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闩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20628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3 20:37
提供一种锁闩,其包括被构造成在开锁位置和上锁位置之间转动的叉栓。锁止件被构造成与叉栓合作。叉栓和锁止件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弹性吸收机构。弹性吸收机构被构造成在受到撞击时变形并分别减缓叉栓或者锁止件的转动。锁闩也包括壳体和从壳体突出的止挡片。止挡片被构造成接合处于上锁位置的叉栓的互补部分以限制叉栓的进一步转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锁闩机构本申请要求于2013年2月4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序列号61/760,274的权益,该文献的内容被援引纳入本文。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总体上涉及锁闩,确切的说,涉及车辆锁闩。
技术介绍
锁闩被用于限制一个构件或元件相对于另一个构件或元件的运动。例如,门闩限制门相对于周围门框的运动。这样的锁闩的功能是保持门被固定在门框内,直到锁闩被解锁并且门自由开启。现有的锁闩一般具有将锁闩连接至操作件如把手的机械连接机构,该把手可被使用者操作以便解开锁R。操作件的运动通过造成解R的机械连接机构来传递。该机械连接机构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杆、缆索或其它合适的元件或装置。锁闩声音品质能提升或削弱最终用户对车辆结构品质的整体观感。例如良好的声音品质可能暗示坚固的结构、顺畅的操作和设计的考虑周全。结果,车辆制造商正越来越强调能吸收在关门动作中可能出现的发出噪声的门闩能力。声音品质度量例如像最小声音和频谱受到许多变量的影响,其中就包括锁闩机构的组成部件的轮廓形状、小的细节和材料选择。因而,虽然现有的车辆锁闩机构是合适的,但仍有改进的需要,尤其是在提供一种具有改善的噪声衰减和能量吸收功能的锁闩机构方面。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锁闩,它包括被构造成在开锁位置和上锁位置之间转动的叉栓。锁止件被构造成与该叉栓合作。所述叉栓和锁止件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弹性吸收机构。该弹性吸收机构被构造成在受到撞击时变形并且分别减缓该叉栓或锁止件的转动。该锁闩还包括壳体和从该壳体突出的止挡片。该止挡片被构造用于接合在上锁位置上的叉栓的互补部分以限制其进一步转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在开锁位置和上锁位置之间转动的用于锁闩的壳体,该壳体包括用于接纳锁扣杆的开口。该开口的形状与锁闩的弯喉互补。该开口的尺寸被设定成当锁扣杆被插入该开口时该锁扣杆不接触该壳体。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在开锁位置和上锁位置之间转动的锁闩,该锁闩具有弹性的缓冲垫。该缓冲垫包括基本垂直于细长的下部布置的上接触部。缓冲垫被构造成在该上接触部和细长的下部之间接纳该锁扣杆的一部分以吸收来自锁扣杆的噪声和振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外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锁闩,其包括可在开锁位置和上锁位置之间转动的叉栓。该锁止件被构造成与叉栓合作。至少一个减噪构件被构造用于吸收因锁扣杆容纳在锁闩内而产生的噪声和振动。从以下的具体说明、附图和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认识和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和优点。【附图说明】现在将参照附图仅举例来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其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处于主上锁位置的锁闩机构的主视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处于副上锁位置的锁闩机构的主视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处于主上锁位置的锁闩机构的壳体的主视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锁闩机构的壳体的透视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锁闩机构的止挡片的后侧透视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锁闩机构的止挡片的主视图;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锁闩机构的缓冲垫的主视图;图8是当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锁闩机构处于副上锁位置时的缓冲垫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所有的附图,示出了具有改善的声音性能的示例性的锁闩10。锁闩10可在上锁位置和开锁位置之间运动并且设置在壳体12内。锁闩10可被集成到车辆部件例如靠近举升门、行李厢、门的车辆结构或者例如其它可操作的部件中。锁闩10包括叉栓30和用于将叉栓30保持在上锁位置的配合的锁止杆50。叉栓30和锁止杆50均能分别通过位于孔14、16内的短轴(未示出)被可枢转地安装到锁闩10的壳体12上。叉栓30通过第一偏置机构(未不出)在箭头F方向上被偏置,而锁止杆50通过第二偏置机构(未示出)在箭头D方向上被偏置以与叉栓30接合。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偏置机构是螺旋弹簧或扭簧。叉栓30具有槽或弯喉32用于接纳并保持锁扣80(见图2、4)例如环杆状锁扣,该锁扣位于配合的车辆部件例如举升门或行李厢上。叉栓30也包括主凸肩40和中间凸肩或副凸肩34。叉栓30的副凸肩34包括接触面38,该接触面被构造成在开锁位置和上锁位置之间转动时接触锁止杆50的接合面54。锁止杆50包括扇形的掣爪52,该掣爪被构造成形状配合接合该主凸肩和副凸肩40,34中每一个的表面42、36,以抵抗第一偏置机构的偏置作用地分别将叉栓30保持就位在主上锁位置(图2)或副上锁位置(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锁止杆50的一部分被连接至如图1示意所示的解锁机构RM。作为非限定性的实施例示出了上述叉栓30和锁止杆50。许多其它类型或配置形式的叉栓30和锁止杆50被认为是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范围内。如图3和图4最清楚所示,锁闩10的壳体12包括盖13和背板15,锁止杆50和叉栓30夹设在两者之间。背板15和盖13具有开口 20,所述开口在叉栓30处于开锁位置时大致与叉栓30的弯喉32对准且互补。在一个实施例中,开口 20的嘴口 22总体上比传统的开口宽以阻止锁扣杆80接触开口 20的一部分例如侧壁21。另外,壳体12可包括在壳体12角部附近例如在壁23和叉栓30之间形成的止挡片24,用于阻止叉栓30随着它在开锁位置和上锁位置之间转动而超程移动。在一个实施例中,止挡片24通过在叉栓30方向上垂直于盖13平面(图5)地弯曲盖13的部分来形成。叉栓30的与副凸肩34对置的超程表面39被构造成当叉栓30处于主上锁位置时接触该止挡片24。超程表面39与止挡片24的外形互补,从而当叉栓30接合止挡片24时,止挡片24吸收由来自叉栓30的撞击所产生的噪声和振动。再参见图1,锁止杆50的自由端包括弹性吸收机构60。在一个实施例中,该吸收机构60与锁止杆50 —体形成并被构造成接合一位于锁止杆50和叉栓30之间的孔18内的销(未示出)。相似地,叉栓30包括靠近副凸肩34的第一吸收机构62和靠近主凸肩40的第二吸收机构64。第一吸收机构62被构造成接合锁止杆50的接合面54,第二吸收机构64被构造成接合锁扣杆80。锁止杆50和叉栓30的每个吸收机构60、62、64在与另一部件撞击时将会变形,因此将分别造成锁止杆50或叉栓30的减速。一旦力被取消,则吸收机构60、62和64将回复至其中性未变形状态。如图7和图8所示,锁闩10还包括缓冲垫70,缓冲垫布置在壳体12与叉栓30和锁止杆50的平面之间。缓冲垫70靠近锁止杆50的凸肩52和叉栓30的凸肩34、40之间的交界安置就位。缓冲垫70包括上接触部72和大致垂直于上接触部72布置的细长的下部76。在一个实施例中,缓冲垫70由柔性材料制造,例如橡胶或柔软塑料。上接触部72的表面74朝向缓冲垫70的弯曲部78倾斜。缓冲垫70被构造用于衰减由叉栓30和锁扣杆80之间接触所产生的声音。当锁扣杆80被容纳在叉栓30的弯喉32中时,锁扣杆80接合第二吸收机构64并对其施力。锁扣杆80的接纳造成叉栓30在与箭头F所示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从开锁位置枢转至上锁位置,从而副凸肩34的接触面38滑动接触锁止杆50的接合面54。当叉栓30枢转经过副上锁位置而到达主上锁位置时,在弯喉32中的锁扣杆80部分82接触缓冲垫70的倾斜的上表面74。叉栓30进一步转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锁闩,包括:被构造成在开锁位置和上锁位置之间转动的叉栓;被构造成与该叉栓合作的锁止件,其中所述叉栓和所述锁止件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弹性吸收机构,该弹性吸收机构被构造成在受到撞击时变形并且分别减缓所述叉栓或所述锁止件的转动;壳体;从该壳体突出的止挡片,该止挡片被构造成接合处于上锁位置时的该叉栓的互补部分,以限制该叉栓的进一步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2.04 US 61/7602741.一种锁円,包括: 被构造成在开锁位置和上锁位置之间转动的叉栓; 被构造成与该叉栓合作的锁止件,其中所述叉栓和所述锁止件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弹性吸收机构,该弹性吸收机构被构造成在受到撞击时变形并且分别减缓所述叉栓或所述锁止件的转动; 壳体; 从该壳体突出的止挡片,该止挡片被构造成接合处于上锁位置时的该叉栓的互补部分,以限制该叉栓的进一步转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闩,其特征是,该止挡片通过弯曲该壳体的一部分来形成。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闩,其特征是,该壳体包括盖,所述止挡片通过弯曲所述盖的一部分来形成。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闩,其特征是,该止挡片被构造成接合位于该壳体内的叉栓的超程表面。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闩,其特征是,该吸收机构与所述叉栓和所述锁止件中的至少一个一体形成。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闩,其特征是,该锁止件在自由端附近具有吸收机构,该吸收机构被构造成接触设置在该叉栓和该锁止件之间的销。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闩,其特征是,该叉栓在主凸肩附近包括吸收机构,该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F·J·卢汉F·C·拉莫斯D·M·珀金斯K·努尔米
申请(专利权)人:因特瓦产品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