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重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250387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载重轮胎,能够将磨损寿命的降低抑制到最小限度,并且抑制夹石的产生。在胎面部具有锯齿状主沟,该锯齿状主沟两侧的沟壁分别将沟壁向沟宽度中心侧凸出的凸角侧弯曲点和沟壁向沟宽度中心侧凹入的凹角侧弯曲点交替反复地以锯齿状延伸。锯齿状主沟包括轮胎赤道面侧的内锯齿状主沟,且在其两侧的沟壁上在包括凸角侧弯曲点的凸角侧弯曲部设有用斜面将沟壁与胎面踏面相交的拐角部切掉所形成的凸角侧锥面部,并且在包括上述凹角侧弯曲点的凹角侧弯曲部设有用斜面将沟壁与胎面踏面相交的拐角部切掉所形成的凹角侧锥面部。凸角侧锥面部的轮胎周向长度(La)与凹角侧锥面部的轮胎周向长度(Lb)不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载重轮胎,尤其涉及提高耐夹石性能的载重轮胎。
技术介绍
近年来,伴随道路网的标准化、车辆高性能化的发展,卡车、客车等所使用的载重轮胎大多使用如下的轮胎,即,使用在胎面部设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条周向主沟的条状花纹来提高高速行驶性能,并且上述周向主沟采用锯齿状沟来提高牵引性和制动性。但是,在利用这种载重轮胎行驶于碎石道路等非铺装道路的情况下,容易在上述周向主沟内产生夹石,并且如果在产生该夹石的状态下使轮胎行驶,则有可能损伤沟底而造成轮胎破损。尤其是上述夹石容易在接地压较高的轮胎赤道面侧的周向主沟内产生,并且存在易在锯齿状沟内锯齿状的弯曲部分产生的倾向。以往,作为抑制这样的夹石的技术,公知有如下的技术,S卩,例如如图10所示,将周向主沟a两侧的沟壁b分别做成由沟底侧壁部bl和踏面侧壁部1^2形成的两阶锥状沟, 其中,沟底侧壁部bl从沟底c以陡倾斜率延伸,踏面侧壁部1^2从该沟底侧壁部bl以缓倾斜率延伸至胎面踏面Ts (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然而,在这样的两阶锥状沟的情况下,由于胎面部的橡胶体积减少了踏面侧壁部缓倾斜的部分的量,所以存在轮胎的磨损寿命缩短这样的问题。此外,特别是为了抑制锯齿状沟的弯曲部分中的夹石,而必需将上述踏面侧壁部相对于胎面踏面Ts的法线的角度θ设定得较大例如在40°以上,但这种情况下,会造成橡胶体积进一步的减少,所以磨损寿命的降低成为更大的问题。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3-54219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8-29679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载重轮胎,以将由胎面橡胶体积引起的磨损寿命的降低抑制到最小限度,并且能够有效地抑制周向主沟采用锯齿状沟时产生夹石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申请的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在胎面部具有以锯齿状沿轮胎周向延伸的锯齿状主沟,该载重轮胎的特征在于,上述锯齿状主沟的两侧的沟壁分别将沟壁向沟宽度中心侧凸出的凸角侧弯曲点和沟壁向沟宽度中心侧凹入的凹角侧弯曲点交替地反复以锯齿状延伸,并且一方的沟壁的凸角侧弯曲点与另一方的沟壁的凹角侧弯曲点相互对置地形成对,上述锯齿状主沟包括配置在轮胎赤道面上或轮胎赤道面的两侧的内锯齿状主沟, 并且该内锯齿状主沟,在两侧的沟壁上在包括上述凸角侧弯曲点的凸角侧弯曲部设有凸角侧锥面部,该凸角侧锥面部是用斜面将沟壁与胎面踏面相交的拐角部切掉所形成的, 并且在包括上述凹角侧弯曲点的凹角侧弯曲部设有凹角侧锥面部,该凹角侧锥面部是用斜面将沟壁与胎面踏面相交的拐角部切掉所形成的,而且上述凸角侧锥面部的轮胎周向长度La与上述凹角侧锥面部的轮胎周向长度Lb不同。此外,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上述凸角侧锥面部的轮胎周向长度La小于上述凹角侧锥面部的轮胎周向长度Lb。此外,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上述凸角侧锥面部的自胎面踏面起的锥部深度H在上述凸角侧的弯曲点的位置为最大,并且该锥部深度H随着从上述凸角侧的弯曲点离开而逐渐减小。此外,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上述胎面部具有从两侧的沟壁的上述凸角侧弯曲点开始延伸的刀槽花纹。此外,技术方案5的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上述锯齿状主沟在上述内锯齿状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包括外锯齿状主沟,该外锯齿状主沟,在一方的沟壁上在包括上述凸角侧弯曲点的凸角侧弯曲部设有凸角侧锥面部,该凸角侧锥面部是用斜面将沟壁与胎面踏面相交的拐角部切掉所形成的, 并且在包括上述凹角侧弯曲点的凹角侧弯曲部设有凹角侧锥面部,该凹角侧锥面部是用斜面将沟壁与胎面踏面相交的拐角部切掉所形成的,并且,在另一方的沟壁上,在凸角侧弯曲部设有凸角侧锥面部,并且在凹角侧弯曲部不设置凹角侧锥面部。此外,技术方案6的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上述外锯齿状主沟的上述另一方的沟壁配置在轮胎轴向内侧。此外,技术方案7的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上述胎面部在上述另一方的沟壁上具有切口,该切口从在凹角侧弯曲点和与该凹角侧弯曲点在轮胎周向两侧相邻的凸角侧弯曲点之间延伸的两侧的直线沟部中的一方的直线沟部延伸。此外,技术方案8的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上述内锯齿状主沟的两侧的沟壁包括沟底侧壁部和踏面侧壁部,其中,上述沟底侧壁部从沟底延伸至沟深度DA的20 50%的位置, 上述踏面侧壁部与该沟底侧壁部连接且相对于胎面踏面的法线的角度比该沟底侧壁部的大。本专利技术如上所述,在最容易产生夹石的内锯齿状主沟中,在其两侧的沟壁的凸角侧弯曲部和凹角侧弯曲部,设置用斜面将沟壁与胎面踏面相交的拐角部切成倒角状的凸角侧锥面部和凹角侧锥面部。因此,能够将由锥面部的形成所致的胎面橡胶体积的降低抑制到最小限度,并且能够抑制在锯齿状主沟内显著的在弯曲部分夹石的问题。此外,将两侧的沟壁中的一方的沟壁的凸角侧锥面部与另一方的沟壁的凹角侧锥面部相互对置地配置。此时,由于凸角侧锥面部的轮胎周向长度La与凹角侧锥面部的轮胎周向长度Lb不同,所以对置的凸角侧锥面部的周向端与凹角侧锥面部的周向端在周向上错开。因此,在周向端之间很难夹住石子,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耐夹石性能。此外由于一方的锥面部的周向长度缩短,因此这部分能够抑制胎面橡胶体积的减少,能够进一步抑制磨损寿命的降低。附图说明4图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载重轮胎的一个实施例的胎面花纹的展开图。图2为表示内锯齿状主沟的放大图。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图4为从沟宽度中心侧观察凸角侧锥面部的立体图。图5为从沟宽度中心侧观察凹角侧锥面部的立体图。图6为表示外锯齿状主沟的放大图。图7为图6的B-B剖视图。图8为说明外锯齿状主沟中的凹角侧锥面部的作用的局部放大图。图9为从沟宽度中心侧观察外锯齿状主沟的凹角侧锥面部的立体图。图10为表示两阶锥状沟的剖视图。图中标号说明1…载重轮胎;2…胎面部;3…锯齿状主沟;3A···内锯齿状主沟; 3B…外锯齿状主沟;10、12…凸角侧锥面部;11、13…凹角侧锥面部;15…刀槽花纹;17…沟底侧壁部;18…踏面侧壁部;24、沈丨凸角侧锥面部;25…凹角侧锥面部;30、31…直线沟部;32…切口 ;O··拐角部;Co…轮胎赤道面;Jal、Ja2…凸角侧弯曲部;Jbl、Jb2···凹角侧弯曲部;K1、K2…沟壁;Pal、Pa2…凸角侧弯曲点;Pbl、PId2…凹角侧弯曲点;Ts···胎面踏面。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载重轮胎1在胎面部2具有以锯齿状沿轮胎周向延伸的至少一条锯齿状主沟3。在本例中示出了上述锯齿状主沟3包括共计三条锯齿状主沟的情况,即在轮胎赤道面Co上延伸的一条内锯齿状主沟3A、和配置在该内锯齿状主沟3A的轮胎轴向两外侧的一对外锯齿状主沟3B、3B。然而不限定于该构成,例如作为内锯齿状主沟,还可以设置配置在轮胎赤道面Co两侧的一对内锯齿状主沟3A、3A。接着,如图2、6所示,内、外锯齿状主沟3AJB两侧的沟壁Kl、K2中的一方的沟壁 Kl将沟壁Kl向沟宽度中心侧凸出的凸角侧弯曲点Pal和沟壁Kl向沟宽度中心侧凹入的凹角侧弯曲点Pbl交替反复并以锯齿状延伸,并且另一方的沟壁K2将沟壁K2向沟宽度中心侧凸出的凸角侧弯曲点Pa2和沟壁K2向沟宽度中心侧凹入的凹角侧弯曲点PId2交替反复并以锯齿状延伸。此外,一方的沟壁Kl的凸角侧弯曲点Pal与另一方的沟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轰大辅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