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施明和专利>正文

儿童三轮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80980 阅读:1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04 02: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儿童三轮车,包括一车体、一枢转地安装于该车体的前轮、一穿组于该前轮的第一踏动件、一穿组于该前轮的第二踏动件,及用以穿组螺接该第一踏动件与该第二踏动件的螺件。凭借该第一踏动件的第一插杆与该第二踏动件的第二插杆分离地连接于该前轮,而能够快速将该第一踏动件与该第二踏动件组装或拆离该前轮,该第一踏动件与该第二踏动件不仅能够供儿童双脚踩踏骑乘而加以组装,更能够因应儿童学步需要而加以拆卸,不需另行购买学步专用的学步车,使用更具便利性及安全性。(*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儿童三轮车
本技术提供一种儿童三轮车,特别是指一种能够快速组装或拆除踏板,以适用骑乘或学步,使用更具安全性及便利性的儿童三轮车。
技术介绍
传统儿童三轮车,包括一车头、一组装于该车头的一对握把、一对踏板、一前轮、一对后轮,及一坐垫。使用时,儿童乘坐于该坐垫上,脚踏该对踏板及手握该对握把,使该前轮与该对后轮往前行走达到骑乘该三轮车的目的;然而,由于该对踏板为固定式无法加以拆卸,此种儿童三轮车仅能够供儿童双脚踩踏骑乘,当儿童需要学步时以双脚踩踏地面,该对踏板阻碍儿童双脚的前进,甚至造成儿童双脚的受伤,而须另行购买学步专用的学步车,造成金钱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系提供一种儿童三轮车,其能够快速组装或拆除踏板,以适用骑乘或学步,使用更具安全性及便利性。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儿童三轮车,其包括:一车体,具有一第一连接管,及一第二连接管;一前轮,具有一轮体、一自该轮体二侧端凸出且能够枢转地套入该第一连接管与该第二连接管的中杆、一自该中杆一侧端凸出的第一连杆、一自该中杆另一侧端凸出的第二连杆、一贯穿该第一连杆与该中杆及该第二连杆的通孔、一位于该第一连杆上且与该通孔连通的第一缺槽,及一位于该第二连杆上且与该通孔连通的第二缺槽;—第一踏动件,具有一插入该通孔一侧端的第一插杆、一自该第一插杆凸出且抵止该第一缺槽的第一杆体、一枢转地连接于该第一杆体的第一踏板,及一设置于该第一插杆一侧端的螺槽;一第二踏动件,具有一插入该通孔另一侧端的第二插杆、一自该第二插杆凸出且抵止该第二缺槽的第二杆体、一枢转地连接于该第二杆体的第二踏板,及一贯穿该第二插杆的穿孔 '及一穿入该穿孔并螺锁于该螺槽的螺件,使该第一插杆固接该第二插杆。本技术该第一连杆更设置有一与该通孔连通的凹槽,该第一踏动件更具有一自该第一插杆凸出且用以抵止于该凹槽的定位杆。本技术该第一踏动件更设置有一位于该第一插杆一端缘的卡槽,该第二踏动件更设置有一位于该第二插杆一端缘且用以嵌卡该卡槽的卡块。本技术更包括一用以套盖于该第一连杆的第一盖体,及一用以套盖于该第二连杆的第二盖体。本技术该第一连杆外缘面设置有一第一定位槽,该第二连杆外缘面设置有一第二定位槽;该第一盖体具有一第一环周壁、一套合该第一杆体的第一缺部,及一凸设于该第一环周壁内壁面且嵌掣于该第一定位槽的第一定位块;该第二盖体具有一第二环周壁、一套合该第二杆体的第二缺部,及一凸设于该第二环周壁内壁面且嵌掣于该第二定位槽的第二定位块。凭借上述构造,该第一踏动件与该第二踏动件不仅能够供儿童双脚踩踏骑乘而加以组装于该儿童三轮车上,更能够因应儿童学步需要而加以拆卸,不需另行购买学步专用的学步车,使用更具便利性及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部分立体分解图,显示一前轮、一第一踏动件及一第一盖体的相关位置;图3为本技术的另一部分立体分解图,显示该前轮、一第二踏动件、一第二盖体及一螺件的相关位置;图4为依据图2所绘制的一组合剖面图;图5为依据图3所绘制的一组合剖面图;图6为本技术拆离该第一踏动件及该第二踏动件后的一部分组合剖面图;及图7为本技术供儿童学步用的一立体外观图。附图标记说明:10_车体;11-第一连接管;12-第二连接管;20-前轮;21-轮体;22-中杆;23-第一连杆;231-第一定位槽;24_第二连杆;241_第二定位槽;25_通孔;26-第一缺槽;27_第二缺槽;28_凹槽;30_第一踏动件;31_第一插杆;32_第一杆体;33-第一踏板;34_定位杆;35_卡槽;36_螺槽;40_第二踏动件;41_第二插杆;42_第二杆体;43_第二踏板;44_卡块;45_穿孔;50_第一盖体;51_第一环周壁;52_第一缺部;53-第一定位块;54_第一侧壁;60_第二盖体;61_第二环周壁;62_第二缺部;63_第二定位块;64_第二侧壁;70_螺件。【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本技术儿童三轮车,包括一车体10、一枢转地安装于该车体10的前轮20、一第一踏动件30、一第二踏动件40、一第一盖体50、一第二盖体60及一螺件70。该车体10,具有一第一连接管11及一第二连接管12。该前轮20,具有一轮体21、一自该轮体21两侧端凸出且能够枢转地套入该第一连接管11与该第二连接管12的中杆22、一自该中杆22 —侧端凸出的第一连杆23、一自该中杆22另一侧端凸出的第二连杆24、一贯穿该第一连杆23与该中杆22及该第二连杆24的通孔25、一位于该第一连杆23上且与该通孔25连通的第一缺槽26、一位于该第二连杆24上且与该通孔25连通的第二缺槽27,及一设置于该第一连杆23上且与该通孔25连通的凹槽28。其中,该第一连杆23的外缘面设置有一第一定位槽231,该第二连杆24的外缘面设置有一第二定位槽241。该第一踏动件30,具有一第一插杆31、一自该第一插杆31凸出的第一杆体32、一枢转地连接于该第一杆体32的第一踏板33、一自该第一插杆31凸出的定位杆34、一设置于该第一插杆31 —端缘的卡槽35,及一设置于该第一插杆31 —侧端且与该卡槽35连通的螺槽36。该第二踏动件40,具有一第二插杆41、一自该第二插杆41凸出的第二杆体42、一枢转地连接于该第二杆体42的第二踏板43、一设置于该第二插杆41 一端缘的卡块44,及一贯穿该第二插杆41的穿孔45。该第一盖体50,具有一第一环周壁51、一设置于该第一环周壁51的第一缺部52、一凸设于该第一环周壁51内壁面的第一定位块53,及一连接于该第一环周壁51 —侧端的第一侧壁54。该第二盖体60,具有一第二环周壁61、一设置于该第二环周壁61的第二缺部62、一凸设于该第二环周壁61内壁面的第二定位块63,及一连接于该第二环周壁61 —侧端的第二侧壁64。请参阅图4、图5,本技术组装使用时,该第一踏动件30的该第一插杆31插入该通孔25 —侧端,该第一杆体32抵止于该第一缺槽26,该定位杆34挡止于该凹槽28,该第二踏动件40的该第二插杆41插入该通孔25另一侧端,并使该卡块44嵌卡于该卡槽35,该第二杆体42抵止于该第二缺槽27,利用该螺件70穿入该穿孔45而螺锁于该螺槽36,使该第一插杆31固接该第二插杆41,接着将该第一盖体50套盖于该第一连杆23,该第二盖体60套盖于与该第二连杆24,该第一缺部52套合该第一杆体32,该第二缺部62套合该第二杆体42,该第一定位块53嵌掣于该第一定位槽231,该第二定位块63嵌掣于该第二定位槽241,避免该第一盖体50脱离该第一连杆23,防止该第二盖体60脱离该第二连杆24,骑乘该三轮车的儿童通过双脚踩踏该第一踏板33与该第二踏板43,连动枢转该第一连杆23与该第二连杆24,进而驱动该前轮20向前行进,而能够达到骑乘三轮车的目的。请参阅图6、图7,当儿童欲练习学步时,将该第一盖体50自该第一连杆23拆离,该第二盖体60自该第二连杆24拆离,螺退该螺件70,使该螺件70脱出该螺槽36与该穿孔45,该第二踏动件40的该第二插杆41抽离该通孔25,并使该卡块44脱离该卡槽35,该第二杆体42脱出该第二缺槽27,使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儿童三轮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车体,具有一第一连接管及一第二连接管;一前轮,具有一轮体、一自该轮体两侧端凸出且能够枢转地套入该第一连接管与该第二连接管的中杆、一自该中杆一侧端凸出的第一连杆、一自该中杆另一侧端凸出的第二连杆、一贯穿该第一连杆与该中杆及该第二连杆的通孔、一位于该第一连杆上且与该通孔连通的第一缺槽,及一位于该第二连杆上且与该通孔连通的第二缺槽;一第一踏动件,具有一插入该通孔一侧端的第一插杆、一自该第一插杆凸出且抵止该第一缺槽的第一杆体、一枢转地连接于该第一杆体的第一踏板,及一设置于该第一插杆一侧端的螺槽;一第二踏动件,具有一插入该通孔另一侧端的第二插杆、一自该第二插杆凸出且抵止该第二缺槽的第二杆体、一枢转地连接于该第二杆体的第二踏板,及一贯穿该第二插杆的穿孔;及一穿入该穿孔并螺锁于该螺槽的螺件,使该第一插杆固接该第二插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儿童三轮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车体,具有一第一连接管及一第二连接管; 一前轮,具有一轮体、一自该轮体两侧端凸出且能够枢转地套入该第一连接管与该第二连接管的中杆、一自该中杆一侧端凸出的第一连杆、一自该中杆另一侧端凸出的第二连杆、一贯穿该第一连杆与该中杆及该第二连杆的通孔、一位于该第一连杆上且与该通孔连通的第一缺槽,及一位于该第二连杆上且与该通孔连通的第二缺槽; 一第一踏动件,具有一插入该通孔一侧端的第一插杆、一自该第一插杆凸出且抵止该第一缺槽的第一杆体、一枢转地连接于该第一杆体的第一踏板,及一设置于该第一插杆一侧端的螺槽; 一第二踏动件,具有一插入该通孔另一侧端的第二插杆、一自该第二插杆凸出且抵止该第二缺槽的第二杆体、一枢转地连接于该第二杆体的第二踏板,及一贯穿该第二插杆的穿孔;及 一穿入该穿孔并螺锁于该螺槽的螺件,使该第一插杆固接该第二插杆。2.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明和
申请(专利权)人:施明和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