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型载重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26683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4 13: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轻型载重轮胎,其包括轮胎本体和胎面,所述胎面包括胎冠、胎侧和胎肩,所述胎冠设置在所述轮胎本体上并与地面接触,所述胎肩连接所述胎冠和所述胎侧,所述胎冠由沿所述轮胎本体圆周方向设置的若干个纵向凹槽和沿所述轮胎本体宽度方向设置的若干个横向凹槽交错形成连续的花纹块序列组成;所述花纹块序列的每个花纹块上设置若干条细钢片;所述胎肩上等距设置若干个花瓣形凹槽,每两个凹槽之间设置细钢片。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轻型载重轮胎可以获得更高的稳定性,从而提高驾驶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轻型载重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轮胎,特别涉及一种轻型载重轮胎。
技术介绍
汽车在行驶中最主要考虑的是安全性能,而轮胎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部分。轮胎由轮胎主体和胎面组成,胎面包括胎冠、胎肩和胎侧,胎冠是与路面接触,保护轮胎主体的部分;胎肩连接胎冠与胎侧;胎侧是与轮胎主体接触并将轮胎固定于轮胎主体上的部分。轮胎的主要功能有传递驱动力、改变行驶方向、缓冲振动和承载重量等,而轮胎的安全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抓地能力和稳定性。目前,市场上的轮胎主要是汽车对轮胎最基本的要求,轻型厢型车与货车载重负荷较大,一般的乘用车子午线轮胎抗载性能和耐磨性能经常不能满足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轻型载重轮胎,其具有良好的抗载性和耐磨性,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轻型载重轮胎,其包括轮胎本体和胎面,所述胎面包括胎冠、胎侧和胎肩,所述胎冠设置在所述轮胎本体上并与地面接触,所述胎肩连接所述胎冠和所述胎侧,其特征在于:所述胎冠由沿所述轮胎本体圆周方向设置的若干个纵向凹槽和沿所述轮胎本体宽度方向设置的若干个横向凹槽交错形成连续的花纹块序列组成;所述花纹块序列的每个花纹块上设置若干条细钢片;所述胎肩上等距设置若干个花瓣形的凹槽,每两个凹槽之间设置细钢片。进一步地,所述纵向凹槽沿所述轮胎本体圆周方向连续排列并呈连续Z字型,其包括第一纵向凹槽序列、第二纵向凹槽序列、第三纵向凹槽序列和第四纵向凹槽序列。再进一步地,所述纵向凹槽长度为23?28_,宽度为6?10_,深度为9?12_,所述纵向凹槽之间横向间距为20?30mm。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纵向凹槽序列的每个凹槽的底端与所述第二纵向凹槽序列每个凹槽的顶端通过若干个第一横向凹槽连通;所述第三纵向凹槽序列的每个凹槽的底端与所述第四纵向凹槽序列每个凹槽的顶端通过若干个第二横向凹槽连通。再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横向凹槽和所述第二横向凹槽呈M型,所述第一横向凹槽和所述第二横向凹槽宽度为长度为3?6mm,,宽度为I?2mm深度为2?6mm。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纵向凹槽序列每个凹槽长度方向的左侧中部和所述第四纵向凹槽序列每个凹槽长度方向的右侧中部设置第三横向凹槽;所述第二纵向凹槽序列每个凹槽长度方向的右侧中部和所述第三纵向凹槽序列每个凹槽长度方向的左侧中部设置第四横向凹槽;所述第三横向凹槽和所述第四横向凹槽与所述纵向凹槽宽度方向平行。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横向凹槽长度为3?6mm,宽度为I?2mm,深度为I?2mm ;所述第四横向凹槽长度为I?3mm,宽度为I?2mm,深度为I?2mm。进一步地,所述纵向凹槽长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两条细钢片,所述细钢片与所述纵向凹槽宽度方向平行并且交错排布,所述细钢片插入所述轮胎本体的深度与所述纵向凹槽的深度一致。进一步地,所述胎肩上每两个凹槽之间等距设置三条细钢片,所述细钢片按照长短长的顺序排布,其中长钢片长度为8?15mm,短钢片长度为2?5mm。进一步地,所述胎肩和所述胎冠之间的夹角为91?92°。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显著的有益效果:I)本专利技术的胎冠上沿轮胎本体圆周方向设置若干个纵向凹槽,其与沿轮胎本体宽度方向的若干个横向凹槽交错形成连续的花纹块序列,可增加轮胎的接地面积,提高轮胎的耐磨性和稳定性,另外多条纵向凹槽序列的设置可提升轮胎排水性,以提升湿地行驶安全性;而且每个花纹块上设置若干条细钢片,使得轮胎可以获得较高的胎面刚性,减少胎面的蠕动,从而可以提高轮胎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提高驾驶的安全性;2)本专利技术的胎肩上设置细钢片,其可以提高胎肩的刚性,当汽车转弯时可提高轮胎转弯的稳定性;3)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实施方案中,将胎肩和胎冠之间的夹角设置为91?92°,使得胎肩和胎冠之间呈一定的坡度,该坡度的设置可提升轮胎的抗载能力,从而提高轮胎的稳定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轻型载重轮胎的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轻型载重轮胎的局部平面图。其中,1、胎面;11、胎冠;12、胎肩、13、胎侧;2、轮胎本体;31、第一纵向凹槽序列;32、第二纵向凹槽序列;33、第三纵向凹槽序列;34、第四纵向凹槽序列;41、第一横向凹槽;42、第二横向凹槽;43、第三横向凹槽;44、第四横向凹槽;5、细钢片;51、长钢片;52、短钢片;6、花瓣形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根据以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加清楚,需要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简化的形式和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于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实施例1本实施例为本专利技术较优选的实施例,参见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轻型载重轮胎,其包括轮胎本体2和胎面1,胎面I包括胎冠11、胎侧13和胎肩12,胎冠11设置在轮胎本体2上并于地面接触,胎肩12连接胎冠11和胎侧13。胎冠11由沿轮胎本体圆周方向设置的若干个纵向凹槽和沿轮胎本体宽度方向设置的若干个横向凹槽交错形成的花纹块序列组成;纵向凹槽长度为23mm,宽度为6mm,深度为9mm,纵向凹槽之间的横向间距为20mm,纵向凹槽沿轮胎本体圆周方向连续排列并呈Z字型,其包括第一纵向凹槽序列31、第二纵向凹槽序列32、第三纵向凹槽序列33和第四纵向凹槽序列34,多条纵向凹槽序列的设置可提升轮胎排水性,以提升湿地行驶安全性。其中,第一纵向凹槽序列31的每个凹槽的底端与第二纵向凹槽序列32每个凹槽的顶端通过若干个第一横向凹槽41连通;第三纵向凹槽序列33的每个凹槽的底端与第四纵向凹槽序列44每个凹槽的顶端通过若干个第二横向凹槽42连通;第一横向凹槽41和第二横向凹槽42呈M型,其长度设置为3mm,宽度设置为1mm,深度设置为2mm。第一纵向凹槽序列31每个凹槽长度方向的左侧中部和第四纵向凹槽序列34每个凹槽长度方向的右侧中部设置第三横向凹槽43 ;第二纵向凹槽序列32每个凹槽长度方向的右侧中部和第三纵向凹槽序列33每个凹槽长度方向的左侧中部设置第四横向凹槽44 ;第三横向凹槽43和第四横向凹槽44与所述纵向凹槽宽度方向平行。其中,第三横向凹槽43长度为3mm,宽度为Imm,深度为Imm ;第四横向凹槽44长度为2mm,宽度为Imm,深度为Imm0上述胎冠11上的连续花纹块序列,可以增加轮胎的接地面积,提升牵引力,从而使得轮胎具有更高的载重力和稳定性。参见图2,花纹块序列的每个花纹块上设置若干条细钢片5,具体设置形式为在纵向凹槽长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两条细钢片,细钢片与纵向凹槽宽度方向平行并且交错排布,细钢片插入所述轮胎本体的深度与纵向凹槽的深度一致。胎冠上细钢片的设置,使得轮胎可以获得较高的胎面刚性,减少胎面的蠕动,从而可以提高轮胎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提闻驾驶的安全性。参见图1-2,胎肩上等距设置若干个花瓣形凹槽6,每两个花瓣形凹槽6之间设置细钢片,作为优选细钢片可设置为三条,包括两条长钢片51和一条短钢片52,按照长短长的顺序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轻型载重轮胎,其包括轮胎本体和胎面,所述胎面包括胎冠、胎侧和胎肩,所述胎冠设置在所述轮胎本体上并与地面接触,所述胎肩连接所述胎冠和所述胎侧,其特征在于:所述胎冠由沿所述轮胎本体圆周方向设置的若干个纵向凹槽和沿所述轮胎本体宽度方向设置的若干个横向凹槽交错形成连续的花纹块序列组成;所述花纹块序列的每个花纹块上设置若干条细钢片;所述胎肩上等距设置若干个花瓣形凹槽,所述每两个花瓣形凹槽之间设置细钢片。

【技术特征摘要】
1.轻型载重轮胎,其包括轮胎本体和胎面,所述胎面包括胎冠、胎侧和胎肩,所述胎冠设置在所述轮胎本体上并与地面接触,所述胎肩连接所述胎冠和所述胎侧,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冠由沿所述轮胎本体圆周方向设置的若干个纵向凹槽和沿所述轮胎本体宽度方向设置的若干个横向凹槽交错形成连续的花纹块序列组成; 所述花纹块序列的每个花纹块上设置若干条细钢片; 所述胎肩上等距设置若干个花瓣形凹槽,所述每两个花瓣形凹槽之间设置细钢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型载重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凹槽沿所述轮胎本体圆周方向连续排列并呈连续Z字型,其包括第一纵向凹槽序列、第二纵向凹槽序列、第三纵向凹槽序列和第四纵向凹槽序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轻型载重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凹槽长度为23?28mm,宽度为6?IOmm,深度为9?12mm,所述纵向凹槽之间横向间距为20?30m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轻型载重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向凹槽序列的每个凹槽的底端与所述第二纵向凹槽序列每个凹槽的顶端通过若干个第一横向凹槽连通;所述第三纵向凹槽序列的每个凹槽的底端与所述第四纵向凹槽序列每个凹槽的顶端通过若干个第二横向凹槽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轻型载重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向凹槽和所述第二横向凹槽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银明肖向科柏林陈以莲
申请(专利权)人:建大橡胶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