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级调速的液压机液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325911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4 12:28
一种无级调速的液压机液压系统,属于液压机液压系统,解决现有纠偏同步控制系统存在的控制精度不高、抗偏载能力差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第一液压缸、第二液压缸、滑块以及第一流量泵、第二流量泵、第三流量泵、第一伺服阀、第二伺服阀、第三伺服阀、第四伺服阀,所述第一流量泵、第二流量泵、第三流量泵分别由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三电机驱动。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在一定范围内无极调速,克服传统压力机分级调速、工艺适应面窄的问题;根据不同速度使用不同的数量的流量泵,避免大流量的高压液体直接回油箱,可以有效节能;采用小流量泵及与之相连的伺服阀进行同步调节,有效提高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的同步精度,提高了设备的抗偏载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级调速的液压机液压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液压机液压系统,特别涉及一种无级调速的液压机液压系统。
技术介绍
液压机是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中的压力设备,其具有较大的力的输出。目前液压机主要采用速度分级可调的方式,即只能以有限几档速度工作,且当压力机吨位较大或者台面较宽时多采用多缸同步驱动。对于多缸同步驱动系统,其关键是多缸同步控制,特别是对于多工位的压力机,由于在每个工位的压力不同,即偏载引起各缸的液体流量不同,故同步控制困难。目前广泛采用的同步控制有刚性同步、分流同步和纠偏同步。刚性同步是将各缸刚性连接以保证同步,见王宏韬“一种单动作多缸液压机的同步方案”,《航空制造技术》1991(5): 48-48,这种同步方式必须采用刚度非常大的刚性连接部件;分流同步是根据各缸的截面积按照比例使用分流阀将压力油分流填充各油缸以达到同步的目的,见安奥克斯汤姆逊(青岛)游艇有限公司的申请号201210277510.4、名称为“四缸同步液压系统”的中国专利申请。这两种同步方式抗偏载能力差,且在偏载情况下同步性能低,只能用于同步性能要求不高的情况。纠偏同步大都为流量同步控制,见中南大学的申请号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级调速的液压机液压系统,包括第一液压缸(N1)、第二液压缸(N2)、滑块(O)以及第一流量泵(W1)、第二流量泵(W2)、第三流量泵(W3)、第一伺服阀(I1)、第二伺服阀(I2)、第三伺服阀(I3)、第四伺服阀(I4),所述第一流量泵(W1)、第二流量泵(W2)、第三流量泵(W3)分别由第一电机(M1)、第二电机(M2)、第三电机(M3)驱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压缸(N1)和第二液压缸(N2)结构完全相同,各自均由缸体(1A)、活塞(1B)、固定柱塞(1C)组成,缸体(1A)、活塞(1B)和固定柱塞(1C)各自分别为具有圆柱形内腔的圆筒形旋转体,三者装配后中轴线同轴;活塞(1B)底...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级调速的液压机液压系统,包括第一液压缸(NI)、第二液压缸(N2)、滑块(O)以及第一流量泵(Wl)、第二流量泵(W2)、第三流量泵(W3)、第一伺服阀(II)、第二伺服阀(12)、第三伺服阀(13)、第四伺服阀(14),所述第一流量泵(Wl)、第二流量泵(W2)、第三流量泵(W3)分别由第一电机(Ml)、第二电机(M2)、第三电机(M3)驱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液压缸(NI)和第二液压缸(N2)结构完全相同,各自均由缸体(1A)、活塞(1B)、固定柱塞(IC)组成,缸体(1A)、活塞(IB)和固定柱塞(IC)各自分别为具有圆柱形内腔的圆筒形旋转体,三者装配后中轴线同轴;活塞(IB)底端封闭,位于缸体(IA)内并与缸体(IA)内腔滑动配合,将缸体(IA)的内腔分隔成封闭的上液压腔(ID)和下液压腔(IE),上液压腔(ID)的顶端具有上液压腔左进油孔(IG)和上液压腔右进油孔(IH),下液压腔(IE)下部具有下液压腔进油孔(II);固定柱塞(IC)位于活塞(IB)的内腔中并与活塞(IB)上端面滑动配合,将活塞(IB)的内腔构成封闭的液压腔(IF),固定柱塞(IC)上端穿过上液压腔(ID)并与缸体(IA)上端面固定,固定柱塞(IC)上端面具有固定柱塞进油孔(IJ);第一液压缸(NI)和第二液压缸N2的活塞(IB)分别连接滑块(O)的左端和右端; 所述第一流量泵(Wl)的进油口通过第五过滤器(J5)连接油箱,第一流量泵(Wl)的出油口通过第六过滤器(J6)同时连接第一二位四通换向阀(Dl)的P 口、第三溢流阀(Y3)的P 口和第三比例压力阀(U3)的P 口,第三溢流阀(Y3)的T 口和第三比例压力阀(U3)的T口通过管路连接油箱;第一二位四通换向阀(Dl)的B 口连接单向阀(Fl)的进油口,单向阀(Fl)的出油口、第一梭阀(Hl)的P2 口、第五插装阀(C5)的A 口、第二伺服阀(12)的P 口和第四伺服阀(14)的P 口通过管路互相连通;第五插装阀(C5)的X 口连接第二二位四通换向阀(D2)的T 口,第二二位四通换向阀(D2)的B 口连接第一梭阀(Hl)的A 口; 所述第二流量泵( W2)的进油口通过第一过滤器(Jl)连接油箱,第二流量泵(W2)的出油口通过第二过滤器(J2)同时连接第一插装阀(Cl)和第二插装阀(C2)的A 口 ;第一插装阀(Cl)的X 口同时连接第一溢流阀(Yl)的P 口和第一比例压力阀(Ul)的P 口 ;第一插装阀(Cl)的B 口、第一比例压力阀(Ul)的T 口和第一溢流阀(Yl)的T 口通过管路连接油箱; 所述第三流量泵(W3)的进油口通过第三过滤器(J3)连接油箱,第三流量泵(W3)的出油口通过第四过滤器(J4)同时连接第三插装阀(C3)和第四插装阀(C4)的A 口 ;第四插装阀(C4)的X 口同时连接第二溢流阀(Y2)的P 口和第二比例压力阀(U2)的P 口 ;第四插装阀(C4)的B 口、第二比例压力阀(U2)的T 口和第二溢流阀(Y2)的T 口通过管路连接油箱; 第二插装阀(C2)的B 口和X 口、第三插装阀(C3)的B 口和X 口、第五插装阀(C5)的B 口、第一梭阀(Hl)的Pl 口、第三二位四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俊松王新云邓磊夏巨谌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