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捣固焦炉无烟装煤除尘车,设置在n个并排碳化室的上方,包括车体、设置在车体中部的固定M管装置和设置在车体朝向焦侧的移动M管装置,固定M管装置含有彼此导通的第一导管、第二导管和第三导管,第一导管、第二导管、第三导管分别与第n碳化室、第n+3碳化室、第n+4碳化室的导烟孔位置相对应;移动M管装置含有彼此导通的第四导管、第五导管和第六导管,所述第四导管、第五导管、第六导管分别与第n碳化室、第n+2碳化室、第n+3碳化室的导烟孔位置相对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除尘车与常用的导烟车相比,具有装煤时无烟气排出,所有装煤碳化室都能导入相邻的两个处于结焦末期的碳化室,结构简单合理,投资成本低等优点。(*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捣固焦炉无烟装煤除尘车
:本技术涉及一种捣固焦炉无烟装煤除尘车。
技术介绍
:国内捣固式焦炉目前较多的是采用U型管除尘导烟车或MN管导烟车来完成装煤时的烟尘治理。U型管除尘导烟车(n+2,n-l)和MN管导烟车(n+2_l,n+4)的工作原理是将装煤碳化室与相邻的处于结焦末期的碳化室连通,炭化室的结焦时间越长,产生的煤气量很小,越适合作为装煤炭化室流通装煤烟气的通道,再向互相连通的炭化室的桥管内喷洒高压氨水,使之形成负压,装煤产生的烟气一部分直接在炭化室中燃烧净化,大部分烟气通过互相连通的相邻碳化室被喷洒高压氨水形成的负压抽入集气管道中,输入到下步化产工序,对其进行利用。但是当边炉装煤时,U型管除尘导烟车只能利用η-1管进行导烟,MN管导烟车只能利用M管反导入n-3进行导烟,η-1碳化室装煤时间不长,连通导烟效果不佳。这两种导烟车的缺点是连通处于结焦末期的碳化室个数太少,或太集中,更重要的是它们都不能很好的处理边炉导烟,实际运行中,这两种导烟车效果都是在焦炉机侧炉头处都会有烟气溢出,需要进行二次处理或直接排放到大气中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捣固焦炉无烟装煤除尘车,其作用是连通正装煤碳化室和正装煤碳化室前后处于结焦末期的碳化室。具有装煤时无烟气排出,所有装煤碳化室都能导入相邻的两个处于结焦末期的碳化室,结构简单合理,投资成本低等优点。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捣固焦炉无烟装煤除尘车,设置在η个并排碳化室的上方,包括车体、设置在所述车体中部的固定M管装置和设置在车体朝向焦侧的移动M管装置,所述固定M管装置含有彼此导通的第一导管、第二导管和第三导管,所述第一导管、第二导管、第三导管分别与第η碳化室、第η+3碳化室、第η+4碳化室的导烟孔位置相对应;所述移动M管装置含有彼此导通的第四导管、第五导管和第六导管,所述第四导管、第五导管、第六导管分别与第η碳化室、第η+2碳化室、第η+3碳化室的导烟孔位置相对应。所述移动M管装置设于支架上,在所述支架底部设有导向轮沿导轨移动,所述支架由设于车体的移位油缸驱动移动。各所述碳化室导烟孔具有水封炉座、封闭所述水封炉座的水封炉盖,各所述导管由提导管油缸驱动沿导管导向支架上下移动;各所述导管内设有用于提起所述水封炉盖的机械抓手,所述机械抓手的抓取动作由机械抓手油缸驱动;各所述机械抓手由提盖油缸通过提盖导向杆提升。与已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经过考证各种导套形式的导烟效果,得到结论:使用机侧孔进行连通导烟,会对煤气含氧量造成影响;使用中间孔和焦侧孔进行连通导烟效果更好,其中焦侧孔连通导烟时导向结焦时间越长的炭化室,效果越好。导烟车因为车身长度的限制,一般取连通导烟距离不超过5个碳化室,设装煤碳化室炉号为n,所以一般取η+2、η+4、η_1、n-3这4个相邻的处于结焦中末期的碳化室进行连通导烟,9-2串序焦炉的炭化室结焦时间由长到短顺序为n+2>n+4>n-3>n-l,5-2串序焦炉的炭化室结焦时间由长到短顺序为n-3>n+2>n_l>n+4。正常装煤导烟时,即一座焦炉焦炉炉号从I到倒数第4,装煤导烟时,采用η+2,η+4进行连通导烟,其中η+2连通用在焦侧;边炉装煤反导烟时,即一座焦炉炉号从倒数第3到倒数第I装煤导烟时,采用η-3,η-1进行连通导烟,其中n-3连通导烟用在焦侧。本技术的双M型系统自动连通导烟装置,正常装煤导烟时,固定M管装置使用第一导管和第三导管分别导通第η和第η+4碳化室导烟孔进行连通导烟,第一导管与装煤孔对位,导烟方向为η碳化室指向η+4碳化室;移位M管装置使用第四导管和第五导管导通第η和第η+2碳化室进行碳化室连通导烟,第四导管与装煤孔对位,导烟方向为第η碳化室指向第η+2碳化室。边炉反导烟时,固定M管装置使用第二导管和第三导管进行碳化室连通反导烟,第三导管导管与装煤孔对位,导烟方向为第η碳化室指向第n-Ι碳化室;移位M管装置使用第四导管和第六导管进行碳化室连通反导烟,移位M管装置向炉号方向移动一个碳化室宽度的距离,第六导管与装煤孔对位,导烟方向为第η碳化室指向第n-3碳化室。本技术捣固焦炉无烟装煤除尘车与常用的导烟车相比,具有装煤时无烟气排出,所有装煤碳化室都能导入相邻的两个处于结焦末期的碳化室,结构简单合理,投资成本低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移动M管装置示意图;图2是固定M管装置示意图;图3是正常导烟平台布置俯视图;图4是边炉反导烟平台布置俯视图;图3、4中左侧为焦侧,右侧为机侧,箭头所示为装煤方向。图中标号:1第一导管,2第二导管,3第三导管,4第四导管,5第五导管,6第六导管,7支架,8导向轮,9导轨,10移位油缸,11水封炉座,12水封炉盖,13提导管油缸,14导管导向支架,15机械抓手,16机械抓手油缸,17提盖油缸,18提盖导向杆。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结合图1、2,本实施例的捣固焦炉无烟装煤除尘车,设置在η个并排碳化室的上方,η > 5,其包括车体、设置在车体中部的固定M管装置和设置在车体朝向焦侧的移动M管装置,图2所示,固定M管装置含有彼此导通的第一导管1、第二导管2和第三导管3,第一导管1、第二导管2、第三导管3分别与第η碳化室、第η+3碳化室、第η+4碳化室的导烟孔位置相对应,或者说,第一导管I与第三导管3之间的间距为3倍碳化室间距,第二导管2与第三导管3之间的间距为2倍碳化室间距。图1所示,移动M管装置含有彼此导通的第四导管4、第五导管5和第六导管6,第四导管4、第五导管5、第六导管6分别与第η碳化室、第η+2碳化室、第η+3碳化室的导烟孔位置相对应;或者说,第四导管4与第五导管5之间的间距为2倍碳化室间距,第五导管5与第六导管6之间的间距为I倍碳化室间距。移动M管装置在车体上可以移动,具体设置中,移动M管装置设于支架7上,在支架底部设有导向轮8沿导轨9移动,支架7由设于车体的移位油缸10驱动移动。各碳化室导烟孔具有水封炉座11以及用于封闭水封炉座的水封炉盖12,移动M管装置和固定M管装置中,各导管由提导管油缸13驱动沿导管导向支架14上下移动;各导管内设有用于提起水封炉盖的机械抓手15,机械抓手的抓取动作由机械抓手油缸16驱动;各机械抓手15由提盖油缸17通过提盖导向杆18提升。工作中,图1、3所示,正常装煤导烟时第四导管4对位装煤孔,机械抓手15和提盖油缸17只将第四导管4和第五导管5的水封炉盖提起,进行第四导管指向第五导管连通导烟。边炉装煤反导烟时,整个移位M管装置通过移位油缸10收缩,向焦炉炉号+方向移动相当于一个碳化室宽度的距离,第六导管6对位装煤孔,机械抓手15和提盖油缸17只将第四导管4和第六导管6的水封炉盖提起,进行第六导管指向第四导管(即第η碳化室指向第n-3碳化室)连通导烟。正常导烟和边炉反导烟的布置俯视图见图3和图4。车辆走行时,固定M管装置和移动M管装置通过提导管油缸提起到高于水封炉盖高度的位置。装煤导烟时,先将导管放入水封中进行密封,再进行提起水封炉盖进行导烟操作。如图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捣固焦炉无烟装煤除尘车,设置在n个并排碳化室的上方,其特征是包括车体、设置在所述车体中部的固定M管装置和设置在车体朝向焦侧的移动M管装置,所述固定M管装置含有彼此导通的第一导管(1)、第二导管(2)和第三导管(3),所述第一导管、第二导管、第三导管分别与第n碳化室、第n+3碳化室、第n+4碳化室的导烟孔位置相对应;所述移动M管装置含有彼此导通的第四导管(4)、第五导管(5)和第六导管(6),所述第四导管、第五导管、第六导管分别与第n碳化室、第n+2碳化室、第n+3碳化室的导烟孔位置相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捣固焦炉无烟装煤除尘车,设置在η个并排碳化室的上方,其特征是包括车体、设置在所述车体中部的固定M管装置和设置在车体朝向焦侧的移动M管装置,所述固定M管装置含有彼此导通的第一导管(I)、第二导管(2)和第三导管(3),所述第一导管、第二导管、第三导管分别与第η碳化室、第η+3碳化室、第η+4碳化室的导烟孔位置相对应;所述移动M管装置含有彼此导通的第四导管(4)、第五导管(5)和第六导管(6),所述第四导管、第五导管、第六导管分别与第η碳化室、第η+2碳化室、第η+3碳化室的导烟孔位置相对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捣固焦炉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光明,李云龙,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同兴环保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