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框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41318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17 16: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体结构,包括连接到主框架组件的底板。所述主框架组件包含第一侧轨和第二侧轨以及互连的横梁。位于所述车体结构前部附近的前框架结构连接到所述主框架组件。所述前框架结构包含第一对角构件和第二对角构件以及横向延伸的构件。所述第一对角构件和第二对角构件中的每个均包含连接到所述主框架组件的前端部以及连接到所述横向构件的后端部。所述后端部朝向彼此会聚,并且所述横向构件具有连接到所述第一侧轨和第二侧轨。所述前框架结构通过经过所述前框架结构传递载荷将由狭窄偏移的正面相撞造成的撞击载荷从所述第一侧轨传递到所述第二侧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框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体结构。
技术介绍
当前标准的正面碰撞测试包含完全正面或适度重叠的正面(例如,偏移40%)碰撞测试。小于40%偏移的正面撞击和角部碰撞以前很少受到关注。小部分重叠或狭窄偏移的正面碰撞测试(例如,偏移25%)是新兴的碰撞需求,与小于40%偏移的正面撞击和角部碰撞关联。设计测试来重复当车辆的前角部与另一车辆或物体比如树或电线杆相撞时所发生的事件。 大多数的车辆具有安全罩,安全罩封装乘员室并被构建成以小变形经受住正面相撞和适度重叠的正面碰撞。同时,破碎区域帮助管理碰撞能量,以减少作用在乘员室上的力。主破碎区域结构通常集中在前端的中间50%。当碰撞波及这些结构时,乘员室得以保护防止被侵入,并且前安全气囊和安全带会禁锢并保护乘员。小部分重叠的正面碰撞主要影响车辆的外缘,这里一般不会受到破碎区域结构的良好保护。因此,碰撞力可以直接传入到前轮、悬挂系统和防火墙(firewall)中。
技术实现思路
依照一个方面,一种车体结构,包括连接到主框架组件的底板。所述主框架组件包含第一侧轨和第二侧轨以及多个间隔开的横梁,所述第一侧轨和第二侧轨在所述车体结构的纵向方向上延伸,所述横梁将所述第一侧轨和第二侧轨互连。位于所述车体结构前部附近的前框架结构连接到所述主框架组件。所述前框架结构包含第一对角构件和第二对角构件以及横向延伸的构件。所述第一对角构件和第二对角构件中的每个均包含连接到所述主框架组件的前端部以及连接到所述横向构件的后端部。所述后端部朝向彼此会聚,并且所述横向构件具有连接到所述第一侧轨和第二侧轨的端部。所述前框架结构被构造为通过经过朝向所述第一侧轨延伸的对角构件、经过所述横向构件并朝向所述第二侧轨传递载荷将由狭窄偏移的正面相撞造成的对所述车体结构的撞击载荷从所述第一侧轨传递到所述第二侧轨。 依照另一方面,一种车体结构,包括连接到主框架组件的底板。所述主框架组件包含第一侧轨和第二侧轨以及多个间隔开的横梁,所述第一侧轨和第二侧轨在所述车体结构的纵向方向上延伸,所述横梁将所述第一侧轨和第二侧轨互连。前副车架连接到所述主框架组件。位于所述前副车架后面的前框架结构连接到所述主框架组件。所述前框架结构包含第一对角构件和第二对角构件以及横向延伸的构件,所述横向延伸的构件连接到所述第一对角构件和第二对角构件中的每个。所述第一对角构件和第二对角构件从所述横向构件的中央部朝向所述第一侧轨和第二侧轨向前向外延伸。所述第一对角构件和第二对角构件的前端部与所述第一侧轨和第二侧轨向内间隔开。所述前框架结构被构造为经由朝向所述狭窄偏移的正面相撞延伸的对角构件以及所述横向构件将由狭窄偏移的正面相撞造成的对所述车体结构的撞击载荷从所述第一侧轨和第二侧轨之一朝向所述第一侧轨和第二侧轨中的另一个传递。 依照另一方面,一种车体结构,包括连接到主框架组件的底板。所述主框架组件包含第一侧轨和第二侧轨以及多个间隔开的横梁,所述第一侧轨和第二侧轨在所述车体结构的纵向方向上延伸,所述横梁将所述第一侧轨和第二侧轨互连。前副车架连接到所述主框架组件。位于所述前副车架后面的前框架结构连接到所述主框架组件。所述前框架结构包含第一对角构件和第二对角构件以及横向延伸的构件,所述横向延伸的构件连接到所述第一对角构件和第二对角构件中的每个。所述第一对角构件和第二对角构件从所述横向构件的中央部朝向所述第一侧轨和第二侧轨延伸。所述第一对角构件和第二对角构件中的每个均包含向前构件以及连接到所述向前构件的分离的向后构件。所述向前构件连接到所述横梁之一,并且所述向后构件连接到所述横向构件。所述前框架结构被构造为经由朝向所述狭窄偏移的正面相撞延伸的对角构件以及所述横向构件将由狭窄偏移的正面相撞造成的对所述车体结构的撞击载荷从所述第一侧轨和第二侧轨之一朝向所述第一侧轨和第二侧轨中的另一个传递。 【附图说明】 图1是包含连接到主框架组件的底板的已知的车体结构的平面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车体结构的平面图,车体结构包含连接到主框架组件的底板以及位于车体结构的前部附近的示意性前框架结构。 图3是包含图2中车体结构的车辆的侧视图,图3示出了由狭窄偏移的正面相撞造成的载荷路径。 图4是图3中车辆的平面图,示出了由狭窄偏移的正面相撞造成的载荷路径。 图5是根据本公开一个方面的图2中前框架结构的平面图。 图6是图5中所示的一部分车体结构的细节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另一方面的图2中前框架结构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本文中的说明书及附图仅仅是说明性的,并且在不脱离本公开的情况下可以在公开的结构中做出各种修改和改变。一般情况下,示意性车框结构的图纸并非是按比例的。如本文中使用的,横向方向为横跨车辆,即左右方向。同样,纵向方向指的是车辆行进的向前和向后方向,而竖直方向涉及到高度,即向上和向下方向。还将了解,本文中公开的示意性车框结构的各种指定部件仅仅是本领域术语,它们可从一个制造商变化到另一制造商,并且不应当被视为限制本公开。 现在参考附图,贯穿于这几个视图,其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图1图示了用于车辆的已知的底板结构100。底板结构100包含连接到主框架组件104的底板102。如本领域已知的,主框架组件104包含第一和第二纵向构件或导轨110、112,其具有跨越于纵向构件110、112之间并与之互连的横向横梁114、116、118、120、122、124。在所描绘的小型货车平台中,前排座椅下面和后面的面积包含梯井(well) 130。梯井由设置在底板102中以允许出入梯井的开口以及用于覆盖开口的盖134限定。盖134安装到底板102和横梁120、122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在车辆底板102中的开口可以在碰撞事件期间减少底板充当完整的剪切板的能力。在小部分重叠(25%)的正面撞击中,大量的总能量可以直接冲击A-柱(未示出),不会接合车辆的主要正面碰撞结构(未示出)。加载是高度不对称的,可以造成底板结构100的失稳(即,匹配冲突(matchboxing))。 图2图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意性车辆底板结构200。为用于小型货车平台也将描述示意性车框结构200 (见图3和4),但这仅仅是说明性的,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应了解,车框结构可以容易地适用于其它的车辆平台,诸如越野车、货车、汽车、天桥等。类似于底板结构100,车辆底板结构200包含连接到主框架组件204的底板202。主框架组件204包含第一和第二纵向构件或导轨210、212,其具有跨越于纵向构件210、212之间并与之互连的横向横梁214、216、218、220、222。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210、212中的每个具有共同的横截面轮廓,它至少沿着其纵向部保持不变,而且在本公开中,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中的每个形成在一通道中或形成U形截面形状。横向横梁类似于第一侧轨和第二侧轨210、212成形。在所描绘的小型货车平台中,前排座椅下面和后面的面积包含梯井230。梯井由设置在底板202中以允许出入梯井的开口以及用于覆盖开口的盖234限定。盖234安装到底板202和横梁之一中的至少一个上。 示意性车框结构200还包含各自连接到主框架组件204的前副车架240 (见图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框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体结构,包括:连接到主框架组件的底板,所述主框架组件包含第一侧轨和第二侧轨以及多个间隔开的横梁,所述第一侧轨和第二侧轨在所述车体结构的纵向方向上延伸,所述横梁将所述第一侧轨和第二侧轨互连;以及前框架结构,所述前框架结构位于所述车体结构前部附近并且连接到所述主框架组件,所述前框架结构包含第一对角构件和第二对角构件以及横向延伸的构件,所述第一对角构件和第二对角构件中的每个均包含连接到所述主框架组件的前端部以及连接到所述横向构件的后端部,所述后端部朝向彼此会聚,并且所述横向构件具有连接到所述第一侧轨和第二侧轨的端部,其中,所述前框架结构被构造为通过经过朝向所述第一侧轨延伸的对角构件、经过所述横向构件并朝向所述第二侧轨传递载荷,将由狭窄偏移的正面相撞造成的对所述车体结构的撞击载荷从所述第一侧轨传递到所述第二侧轨。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3.12 US 13/796,3901.一种车体结构,包括: 连接到主框架组件的底板,所述主框架组件包含第一侧轨和第二侧轨以及多个间隔开的横梁,所述第一侧轨和第二侧轨在所述车体结构的纵向方向上延伸,所述横梁将所述第一侧轨和第二侧轨互连;以及 前框架结构,所述前框架结构位于所述车体结构前部附近并且连接到所述主框架组件,所述前框架结构包含第一对角构件和第二对角构件以及横向延伸的构件,所述第一对角构件和第二对角构件中的每个均包含连接到所述主框架组件的前端部以及连接到所述横向构件的后端部,所述后端部朝向彼此会聚,并且所述横向构件具有连接到所述第一侧轨和第二侧轨的端部, 其中,所述前框架结构被构造为通过经过朝向所述第一侧轨延伸的对角构件、经过所述横向构件并朝向所述第二侧轨传递载荷,将由狭窄偏移的正面相撞造成的对所述车体结构的撞击载荷从所述第一侧轨传递到所述第二侧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结构,其中,所述车体结构还包含前副车架,所述前副车架连接到所述主框架组件并位于邻近所述前框架结构的第一对角构件和第二对角构件,所述前副车架通过所述横梁之一与所述前框架结构分离。3.根据权利要 求2所述的车体结构,其中,所述前副车架包含: 第一纵向构件和第二纵向构件,所述第一纵向构件和第二纵向构件在所述车体结构的纵向方向上延伸; 前横梁,所述前横梁沿所述车体结构的横向方向在所述第一纵向构件的前端和第二纵向构件的前端之间延伸; 后横梁,所述后横梁沿所述车体结构的横向方向在所述第一纵向构件的后端和第二纵向构件的后端之间延伸;以及 接合构件,所述接合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纵向构件和第二纵向构件的每个前端处,其中每个接合构件适于在狭窄偏移的正面相撞期间通过关联的物体进行接合并将撞击载荷引导到所述前副车架中。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结构,其中,所述底板包含由所述底板中的开口限定的梯井,所述前框架结构定位在邻近所述梯井以及所述梯井前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体结构,其中,所述梯井的侧面由所述横梁之一以及所述前框架结构的横向构件包围,所述撞击载荷远离所述梯井进行传递。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结构,其中,所述前框架结构的第一对角构件和第二对角构件中的每个均包含向前构件以及连接到所述向前构件的分离的向后构件。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体结构,其中,所述向前构件由抗拉强度等于或大于590MPa的高强度钢形成,并且所述向后构件由抗拉强度等于或大于980MPa的高强度钢形成。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体结构,其中,所述前框架结构的横向构件由抗拉强度等于或大于980MPa的高强度钢形成。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体结构,还包含固定到所述第一侧轨和第二侧轨中的每个的硬化构件,每个硬化构件与所述前框架结构的横向构件横向地对准。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体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对角构件和第二对角构件的向后构件被一体地形成,以限定单件式向后构件。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体结构,其中,所述向前构件中的每个均连接到所述横梁之一上,并且所述向后构件中的每个均连接到所述横向构件的中央部。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结构,其中,所述前框架结构基本呈K形。13.一种车体结构,包括: 连接到主框架组件的底板,所述主框架组件包含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PM沙弗BE德雷塞尔中野孝志KK皮迪马利BD科斯特PJ埃里森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