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支撑构件,包括:一外壳;一支撑杆,具有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所述支撑杆具有卡设部,所述卡设部位于所述第一末端和所述第二末端之间;以及一调整构件,套接于所述外壳内,所述调整构件具有一容纳室和一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容纳室相连,所述容纳室内设置有一弹簧,所述支撑杆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支撑杆的所述卡设部设置于所述容纳室内,所述支撑杆的第一末端露出于所述调整构件外,所述支撑杆的第二末端穿过所述弹簧,所述卡设部与所述弹簧接触;其中,所述外壳的横截面的形状与所述调整构件的横截面的形状对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支撑构件能实现对弹簧的压缩量的调节,从而实现对弹簧的长度衰减的补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支撑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面板生产
,特别涉及一种支撑构件。【
技术介绍
】在显示面板产线中,含有平台(Stage)的机台一般都使用顶杆(Lift Pin)机构,该顶杆机构的作用是允许机械手臂将玻璃基板从平台中搬入或搬出。随着显示面板技术的发展,玻璃基板的面积越来越大,厚度越来越薄,搬运玻璃基板的速度越来越快,在这种情况下,玻璃基板破片的几率随之增大。为了降低玻璃基板的破片风险,现有的解决方案是在顶杆机构上增加弹簧,以对玻璃基板进行缓冲。在实践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上述弹簧的弹性会降低,并且上述弹簧的长度可能会缩短。此时,上述顶杆机构则无法对玻璃基板进行有效地支撑。故,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撑构件,其能实现对弹簧的压缩量的调节,从而实现对弹簧的长度衰减的补偿。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种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包括:一外壳;一支撑杆,具有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所述支撑杆具有卡设部,所述卡设部位于所述第一末端和所述第二末端之间;以及一调整构件,套接于所述外壳内,所述调整构件具有一容纳室和一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容纳室相连,所述容纳室内设置有一弹簧,所述支撑杆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支撑杆的所述卡设部设置于所述容纳室内,所述支撑杆的第一末端露出于所述调整构件外,所述支撑杆的第二末端穿过所述弹簧,所述卡设部与所述弹簧接触;其中,所述外壳的横截面的形状与所述调整构件的横截面的形状对应。在上述支撑构件中,所述调整构件用于调整所述弹簧的初始压缩量;所述调整构件包括:一第一调整件,所述第一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一调整件上,所述第一调整件具有第一内腔和第一开口 ;一第二调整件,包括第一嵌入部,所述第一嵌入部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嵌入到所述第一内腔内,所述第一嵌入部的顶面与所述第一内腔构成所述容纳室,所述第一嵌入部的所述顶面与所述弹簧接触,所述第一嵌入部的所述顶面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支撑杆的所述第二末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在上述支撑构件中,所述第一内腔具有第一螺纹;所述第二调整件的所述第一嵌入部的外壁具有第二螺纹;其中,所述第一螺纹和所述第二螺纹相匹配,所述第一调整件和所述第二调整件通过所述第一螺纹和所述第二螺纹耦合为一体。 在上述支撑构件中,所述第二调整件还包括:一第一容纳通道,所述第一容纳通道与所述第二通孔相连,所述第一容纳通道用于容纳所述支撑杆的所述第二末端。在上述支撑构件中,所述调整构件还用于调整所述支撑杆的初始支撑位置;所述调整构件还包括:一第三调整件,所述第三调整件与所述第二调整件连接,所述第三调整件卡设于所述外壳上。在上述支撑构件中,所述第三调整件具有第二内腔和第二开口 ;所述第二调整件还包括:一第二嵌入部,所述第二嵌入部通过所述第二开口嵌入到所述第二内腔内。在上述支撑构件中,所述第二调整件的所述第二嵌入部的外壁具有第三螺纹;所述第二内腔具有第四螺纹;其中,所述第三螺纹和所述第四螺纹相匹配,所述第二调整件和所述第三调整件通过所述第三螺纹和所述第四螺纹耦合为一体。在上述支撑构件中,所述第二调整件具有第三内腔和第三开口 ;所述第三调整件还包括:第三嵌入部,所述第三嵌入部通过所述第二开口嵌入到所述第三内腔内。在上述支撑构件中,所述第三内腔具有第五螺纹;所述第三调整件的所述第三嵌入部的外壁具有第六螺纹;其中,所述第五螺纹和所述第六螺纹相匹配,所述第二调整件和所述第三调整件通过所述第五螺纹和所述第六螺纹耦合为一体。在上述支撑构件中,所述第三调整件还包括:一第二容纳通道;所述第三嵌入部的顶面上还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二容纳通道与所述第三通孔相连,所述第二容纳通道用于容纳所述支撑杆的所述第二末端。相对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有利于实现灵活地对所述弹簧的压缩量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对所述弹簧的长度衰减的补偿。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支撑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截面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3为图1中A-A’截面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支撑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支撑构件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专利技术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参考图1、图2和图3,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支撑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截面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3为图1中A-A’截面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支撑构件包括外壳101、支撑杆102和调整构件103。其中,所述外壳101可设置为管状。所述支撑杆102具有第一末端1021和第二末端1022,所述支撑杆102具有卡设部1023,所述卡设部1023位于所述第一末端1021和所述第二末端1022之间。所述卡设部1023可以是一扣环(例如,C型扣环),所述扣环扣接在所述支撑杆102上,并且所述扣环的扣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一末端1021和所述第二末端1022之间。所述调整构件103套接于所述外壳101内,所述调整构件103具有一容纳室和一第一通孔10311,所述第一通孔10311与所述容纳室相连,所述容纳室内设置有一弹簧1033,所述支撑杆102穿过所述第一通孔10311,所述支撑杆102的所述卡设部1023设置于所述容纳室内,所述支撑杆102的第一末端1021露出于所述调整构件103外,所述支撑杆102的第二末端1022穿过所述弹簧1033,所述卡设部1023与所述弹簧1033接触,即,所述支撑杆102的所述卡设部1023与所述第二末端1022之间的部分位于所述调整构件103内。所述外壳101的横截面的形状与所述调整构件103的横截面的形状对应。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所述外壳101的横截面的形状中,与其内壁对应的形状为六边形,所述调整构件103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六边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101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201、301),所述调整构件103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202、302),所述第一限位部(201、301)在所述外壳101上所处的位置与所述第二限位部(202、302)在所述调整构件103上所处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一限位部(201、301)和所述第二限位部(202、302)相互拼接。例如,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限位部201为所述外壳101的内壁所对应的内角,所述第二限位部202为所述调整构件103的外壁所对应的外角,所述内角和所述外角相拼接。又例如,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限位部3011为所述外壳101的内壁上的滑槽,所述第二限位部302为所述调整构件103的外壁上的导轨,所述滑槽和所述导轨相嵌套。设置所述第一限位部(201、301)和所述第二限位部(202、302)有利于防止所述外壳101和所述调整构件103中的任意一者环绕所述支撑构件所对应的轴转动。此外,所述外壳101和所述调整构件103可通过所述第一限位部(201、301)和所述第二限位部(202、302)相脱离或相结合,具体地,在所述调整构件103从所述外壳101脱离的过程中,所述调整构件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支撑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构件包括:一外壳;一支撑杆,具有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所述支撑杆具有卡设部,所述卡设部位于所述第一末端和所述第二末端之间;以及一调整构件,套接于所述外壳内,所述调整构件具有一容纳室和一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容纳室相连,所述容纳室内设置有一弹簧,所述支撑杆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支撑杆的所述卡设部设置于所述容纳室内,所述支撑杆的第一末端露出于所述调整构件外,所述支撑杆的第二末端穿过所述弹簧,所述卡设部与所述弹簧接触;其中,所述外壳的横截面的形状与所述调整构件的横截面的形状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撑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构件包括: 一外壳; 一支撑杆,具有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所述支撑杆具有卡设部,所述卡设部位于所述第一末端和所述第二末端之间;以及 一调整构件,套接于所述外壳内,所述调整构件具有一容纳室和一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容纳室相连,所述容纳室内设置有一弹簧,所述支撑杆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支撑杆的所述卡设部设置于所述容纳室内,所述支撑杆的第一末端露出于所述调整构件外,所述支撑杆的第二末端穿过所述弹簧,所述卡设部与所述弹簧接触; 其中,所述外壳的横截面的形状与所述调整构件的横截面的形状对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构件用于调整所述弹簧的初始压缩量; 所述调整构件包括: 一第一调整件,所述第一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一调整件上,所述第一调整件具有第一内腔和第一开口; 一第二调整件,包括第一嵌入部,所述第一嵌入部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嵌入到所述第一内腔内,所述第一嵌入部的顶面与所述第一内腔构成所述容纳室,所述第一嵌入部的所述顶面与所述弹簧接触 ,所述第一嵌入部的所述顶面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支撑杆的所述第二末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腔具有第一螺纹; 所述第二调整件的所述第一嵌入部的外壁具有第二螺纹; 其中,所述第一螺纹和所述第二螺纹相匹配,所述第一调整件和所述第二调整件通过所述第一螺纹和所述第二螺纹耦合为一体。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整件还包括: 一第一容纳通道,所述第一容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区炜锋,梁元豪,刘丽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