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缠绕球杆的网格纱,旨在提供一种能有效对抗多角度的扭力,抗撕能力强,外端连接部能够接合牢靠、不易卷边、撕开的网格纱。它包括若干经纱、若干纬纱,所述的纬纱与经纱相互穿插形成一网格状的纱面,相邻两排纬纱与同一根经纱的接触面分别为经纱的上、下表面,相邻两排经纱与同一根纬纱的接触面分别为纬纱的上、下表面,所有经纱互相平行,纬纱与经纱之间所成的角度以每三根纬纱为一组循环重复,一组纬纱之中,与经纱之间的夹角依次递减1.5至8度,经纱的一端为梯形的塞接头,另一端为防卷包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具有局部错杂、整体规律的网状结构,抗扭、抗卷边、抗撕裂能力强,防滑效果好,使用寿命有保障。(*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用于缠绕球杆的网格纱
本技术属于体育用品配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缠绕球杆的网格纱。
技术介绍
在各种体育运动中使用的球杆,例如羽毛球杆、曲棍球杆,其外部通常会包覆缠绕一些固定纱料,用以保证摩擦、握持效果,从而提高操控性和握持稳定性。然而,现有的缠绕纱料,往往是以一条纱料螺旋缠绕、或是规则的网格纱料旋转包覆的形式固定在球杆外表面,虽然具有一定提高摩擦的效果,但是,由于运动者在操控球杆时,会施加不同角度的扭力、压力,也会由于握持习惯,较多的、长时间的施加一个或几个角度的扭力,这样一来,现有的纱料,就会因这些扭力、压力而导致局部变形过度,或是抵抗某些角度的扭力的能力较差而造成局部易破损、易翻起,影响使用。再者,纱料卷覆、包覆球杆后,在纱料闭合连接的位置上,最外层的纱料端部、边部容易因受力而翻边、卷起,导致纱料的连接被破坏,从而在使用中出现卷边增长甚至纱料撕开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球杆纱料对抗对角度扭力的能力有所欠缺、且纱料的外端接合部易翻边、卷起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合理,能有效对抗多角度的扭力,整体结构抗扭、抗撕能力强,外端连接部能够接合牢靠、不易卷边、撕开的网格纱。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缠绕球杆的网格纱,包括若干经纱、若干纬纱,所述的纬纱与经纱相互穿插形成一网格状的纱面,纱面上的所有网格的长度、宽度均小于经纱、纬纱的两倍宽度,相邻两排纬纱与同一根经纱的接触面分别为经纱的上、下表面,相邻两排经纱与同一根纬纱的接触面分别为纬纱的上、下表面,所有经纱互相平行,所述的纬纱与经纱之间所成的角度以每三根纬纱为一组循环重复,一组纬纱之中,与经纱之间的夹角依次递减1.5至8度,每组纬纱中的第一根纬纱与经纱是垂直的,所述的经纱与纬纱之间通过树脂粘结,所述的经纱的一端为梯形的塞接头,另一端为防卷包头,所述的防卷包头的大小能够覆盖住塞接头。经纱作为基础骨架,互相平行,维持整个纱料结构的稳定,同时方便包覆、卷覆球杆时的定位,多根纬纱结合在所有经纱上,具有规律性的角度变化,从而与经纱共同形成一个错杂的网状纱料,与经纱垂直的纬纱,具有良好的定位性,与经纱成一定角度的纬纱,结合在经纱上时具有良好的抗扭能力,这样一来,整个网格纱料在包覆到球杆上后,在保障稳定性、连接性足够的同时,又能具有抗扭、抗撕能力。包覆球杆时,经纱不是完全垂直球杆的,具有一定角度,这样可以提高缠绕性和抗扭能力。将经纱一端预留出一个预留段,然后开始将本技术卷到球杆上,卷过一圈后,将预留段连带着防卷包头或者塞接头一起穿过网格,由于经纱包覆时与球杆之间有一定角度,所以能顺利穿过网格,不会出现经纱自身大面积折叠,然后继续卷覆,每卷一圈,预留段均穿过一次网格,而在卷覆、包覆完成后,塞接头可以塞入对应的防卷包头及连接着防包卷头的经纱之下,利用防卷包头面积大于塞接头的特点,形成内部为两层、边缘为一层的端部结构,提高防卷边能力。作为优选,所述的防卷包头呈半圆形。这样就能具有圆滑的外缘,无论从哪个角度施力,都不会有单独承受较大翻起力的部分,如此,防卷包头处更加不易翻起,可延长纱料的包覆、使用寿命。作为优选,相邻经线的塞接头、防卷包头的所在位置相反。在纱料卷起包覆球杆后,相邻经线的连接结构正好反向,一则提高球杆整体结构的对称性,保障质量分布尽可能均匀,二则防止所有易卷边的结构都处在一个方向,将其逐个分开,从而进一步提高防卷边能力,保障使用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具有局部错杂、整体规律的网状结构,抗扭、抗卷边、抗撕裂能力强,操控性、防滑效果好,使用寿命有保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塞接头塞入防卷包头内的示意图。图中:经纱1、纬纱2、网格3、塞接头4、防卷包头5、预留段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如图1、图2所述的实施例中,一种用于缠绕球杆的网格纱,包括若干经纱1、若干纬纱2,所述的纬纱2与经纱I相互穿插形成一网格状的纱面,纱面上的所有网格3的长度、宽度均小于经纱1、纬纱2的两倍宽度,相邻两排纬纱2与同一根经纱I的接触面分别为经纱I的上、下表面,相邻两排经纱I与同一根纬纱2的接触面分别为纬纱2的上、下表面,所有经纱I互相平行,所述的纬纱2与经纱I之间所成的角度以每三根纬纱2为一组循环重复,一组纬纱2之中,与经纱I之间的夹角依次递减1.5至8度,每组纬纱2中的第一根纬纱2与经纱I是垂直的,所述的经纱I与纬纱2之间通过树脂粘结,所述的经纱I的一端为梯形的塞接头4,另一端为防卷包头5,所述的防卷包头5的大小能够覆盖住塞接头4。所述的防卷包头5呈半圆形。相邻经线的塞接头4、防卷包头5的所在位置相反。经纱1、纬纱2互相连接,形成网状结构,首先就保证了纱料的整体性,避免了单根纱料或多根纱料逐层包覆球杆时会出现的强度不足的可能。网格长宽限定在小于两倍的经纱1、纬纱2宽度,能够保证纱料在包覆、卷覆球杆后,在保证凹凸性的前提下不会出现局部较深的凹坑,维持良好的操控性。经纱I作为基础骨架,互相平行,维持整个纱料结构的稳定,同时方便包覆、卷覆球杆时的定位,多根纬纱2结合在所有经纱I上,具有规律性的角度变化,从而与经纱I共同形成一个较为错杂的网状纱料,与经纱I垂直的纬纱2,具有良好的定位性,与经纱I成一定角度的纬纱2,结合在经纱I上时具有良好的抗扭能力,这样一来,整个网格纱料在包覆到球杆上后,在保障稳定性、连接性足够的同时,又能具有抗扭、抗撕能力。包覆球杆时,经纱I不是完全垂直球杆的,具有一定角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缠绕性和抗扭能力,也能保障之后的预留段6能够顺利穿过网格。包覆球杆时,将经纱I 一端预留出一个预留段6,然后开始将本技术卷到球杆上,卷过一圈后,将预留段6连带着防卷包头5或者塞接头4 一起穿过对应的网格3,这个对应的网格3具体是哪个,则是由经纱I与球杆之间的角度决定的,可根据需求自行选择,在一般情况下会选择距离预留段最近的那一个网格3。然后继续卷覆,每卷一圈,预留段6及其连着的防卷包头5或者塞接头4均穿过一次网格3,而在卷覆、包覆完成后,每一个塞接头4可以对应塞入对应的一个防卷包头5及连接着防包卷头5的经纱I之下,又由于防卷包头5面积大于塞接头4,这样一来,在覆盖结合后,经纱I端部形成如图2所示结构:内部为两层,即塞接头4的一层加上防卷包头5或经纱I的一层;边缘为一层,即防卷包头5的边缘一层。这种结构,原本易卷边的部位较薄,而其他部位较厚,人的手握在上面,所施的力更多的是分布在较为凸起的位置而不是边缘,所以其不但利于提高球杆表面的凹凸性、握持性、防滑能力、操控性能,更能有效降低卷边甚至纱料撕裂的可能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缠绕球杆的网格纱,其特征是,包括若干经纱(1)、若干纬纱(2),所述的纬纱(2)与经纱(1)相互穿插形成一网格状的纱面,纱面上的所有网格(3)的长度、宽度均小于经纱(1)、纬纱(2)的两倍宽度,相邻两排纬纱(2)与同一根经纱(1)的接触面分别为经纱(1)的上、下表面,相邻两排经纱(1)与同一根纬纱(2)的接触面分别为纬纱(2)的上、下表面,所有经纱(1)互相平行,所述的纬纱(2)与经纱(1)之间所成的角度以每三根纬纱(2)为一组循环重复,一组纬纱(2)之中,与经纱(1)之间的夹角依次递减1.5至8度,每组纬纱(2)中的第一根纬纱(2)与经纱(1)是垂直的,所述的经纱(1)与纬纱(2)之间通过树脂粘结,所述的经纱(1)的一端为梯形的塞接头(4),另一端为防卷包头(5),所述的防卷包头(5)的大小能够覆盖住塞接头(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缠绕球杆的网格纱,其特征是,包括若干经纱(I)、若干纬纱(2),所述的纬纱(2)与经纱(I)相互穿插形成一网格状的纱面,纱面上的所有网格(3)的长度、宽度均小于经纱(I)、纬纱(2)的两倍宽度,相邻两排纬纱(2)与同一根经纱(I)的接触面分别为经纱(I)的上、下表面,相邻两排经纱(I)与同一根纬纱(2)的接触面分别为纬纱(2)的上、下表面,所有经纱(I)互相平行,所述的纬纱(2)与经纱(I)之间所成的角度以每三根纬纱(2)为一组循环重复,一组纬纱(2)之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硕宏,
申请(专利权)人:桐乡波力科技复材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