地模拟电池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内短路状态,从而为电池安全问题研究和电池设计 时的安全性能评估、对比提供可靠的依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所述的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所述形成隔膜缺口的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所述形变元件的俯视图。 图4a和图4b分别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所述形变元件发生形变前后的主视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形变元件设置在负极材料层与隔膜之间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形变元件触发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类型内短路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的形变元件触发负极材料-正极极板类型内短路的示意图。 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将形变元件设置在负极材料层与负极极板之间的示意 图。 图9为图8中的形变元件触发正极材料-负极极板类型内短路的示意图。 图10为图8中的形变元件触发正极极板-负极极板类型内短路的示意图。 图11a和图lib分别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所述电池内短路的测试装置的形变元件 被触发前后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内短路的触发方法,包括:对电池进行定点局部加热,使所述电池的部分隔膜融化,形成隔膜缺口,从而使该电池的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在该隔膜缺口处直接接触,发生内短路。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电池内短路的触发方法,包括:对电池进行定点局部加热,使所述电池的部分 隔膜融化,形成隔膜缺口,从而使该电池的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在该隔膜缺口处直接接触, 发生内短路。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内短路的触发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加热装置对所述电 池进行定点局部加热,该加热装置为能输出集中能量的装置。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内短路的触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具有一外表面, 将所述电池用于直接吸收该加热装置输出的能量的那部分外表面定义为加热位置,该加热 装置与该电池的相对位置固定,通过控制该加热位置面积的大小与该加热装置输出的总能 量来控制该隔膜缺口的大小。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内短路的触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的输出功 率可控,通过控制该加热装置的输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明轩冯旭宁方谋欧阳明高卢兰光谢潇怡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