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端子机中的自动化送线机构,该机构包括机架、防护板和安设在机架上的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及与第一电机驱动连接的送线滚轮组;防护板与第一电机固定连接且围合成一两端开口的腔体,腔体内安设有分别与第一电机驱动连接的第一齿轮滚轴和第二齿轮滚轴,第一齿轮滚轴与第二齿轮滚轴转动后两者之间形成用于压直线材的间隙;机架上还依次安设有分别与第二电机驱动连接的分线压直线滚轮组和进线滚轮组,且分线压直线滚轮组靠近送线滚轮组安设;线材压直后输送至送线滚轮组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防护板的阻挡,有效避免产生危险;且不仅实现了端子机的周期性工作和自动化送线,保持线材不易弯曲长短一致,提高了质量。(*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端子机中的自动化送线机构
本技术涉及自动化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端子机中的自动化送线机构。
技术介绍
客户在选择线束的时候,对于线束加工的每一个流程都非常重视。因为流程的细致全面与否,直接关系到线束的质量。目前传统机器中的送线主要由人工和线轴操作,线材容易卷在一起,造成线材容易弯曲不直,切出来的线材长短不一,不符合生产要求,所以需要靠人一条一条撸直,导致加工成本高,生产效率低;另外,机器存在容易卡机,烧坏机器等多方面缺陷;这已经不符合现代产业的要求;因此急需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一种操作便捷、使用安全、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及成本低的端子机中的自动化送线机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端子机中的自动化送线机构,包括机架、防护板和安设在机架上的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及与第一电机驱动连接的送线滚轮组;所述防护板与第一电机固定连接且围合成一两端开口的腔体,所述腔体内安设有分别与第一电机驱动连接的第一齿轮滚轴和第二齿轮滚轴,所述第一齿轮滚轴与第二齿轮滚轴转动后两者之间形成用于压直线材的间隙;所述机架上还依次安设有分别与第二电机驱动连接的分线压直线滚轮组和进线滚轮组,且所述分线压直线滚轮组靠近送线滚轮组安设;所述线材压直后输送至送线滚轮组上。其中,所述进线滚轮组包括小进线滚轮和大进线滚轮,所述小进线滚轮与大进线滚轮转动后两者之间形成线材的进线间隙。其中,所述送线滚轮组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送线滚轮,且每个送线滚轮的中部均内嵌有卷线柱。其中,所述分线压直线滚轮组包括多个并排设置分线压直线滚轮,且每两个分线压直线滚轮之间形成用于压直线材的间隙,且进线滚轮组上的线材依次穿过每个间隙后输送至送线滚轮组上。其中,所述防护板为透明防护板或半透明防护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端子机中的自动化送线机构,增设防护板,通过防护板的阻挡,有效避免操作者的手部或身体的其他部位伸入模具中产生危险;同时,通过第一电机控制第一齿轮滚轴和第二齿轮滚轴压直线材,另夕卜,再通过第二电机将进线滚轮组上的线材在分线压直线滚轮组上压直,压直后的线材均通过送线滚轮组卷线并送出,减少了人工撸直线;该结构的改进不仅实现了端子机的周期性工作和自动化送线,而且使得该线材不易弯曲长短一致的特性,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本技术具有操作便捷、使用安全、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及成本低等特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端子机中的自动化送线机构的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的端子机中的自动化送线机构的主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10、机架11、防护板12、第一电机13、第一齿轮滚轴14、第二齿轮滚轴15、线材16、送线滚轮组17、分线压直线滚轮组18、进线滚轮组19、第二电机161、送线滚轮171、分线压直线滚轮181、小进线滚轮182、大进线滚轮1611、卷线柱 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描述。请参阅图1-2,本技术提供的端子机中的自动化送线机构,包括机架10、防护板11和安设在机架10上的第一电机12、第二电机19及与第一电机12驱动连接的送线滚轮组16 ;防护板11与第一电机12固定连接且围合成一两端开口的腔体,腔体内安设有分别与第一电机12驱动连接的第一齿轮滚轴13和第二齿轮滚轴14,第一齿轮滚轴13与第二齿轮滚轴14转动后两者之间形成用于压直线材15的间隙;机架10上还依次安设有分别与第二电机19驱动连接的分线压直线滚轮组17和进线滚轮组18,且分线压直线滚轮组17靠近送线滚轮组16安设;线材15压直后输送至送线滚轮组16上。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技术提供的端子机中的自动化送线机构,增设防护板11,通过防护板11的阻挡,操作人员的手指无法进入,有效避免操作者的手部或身体的其他部位伸入模具中产生危险;同时,通过第一电机12控制第一齿轮滚轴13和第二齿轮滚轴14压直线材15,另外,再通过第二电机19将进线滚轮组18上的线材15在分线压直线滚轮组17上压直,压直后的线材15均通过送线滚轮组16卷线并送出,减少了人工撸直线;该结构的改进不仅实现了端子机的周期性工作和自动化送线,而且使得该线材不易弯曲长短一致的特性,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本技术具有操作便捷、使用安全、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及成本低等特点。在本实施例中,进线滚轮组18包括小进线滚轮181和大进线滚轮182,小进线滚轮181与大进线滚轮182转动后两者之间形成线材15的进线间隙。从小进线滚轮181与大进线滚轮182处预进线,经过分线压直线滚轮组17,再经过送线滚轮组16,最后把已经处理好的线材送出。在本实施例中,送线滚轮组16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送线滚轮161,且每个送线滚轮161的中部均内嵌有卷线柱1611。由第一齿轮滚轴13与第二齿轮滚轴14之间送的线材15及小进线滚轮181与大进线滚轮182之间送的线材15经压至后输送至送线滚轮组16上进行卷线送出。在本实施例中,送线滚轮组16中送线滚轮161的数量为九个,呈上下并排放置;当然,本技术并不局限于送线滚轮161的数量,可以是多于九个或少于九个,可以根据卷线尺寸的大小,选择不同送线滚轮161的数量,如果上对送线滚轮161数量的改变,均属于对本技术的简单变体或者变换,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在本实施例中,分线压直线滚轮组17包括多个并排设置分线压直线滚轮171,且每两个分线压直线滚轮171之间形成用于压直线材15的间隙,且进线滚轮组18上的线材依次穿过每个间隙后输送至送线滚轮组16上。本结构中,共有八个间隙,进线滚轮组18上的线材进入第一个间隙压直后进入中间的间隙后直至最后一个间隙,有效避免线材15出现弯曲的现象。在本实施例中,防护板11为透明防护板或半透明防护板。将防护板设置成透明半透明,使得操作者可以看清腔体内的工作状况,减少故障的产生。本技术提供的端子机中的自动化送线机构,其工作原理如下:操作人员在防护板11的左右侧边,即腔体的开口端将线材15顺着水平放入第一齿轮滚轴13和第二齿轮滚轴14之间,在第一电机12的驱动下带动第一齿轮滚轴13和第二齿轮滚轴14转动,在第一齿轮滚轴13和第二齿轮滚轴14的转动挤压线往前送线,并送至送线滚轮组16上;同时,操作者可先开始撸线并将线材15送入小进线滚轮181与大进线滚轮182之间,经过分线压直线滚轮组17压直后,再送至送线滚轮组16上,最后由送线滚轮组16卷线后送出;通过机器及人工的结合,重复上述动作,照此循环动作,达到送线的目的。以上公开的仅为本技术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端子机中的自动化送线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防护板和安设在机架上的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及与第一电机驱动连接的送线滚轮组;所述防护板与第一电机固定连接且围合成一两端开口的腔体,所述腔体内安设有分别与第一电机驱动连接的第一齿轮滚轴和第二齿轮滚轴,所述第一齿轮滚轴与第二齿轮滚轴转动后两者之间形成用于压直线材的间隙;所述机架上还依次安设有分别与第二电机驱动连接的分线压直线滚轮组和进线滚轮组,且所述分线压直线滚轮组靠近送线滚轮组安设;所述线材压直后输送至送线滚轮组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端子机中的自动化送线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防护板和安设在机架上的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及与第一电机驱动连接的送线滚轮组;所述防护板与第一电机固定连接且围合成一两端开口的腔体,所述腔体内安设有分别与第一电机驱动连接的第一齿轮滚轴和第二齿轮滚轴,所述第一齿轮滚轴与第二齿轮滚轴转动后两者之间形成用于压直线材的间隙;所述机架上还依次安设有分别与第二电机驱动连接的分线压直线滚轮组和进线滚轮组,且所述分线压直线滚轮组靠近送线滚轮组安设;所述线材压直后输送至送线滚轮组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机中的自动化送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线滚轮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巧勇,刘志伟,李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佐申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