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轴马达以及盘片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430773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17 10: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主轴马达以及盘片驱动装置,轴部包括圆柱部、环状部以及凹部。帽部包括平板部和突出部。凹部包括第一侧面以及位于第一侧面的径向外侧的第二侧面。突出部的下端部位于凹部内。第一侧面隔着第一区域与突出部的内周面对置。第二侧面隔着第二区域与突出部的外周面对置。凹部的底部隔着第三区域与突出部的下端部对置。第一侧面与突出部的内周面之间的平均距离比第二侧面与突出部的外周面之间的平均距离小,且比突出部下端部与凹部的底部之间的平均距离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主轴马达以及盘片驱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盘片驱动装置用的主轴马达和盘片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盘片驱动装置的马达具有使用流体动压的轴承机构。在日本公开公报2009-136143号公报中所记载的主轴马达具有固定轴、环状的轴承构成部件、转子构成部件以及环状外罩。轴承构成部件配置在固定轴的上侧端部。轴承构成部件与固定轴一体构成。转子构成部件配置在固定轴的外侧。环状外罩配置在轴承构成部件的上侧。环状外罩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粘结在转子构成部件的上端部。轴承构成部件的外周面与转子构成部件的上端部的内周面对置。在轴承构成部件的外周面与转子构成部件的上端部的内周面之间构成密封间隙。密封间隙被环状外罩覆盖。
技术实现思路
如日本公开公报2009-136143号公报所示,在有的马达中,覆盖密封间隙的帽部件配置在旋转部。在这样的马达中,环状外罩与轴的端部一同形成迷宫密封,由此,能够降低空气的交换以及与之相随的轴承流体的蒸发。但是,由于在旋转部与静止部之间存在有间隙,因此,包括汽化的润滑油的空气从该间隙向马达外部漏出。并且,如果要加厚帽部件来确保其刚性,则会阻碍马达的薄型化。如果使帽部件变薄,则迷宫密封的间隙在轴向缩短,导致润滑油的蒸发变多。因此,要求一种能够使马达薄型化并能够确保迷宫密封的长度的结构。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润滑油蒸发的主轴马达。 本专利技术的例示性的第一专利技术为一种主轴马达,其具有静止部和旋转部。静止部包括轴部。旋转部包括转子磁铁,该旋转部隔着润滑油被静止部支承为能够旋转。轴部包括圆柱部、环状部以及凹部。圆柱部沿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配置。环状部从圆柱部向径向外侧扩展。凹部呈环状并向下侧凹陷。旋转部包括套筒部、筒状部以及帽部。套筒部与轴部对置。筒状部从比轴部与套筒部之间的间隙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向上方扩展,并与轴部对置。帽部配置在筒状部的上方。帽部包括平板部和突出部。平板部沿径向扩展。突出部位于平板部的径向内侧,并向下方突出。在轴部和套筒部之间的间隙中存在有润滑油。间隙同环状部与筒状部之间的上密封部相连,且润滑油的液面位于上密封部。凹部包括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第二侧面位于第一侧面的径向外侧。突出部的下端部位于凹部内。第一侧面隔着第一区域与突出部的内周面对置。第二侧面隔着第二区域与突出部的外周面对置。凹部的底部隔着第三区域与突出部的下端部对置。第一侧面与突出部的内周面之间的平均距离比第二侧面与突出部的外周面之间的平均距离小,且比凹部的底部与突出部的下端部之间的平均距离小。 通过本专利技术的例示性的第一专利技术,能够减少润滑油的蒸发。 本专利技术的例示性的第二专利技术为一种盘片驱动装置,其包括使盘片旋转的本专利技术的例示性的第一专利技术所述的主轴马达、对盘片进行信息的读取和写入中的至少一项的存取部、以及收纳盘片、主轴马达和存取部的机壳。 通过本专利技术的例示性的第二专利技术,能够减少润滑油的蒸发。 由以下的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优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盘片驱动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2为优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轴马达的纵剖视图。 图3为优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机构的纵剖视图。 图4为优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部附近的纵剖视图。 图5为优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轴部附近的纵剖视图。 图6为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轴部附近的纵剖视图。 图7为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轴部附近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将马达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上侧简称为“上侧”,下侧简称为“下侧”。另外,上下方向并不表示组装到实际设备时的位置关系或方向。并且,将与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或大致平行的方向称作“轴向”,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图1为具有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轴马达(以下简称为“马达”)的盘片驱动装置I的纵剖视图。盘片驱动装置I为所谓的硬盘驱动装置。盘片驱动装置I例如包括3张盘片11、马达12、存取部13以及机壳14。马达12使记录信息的盘片11旋转。存取部13对盘片11进行信息的读取和写入。存取部13也可以对盘片11进行信息的读取和写入中的至少一项。 机壳14包括大致杯状的下机壳部件141和板状的上板部件142。盘片11、马达12以及存取部13收纳在下机壳部件141的内侧。上板部件142嵌于下机壳部件141而构成机壳14。盘片驱动装置I的内部空间优选为灰尘或尘埃极度少的洁净的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盘片驱动装置I内充填空气。另外,也可以使用氦气或氢气进行填充。并且,也可以使用这些气体与空气的混合气体进行填充。 3张盘片11通过夹紧装置151和垫片152沿马达12的中心轴线Jl方向等间隔地固定在马达12的转子轮毂。存取部13包括6个头部件131、6个臂部132以及头部件移动机构133。头部件131与盘片11接近,并进行信息的读取和写入。头部件131也可以进行信息的读取和写入中的至少一项。臂部132支承头部件131。头部件移动机构133通过移动臂部132而使头部件131相对于盘片11移动。通过这些结构,头部件131在与旋转的盘片11接近的状态下,访问盘片11的所需位置。另外,盘片11不限定为3张,也可以为I张或2张以上。 图2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轴马达的纵剖视图。马达12为外转子型的马达。马达12包括静止部2和旋转部3。在图2中,对通过静止部2的一部分和旋转部3的一部分构成的流体动压轴承机构(以下称作“轴承机构”)标注符号4。旋转部3隔着润滑油45被支承为能够以马达12的中心轴线Jl为中心相对于静止部2旋转。 静止部2优选包括作为基底部的基底板21、定子22、轴部41以及下推力部42。基底板21与图1的下机壳部件141由单体的部件构成,并优选作为机壳14的一部分。定子22固定在基底板21的圆筒状的保持架211的周围。在保持架211的内侧形成孔部。另外,基底板21和下机壳部件141也可以为分体的部件。轴部41在上部具有螺纹孔。如图1所示,上板部件142的中央部143向下方凹陷。以下,将中央部143称作“板中央部143”。在板中央部143的贯通孔和轴部41的螺纹孔中插入螺丝161。由此,板中央部143与轴部41能够相固定。板中央部143的下表面与轴部41的上表面接触。由此,上板部件142能够牢固地固定于马达12。 如图2所示,旋转部3包括转子轮毂31和转子磁铁32。转子轮毂31包括与轴部41对置的大致圆筒状的套筒部5、盖部311以及圆筒部312。盖部311从套筒部5的上部向径向外侧扩展。圆筒部312从盖部311的外缘部向下方延伸。转子磁铁32固定在圆筒部312的内侧。转子磁铁32与定子22在径向对置。在定子22与转子磁铁32之间产生转矩。另外,套筒部5也可由与盖部311和圆筒部312不同的部件构成。此时,套筒部5固定于盖部311。 图3放大示出轴承机构4。轴承机构4包括轴部41、下推力部42、套筒部5、筒状部43、下轮毂筒部54以及润滑油45。如上所述,轴部41和下推力部42为静止部2的一部分。套筒部5、筒状部43以及帽部44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其具有:静止部,其包括轴部;以及旋转部,其包括转子磁铁,该旋转部隔着润滑油被所述静止部支承为能够旋转,所述轴部包括:圆柱部,其沿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配置;环状部,其从所述圆柱部向径向外侧扩展;以及环状的凹部,其向下方凹陷,所述旋转部包括:套筒部,其与所述轴部对置;筒状部,其从比所述轴部与所述套筒部之间的间隙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向上方扩展,并与所述轴部对置;以及帽部,其配置在所述筒状部的上部,所述帽部包括:平板部,其沿径向扩展;以及突出部,其位于所述平板部的径向内侧,并从所述平板部向下方突出,在所述轴部与所述套筒部之间的间隙存在有润滑油,所述间隙与处于所述环状部和所述筒状部之间的上密封部相连,且润滑油的液面位于所述上密封部,所述凹部包括: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位于第一侧面的径向外侧,所述突出部的下端部位于所述凹部内,所述第一侧面隔着第一区域与所述突出部的内周面对置,所述第二侧面隔着第二区域与所述突出部的外周面对置,所述凹部的底部隔着第三区域与所述突出部的下端部对置,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突出部的内周面之间的平均距离比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突出部的外周面之间的平均距离小,且比所述凹部的底部与所述突出部的下端部之间的平均距离小。...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3.14 US 61/781,234;2013.05.21 US 13/898,9211.一种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其具有: 静止部,其包括轴部;以及 旋转部,其包括转子磁铁,该旋转部隔着润滑油被所述静止部支承为能够旋转, 所述轴部包括: 圆柱部,其沿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配置; 环状部,其从所述圆柱部向径向外侧扩展;以及 环状的凹部,其向下方凹陷, 所述旋转部包括: 套筒部,其与所述轴部对置; 筒状部,其从比所述轴部与所述套筒部之间的间隙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向上方扩展,并与所述轴部对置;以及 帽部,其配置在所述筒状部的上部, 所述帽部包括: 平板部,其沿径向扩展;以及 突出部,其位于所述平板部的径向内侧,并从所述平板部向下方突出, 在所述轴部与所述套筒部之间的间隙存在有润滑油,所述间隙与处于所述环状部和所述筒状部之间的上密封部相连,且润滑油的液面位于所述上密封部, 所述凹部包括: 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位于第一侧面的径向外侧, 所述突出部的下端部位于所述凹部内, 所述第一侧面隔着第一区域与所述突出部的内周面对置, 所述第二侧面隔着第二区域与所述突出部的外周面对置, 所述凹部的底部隔着第三区域与所述突出部的下端部对置, 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突出部的内周面之间的平均距离比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突出部的外周面之间的平均距离小,且比所述凹部的底部与所述突出部的下端部之间的平均距离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部包括位于所述凹部的径向外侧的环状凸部,所述突出部的下端部位于比所述环状凸部的上表面靠轴向下侧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凸部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的一部分包括憎油膜所构成的憎油膜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状部包括上筒部,所述上筒部包括与所述环状凸部的外周面对置的内周面, 所述上筒部与所述筒状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渡边地嗣关井洋一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