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脱泥机自润滑轴承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65370 阅读:2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7 21: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脱泥机自润滑轴承座,包括轴承座主体;其还包括和轴承座上端注油孔连接的自润滑油杯;所述自润滑油杯包括由油杯底、外罩和上盖组成的外壳;所述自润滑油杯内部设有一端和油杯底相连,一端和活塞连接的弹簧;底端和油杯底连接的注油导杆穿过活塞;所述注油导杆设有贯通中心孔;所述活塞与外罩和注油导杆接触处分别设有活塞外沿密封圈和活塞内孔密封圈形成密封;所述上盖上设有加油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轴承座采取了多种技术优化方案,可长期正常安全运行,保证了生产效率,适用于脱泥机和各类机器。(*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脱泥机自润滑轴承座
本技术涉及脱泥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脱泥机自润滑轴承座。
技术介绍
轴承座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工业部件,尤其在脱泥机领域,其优劣和脱泥机的性能息息相关。目前的脱泥机轴承座存在以下缺陷:1、当轴承座中润滑剂消耗完或不足时,补充润滑剂需要拆开整个轴承座,十分麻烦;2、没有温度监控设计,容易引发轴承过热事故;3、轴承一般采用进口的滑动轴承,材料来源困难,测绘、加工、装配调试周期长,难度很大(必须经过钳工刮研才能保证同轴度和接触精度);4、密封均采用工业毛毡材质,手工剪裁成长条状,然后将其嵌入塞进端盖内孔表面的环形槽内作为密封件,操作十分麻烦,而且由于是手工裁剪和嵌入,质量很难保证,经常出现沿端盖内孔间隙的润滑介质渗漏。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脱泥机自润滑轴承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脱泥机自润滑轴承座,包括轴承座主体;其还包括和轴承座上端注油孔连接的自润滑油杯;所述自润滑油杯包括由油杯底、夕卜罩和上盖组成的外壳;所述自润滑油杯内部设有一端和油杯底相连,一端和活塞连接的弹簧;底端和油杯底连接的注油导杆穿过活塞;所述注油导杆设有贯通中心孔;所述活塞与外罩和注油导杆接触处分别设有活塞外沿密封圈和活塞内孔密封圈形成密封;所述上盖上设有加油嘴。自润滑油杯底部装有一个弹簧,压缩后的弹簧保持推动活塞向上移动的趋势,可将润滑剂在弹簧压力的作用下逐渐向上推入润滑器注油导杆的上端进油孔,然后向下挤注到注油导杆下端,进入轴承座润滑空间内。活塞外圆柱面和内孔面的O型密封圈可防止油脂由于重力效应而渗出,从而保持润滑剂在油仓内完整,并可防止润滑脂的硬化,可全部排空润滑介质。反向加压弹簧式自动润滑脂注油油杯采用螺纹连接,安装方便。从上端油仓注油油嘴一次性将油脂仓注满润滑脂,可长时间有效自动完成润滑介质自动加注,当轴承座内的润滑剂因消耗而使润滑剂总容量减少时,活塞在弹簧的推力作用下上升立即完成补充加注。可有效减轻因润滑不良造成的机械磨损和系统故障,相比其它任何传统润滑器更可靠、有效。作为本技术一种脱泥机自润滑轴承座在一方面的优选方案:还包括插入轴承座端盖预设孔中的温控棒;所述温控棒包括端部与塑料盖帽和信号引出线连接的棒状热传感元件。温度继电器检测探头内置热敏感检测元件(如JW6系列双金属片温度检测器件),双金属片元件用环氧树脂封装于外壳内,检测探头外壳以0.4mm厚不锈钢材质,导热性能较好。轴承座右端的螺孔用于将热检测探头紧固在轴承座检测孔内。在该滚动轴承座靠近轴承外环的右下方钻铰一个和温度继电器的传感器外圆柱表面呈小间隙动配合的圆柱孔,孔的上端为连接螺纹,圆柱形的温度传感器检测探头置于孔中并以螺纹连接紧固。传感器输出信号线连接至设备电控箱,将双金属片温度检测器件的常闭触头状态信号引至主电机交流接触器控制电路,当轴承座因为润滑不良、负载过重、机械故障等原因产生过高的温度时,常闭触头断开切断主电机电源,该检测保护功能可将故障制止于萌芽状态,有效避免机械设备事故的扩大,从而降低维修费用,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它是能够在机械继电器无法胜任的条件下可靠工作的理想选择。该滚动支撑机构可为避免该类设备过去经常出现的因润滑不良、运动系统过载,机械系统故障等因素造成的支撑机构发热、剧烈磨损和粘着烧损故障提供可靠技术支持。作为本技术一种脱泥机自润滑轴承座在一方面的优选方案:所述轴承座内的轴承为双列向心球面球轴承。双列向心球面球轴承有两列钢球,内环有两道滚道,外环滚道为球面几何形,具有调心性能。因此,在轴因载荷弯曲或因加工不良及安装误差造成两端支撑内圈轴线与外圈轴线倾斜时,仍能正常工作(内、外圈倾斜不得超过2?3度)。适合用在重负荷作用下传动轴弯曲较明显的双支承轴上,以及两支承座孔不能保证严格同轴度的部件中。因该轴承为双列滚动体,径向负荷能力大,能承受较大载荷及冲击负荷。而且因为具有自动调心性能,在某种程度上能承受两个方向的轴向负荷。因此该轴承适用于轴可能挠曲或装配误差难以避免的大型机械设备及一般产业机械等设备。完全满足本脱泥机设备轴承座安装平面是未经刨削加工的焊接平面的装配要求。作为本技术一种脱泥机自润滑轴承座在一方面的优选方案:所述轴承座的轴承密封采用骨架油封。油封刃口的压力和自紧螺旋弹簧的收缩力对轴产生一定的径向自紧力,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该压力会减小,而自紧螺旋弹簧可以随时补偿油封自紧力。避免润滑油渗漏并防止外界的灰尘,杂质等进入轴承内部,有利于环境保护及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作为本技术一种脱泥机自润滑轴承座在一方面的优选方案:所述轴承座的材质选用45#中碳钢。该材料来源方便,锻造、正火后进行常规机械加工,强度远高于传统的铸件,由于是单件加工模式,制造周期明显缩短。作为本技术一种脱泥机自润滑轴承座在一方面的优选方案:所述轴承座选用通用锂基润滑脂做润滑材料。该润滑脂具有良好的抗水性、机械安定性、防锈性和氧化安定性,适用于-20— 120°C宽温度范围内的各种机械设备的滚动和滑动轴承及机械摩擦部位的润滑,是一种长寿命通用润滑脂,适合本脱泥机设备运行润滑条件。由于润滑脂在金属表面具有良好的粘附性,不易流失,润滑周期长,不需经常补充、更换,对金属部件具有一定的防锈作用,环保效果理想且相对地降低了维护费用。本技术对轴承座采取了多种技术优化方案,可长期正常安全运行,保证了生产效率,适用于脱泥机和各类机器。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其作为本说明书的一部分,通过实施例来说明本技术的原理,本技术的其他方面、特征及其优点通过该详细说明将会变得一目了然。【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图1为本技术轴承座整体装配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自润滑油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温控棒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中附图标记的对应关系为:1-油杯底;2_活塞外沿密封圈;3_活塞;4_上盖;5_注油导杆;6_加油嘴;7_活塞内孔密封圈;8-弹簧;9-外罩;10_自润滑油杯;11-温控棒;12-棒状热传感兀件;13_塑料盖帽;14-信号引出线。【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为叙述方便,下文中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如图1-3所示,一种脱泥机自润滑轴承座,包括轴承座主体;其还包括和轴承座上端注油孔连接的自润滑油杯10 ;所述自润滑油杯10包括由油杯底1、外罩9和上盖4组成的外壳;所述自润滑油杯10内部设有一端和油杯底I相连,一端和活塞3连接的弹簧8 ;底端和油杯底I连接的注油导杆5穿过活塞3 ;所述注油导杆5设有贯通中心孔;所述活塞3与外罩9和注油导杆5接触处分别设有活塞外沿密封圈2和活塞内孔密封圈7形成密封;所述上盖4上设有加油嘴6。上述轴承座中还包括插入轴承座端盖预设孔中的温控棒11 ;所述温控棒11包括端部与塑料盖帽13和信号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脱泥机自润滑轴承座,包括轴承座主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和轴承座上端注油孔连接的自润滑油杯(10);所述自润滑油杯(10)包括由油杯底(1)、外罩(9)和上盖(4)组成的外壳;所述自润滑油杯(10)内部设有一端和油杯底(1)相连,一端和活塞(3)连接的弹簧(8);底端和油杯底(1)连接的注油导杆(5)穿过活塞(3);所述注油导杆(5)设有贯通中心孔;所述活塞(3)与外罩(9)和注油导杆(5)接触处分别设有活塞外沿密封圈(2)和活塞内孔密封圈(7)形成密封;所述上盖(4)上设有加油嘴(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脱泥机自润滑轴承座,包括轴承座主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和轴承座上端注油孔连接的自润滑油杯(10);所述自润滑油杯(10)包括由油杯底(I)、外罩(9)和上盖(4)组成的外壳;所述自润滑油杯(10)内部设有一端和油杯底(I)相连,一端和活塞(3)连接的弹簧(8);底端和油杯底(I)连接的注油导杆(5)穿过活塞(3);所述注油导杆(5)设有贯通中心孔;所述活塞(3)与外罩(9)和注油导杆(5)接触处分别设有活塞外沿密封圈(2)和活塞内孔密封圈(7 )形成密封;所述上盖(4 )上设有加油嘴(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泥机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玉龙郭会超李善田刘月曼胡碟郑斌余向京
申请(专利权)人:益阳首创水务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