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小林专利>正文

新型液压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66456 阅读:1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8 03: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液压发动机,具有上、下两组液压驱动机构,每组液压驱动机构均由若干个油缸装置呈“一”字型并排设置而构成,在每个油缸装置中的活塞杆上套设有预压弹簧,在位于从动液压驱动组中的管路设为从动液压出油管路,所述发动机还具有输出液压泵和储油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主动油缸装置弹簧的预压力,对从动油缸装置的主动增压泵驱动并储存了富余的能量,相互供力,多个并排设置的油缸可减少活塞的行程,同样的压力而又增大了流量,起到能量最大化输出的作用。(*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液压发动机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液压发动机。
技术介绍
在公知的
,在公知的
,随着科技曰益进步,各类机械结构已经非常熟悉,一般机构以及设备均需要驱动装置进行驱动,而随着地球资源曰益紧紧缺,降低能耗,节约能源,绿色动力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现常见驱动装置结构能实现很高的传递做功的效率,但是仍然有很大能量被白白损耗,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如何将这些能量收集进行利用,将能耗降至到最低是人们值得深究的重大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充分利用能量最大化输出的新型液压发动机。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液压发动机,具有上、下两组液压驱动机构,每组液压驱动机构均由若干个油缸装置呈“一”字型并排设置而构成,同组中的油缸装置中的活塞杆的指向均竖直朝上且其中心轴线之间相互平行,且上、下两组液压驱动机构分别设为主动液压驱动组和从动液压驱动组,在每个油缸装置中的活塞杆上套设有预压弹簧,且所述活塞杆均为空心筒体结构,在每组液压驱动机构中每个油缸装置上的进油孔与下一个活塞杆的杆体部分的进口均相互连通,且每组液压驱动机构中每个油缸装置的出油孔均与活塞杆的中心相通并输出至同一管路,在位于主动液压驱动组中的管路设为主动液压出油管路,在位于从动液压驱动组中的管路设为从动液压出油管路,在主动液压驱动组中起始位置处的油缸装置中的活塞杆的杆体部分的进口处设有主动增压泵,在从动液压驱动组中起始位置处的油缸装置中的活塞杆的杆体部分的进口处设有从动增压泵;所述发动机还具有输出液压泵和储油箱,在所述储油箱与主动液压驱动组之间、储油箱和从动液压驱动组之间均设有补油管路,在所述输出液压泵上设有主动力输出管路、与储油箱相连的回流管路;所述主动液压出油管路输入至从动增压泵,所述从动增压泵上设有两条输出支路,一条输入至液压泵,另一条输入至从动液压驱动组中起始位置处的油缸装置中的活塞杆的杆体部分的进口;所述从动液压出油管路通过手摇增压装置输入至主动增压泵,且所述主动增压泵上设有输出支路,一条输入至液压泵,另一条输入至主动液压驱动组中起始位置处的油缸装置中的活塞杆的杆体部分的进口。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主动油缸装置弹簧的预压力,对从动油缸装置的主动增压泵驱动并储存了富余的能量,相互供力,多个并排设置的油缸可减少活塞的行程,同样的压力而又增大了流量,起到能量最大化输出的作用。【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1所示的本技术新型液压发动机的优选实施例,具有上、下两组液压驱动机构,每组液压驱动机构均由若干个油缸装置I呈“一”字型并排设置而构成,同组中的油缸装置I中的活塞杆11的指向均竖直朝上且其中心轴线之间相互平行,且上、下两组液压驱动机构分别设为主动液压驱动组2和从动液压驱动组3,在每个油缸装置I中的活塞杆11上套设有预压弹簧12,且活塞杆11均为空心筒体结构,在每组液压驱动机构中每个油缸装置I上的进油孔与下一个活塞杆11的杆体部分的进口均相互连通,且每组液压驱动机构中每个油缸装置的出油孔均与活塞杆11的中心相通并输出至同一管路,在位于主动液压驱动组2中的管路设为主动液压出油管路21,在位于从动液压驱动组3中的管路设为从动液压出油管路31,在主动液压驱动组2中起始位置处的油缸装置I中的活塞杆11的杆体部分的进口处设有主动增压泵22,在从动液压驱动组3中起始位置处的油缸装置I中的活塞杆11的杆体部分的进口处设有从动增压泵32 ;所述发动机还具有输出液压泵4和储油箱5,在储油箱5与主动液压驱动组2之间、储油箱5和从动液压驱动组3之间均设有补油管路,在所述输出液压泵4上设有主动力输出管路41、与储油箱5相连的回流管路42 ;所述主动液压出油管路21输入至从动增压泵32,所述从动增压泵32上设有两条输出支路,一条输入至液压泵4,另一条输入至从动液压驱动组3中起始位置处的油缸装置I中的活塞杆11的杆体部分的进口 ;所述从动液压出油管路31通过手摇增压装置6输入至主动增压泵22,且所述主动增压泵22上设有输出支路,一条输入至液压泵4,另一条输入至主动液压驱动组2中起始位置处的油缸装置I中的活塞杆11的杆体部分的进口。以上述依据本技术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技术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技术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液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具有上、下两组液压驱动机构,每组液压驱动机构均由若干个油缸装置(1)呈“一”字型并排设置而构成,同组中的油缸装置(1)中的活塞杆(11)的指向均竖直朝上且其中心轴线之间相互平行,且上、下两组液压驱动机构分别设为主动液压驱动组(2)和从动液压驱动组(3),在每个油缸装置(1)中的活塞杆(11)上套设有预压弹簧(12),且所述活塞杆(11)均为空心筒体结构,在每组液压驱动机构中每个油缸装置(1)上的进油孔与下一个活塞杆(11)的杆体部分的进口均相互连通,且每组液压驱动机构中每个油缸装置的出油孔均与活塞杆(11)的中心相通并输出至同一管路,在位于主动液压驱动组(2)中的管路设为主动液压出油管路(21),在位于从动液压驱动组(3)中的管路设为从动液压出油管路(31),在主动液压驱动组(2)中起始位置处的油缸装置(1)中的活塞杆(11)的杆体部分的进口处设有主动增压泵(22),在从动液压驱动组(3)中起始位置处的油缸装置(1)中的活塞杆(11)的杆体部分的进口处设有从动增压泵(32);所述发动机还具有输出液压泵(4)和储油箱(5),在所述储油箱(5)与主动液压驱动组(2)之间、储油箱(5)和从动液压驱动组(3)之间均设有补油管路,在所述输出液压泵(4)上设有主动力输出管路(41)、与储油箱(5)相连的回流管路(42);所述主动液压出油管路(21)输入至从动增压泵(32),所述从动增压泵(32)上设有两条输出支路,一条输入至液压泵(4),另一条输入至从动液压驱动组(3)中起始位置处的油缸装置(1)中的活塞杆(11)的杆体部分的进口;所述从动液压出油管路(31)通过手摇增压装置(6)输入至主动增压泵(22),且所述主动增压泵(22)上设有输出支路,一条输入至液压泵(4),另一条输入至主动液压驱动组(2)中起始位置处的油缸装置(1)中的活塞杆(11)的杆体部分的进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液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具有上、下两组液压驱动机构,每组液压驱动机构均由若干个油缸装置(I)呈“一”字型并排设置而构成,同组中的油缸装置(I)中的活塞杆(11)的指向均竖直朝上且其中心轴线之间相互平行,且上、下两组液压驱动机构分别设为主动液压驱动组(2)和从动液压驱动组(3),在每个油缸装置(I)中的活塞杆(11)上套设有预压弹簧(12),且所述活塞杆(11)均为空心筒体结构,在每组液压驱动机构中每个油缸装置(I)上的进油孔与下一个活塞杆(11)的杆体部分的进口均相互连通,且每组液压驱动机构中每个油缸装置的出油孔均与活塞杆(11)的中心相通并输出至同一管路,在位于主动液压驱动组(2)中的管路设为主动液压出油管路(21),在位于从动液压驱动组(3)中的管路设为从动液压出油管路(31),在主动液压驱动组(2)中起始位置处的油缸装置(I)中的活塞杆(11)的杆体部分的进口处设有主动增压泵(22 ),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小林
申请(专利权)人:张小林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