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换热管及其蒸发式冷凝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95493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05 20: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换热管,包括集气管和集液管,所述集气管与所述集液管之间连通有若干换热管单元,所述换热管单元包括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以及转角弯头,所述第一换热管的进口与所述集气管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出口与所述集液管连通,且所述第二换热管相对所述第一换热管上下分层错列排布,所述转角弯头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第二换热管之间,将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入口连通,该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蒸发式冷凝器换热管的管内侧换热系数不高,管外侧风阻过大的问题,提供一种导热性能良好、管径较小的高效换热管,以及传热性能较好、耐压性较强、结构紧凑且占地空间较小的蒸发式冷凝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换热管,包括集气管和集液管,所述集气管与所述集液管之间连通有若干换热管单元,所述换热管单元包括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以及转角弯头,所述第一换热管的进口与所述集气管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出口与所述集液管连通,且所述第二换热管相对所述第一换热管上下分层错列排布,所述转角弯头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第二换热管之间,将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入口连通,该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蒸发式冷凝器换热管的管内侧换热系数不高,管外侧风阻过大的问题,提供一种导热性能良好、管径较小的高效换热管,以及传热性能较好、耐压性较强、结构紧凑且占地空间较小的蒸发式冷凝器。【专利说明】一种高效换热管及其蒸发式冷凝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高效换热器,具体涉及一种蒸发式冷凝器。
技术介绍
蒸发式冷凝器是制冷系统中的主要换热设备,它的作用原理是:制冷系统中压缩机排出的过热高压制冷剂气体经过蒸发式冷凝器中的冷凝排管,使高温气态的制冷剂与排管外的喷淋水和空气进行热交换。蒸发式冷凝器工作时,喷淋水由水泵将集水槽中的水输送到蒸发式冷凝器顶部的喷淋管,经喷嘴喷淋到冷凝排管的外表面形成很薄的水膜,水膜中部分水吸热后蒸发为水蒸气,其余落入集水槽,供水泵循环使用,同时,轴流风机强迫空气从顶部和侧壁下部被吸入流经盘管,填料、饱和热湿空气则被排到周围大气中,热湿空气中夹带的部分水滴通过收水器截留,有效地控制水滴飘散损失,散失致大气中的水蒸气在系统中由浮球阀控制补充冷却水。蒸发式冷凝器具有节水、节能、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的特点,是一种节约能源型产品,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冷库、污水源热泵热水机、污水源热泵、热泵海水淡化装置等场所。目前,制冷领域选用的蒸发式冷凝器主要采用Φ16、Φ19、Φ25的不锈钢直管,管径较粗,造成管内侧换热系数不高,管外侧风阻过大,且换热器占地面积大。中国专利文献CN202420262U公开了一种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管单元、翅片管式空冷冷凝器和冷却空气蒸发器,该换热管单元包括多根平行设置的换热管单体,换热管单体通过弯管首尾相连形成换热介质通道,沿气体比容增大的方向相邻排列的换热管单体直径逐渐增大,弯管为渐变径弯管,该冷凝器沿气体进口管到集液管的方向相邻排列的换热管单体直径逐渐减小,弯管为渐缩径弯管,沿液体分配管到集气管的方向相邻排列的换热管单体直径逐渐增大,弯管为渐扩径弯管,该结构对于冷凝器能够减少金属消耗,对于蒸发器能够减少流动损失,但是该装置下层换热体单元与上层换热体单元的结构形状相同,且对齐布置,因此,下层换热体单元表面容易因上层换热体单元遮挡而没有被喷淋水润湿,使喷淋水流量分布不均匀,容易存在流动死区,且该装置结构复杂,安装繁琐,整体占用空间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蒸发式冷凝器多采用不锈钢直管且管径较粗,管内侧换热系数不高,管外侧风阻过大,提供一种导热性能良好,管径较小的高效换热管。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热性能及耐压性较强,结构紧凑且占地空间较小的蒸发式冷凝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高效换热管,包括集气管和集液管,所述集气管与所述集液管之间连通有若干换热管单元,所述换热管单元包括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的进口与所述集气管连通,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出口与所述集液管连通,且所述第二换热管相对所述第一换热管上下分层错列排布;转角弯头,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第二换热管之间,将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均呈波浪状,且所述第一换热管的波峰或波谷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波峰或波谷错开排布。所述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的波浪状均由多个“ Ω ”向上向下突出形成。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的管径不大于15mm。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外径均为D,所述第一换热管及所述第二换热管之间的水平间距为L,二者之间关系需满足:1.< L < 3D。所述第一换热管及所述第二换热管的高度相同且均为S2,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第二换热管上下错开的垂直高度差为SI,二者之间关系需满足:0.5S2 ^ SI ^ 2S2。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上下错开的垂直高度差满足:所述第一换热管向上突出的“ Ω ”与所述第二换热管向下突出的“ Ω ”的中心重合。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为内螺纹管。 所述集气管上设置有入口接管,所述集液管上设置有出口接管。所述入口接管及所述出口接管分别与所述集气管的管口及所述集液管的管口连通。所述入口接管及所述出口接管分别与所述集气管的侧壁及所述集液管的侧壁连通。一种蒸发式冷凝器,包括箱体,换热盘管,风机,集水盘,循环水泵及喷淋装置,所述蒸发式冷凝器包括以上任一项所述的高效换热管。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I)本技术的高效换热管,包括集气管和集液管,所述集气管与所述集液管之间连通有若干换热管单元,所述换热管单元包括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及转角弯头,所述第一换热管的进口与所述集气管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出口与所述集液管连通,且所述第二换热管相对所述第一换热管上下分层错列排布,所述转角弯头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第二换热管之间,将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均呈波浪状,且所述第一换热管的波峰或波谷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波峰或波谷错开排布,所述转角弯头的设置,可以使相邻两排换热管呈错列排布,避免下层换热管表面因上层换热管遮挡而没有被喷淋水润湿,使喷淋水流量分布更均匀,不存在流动死区,同时插排错列及上下双层的设置方式使得换热管的空气侧压降较小,空气流通阻力较小,有利于降低风机功耗,并有助于气体流通带走水蒸气。(2)本技术的高效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的波浪状均有多个“ Ω ”向上向下突出形成,所述换热管采用“ Ω “形状的弯管设计使得管道的形状改变,从而使得管内流体流动不断受到扰动而产生强烈的紊流,换热系数较高,大大强化了换热器的传热性能以及耐压性。(3)本技术的高效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外径均为D,所述第一换热管及所述第二换热管之间的水平间距为L,二者之间关系需满足:1.5D < 3D,相邻两列换热管水平间距的设置使得本技术的高效换热管不会因为距离过小紧挨而阻碍风的流动,也不会因为间距过大造成风流无效。(4)本技术的高效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第二换热管高度相等,且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第二换热管上下错开的垂直高度差为SI,所述换热管“ Ω ”弯高度为S2,二者之间关系需满足:0.5S2 ^ SI ^ 2S2,该高度差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第二换热管错列排布的同时有利于转角弯头的安装,工艺安装更加方便。(5)本技术的蒸发式冷凝器,其换热管导热性能良好,管径较小,从而大大强化了换热器的传热性能以及耐压性,有利于提高蒸发式冷凝器的制冷性能,且结构简单,可以制造成扁平紧凑型,占用空间较小,从而有助于降低冷凝器产品的体积。【专利附图】【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效换热管,包括集气管和集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气管与所述集液管之间连通有若干换热管单元,所述换热管单元包括第一换热管, 所述第一换热管的进口与所述集气管连通,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出口与所述集液管连通,且所述第二换热管相对所述第一换热管上下分层错列排布;转角弯头,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第二换热管之间,将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入口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小辉沈卫立石景祯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沈氏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