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纳米二氧化铈仿生氧化酶的微囊藻毒素比色检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318008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3 19: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环境监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纳米二氧化铈仿生氧化酶的微囊藻毒素比色传感检测方法。向0.05~10mM PNC中加入1~50mg/mL的EDC和1~50mg/mL的NHS,反应5~90min,与1~100μg/L的微囊藻毒素抗体混合,10~50℃震荡1~24h,静置1~24h。用截留分子量为30K纳滤膜进行分离,加入不大于10μg/L的微囊藻毒素,30~50℃震荡0.5~12h,用截留分子量为50K的纳滤膜对产物进行分离,加入0.01~10mg/mL显色剂1~60min,加入0.1~10.0M终止液。比传统酶检测方法成本低,稳定性、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基于纳米二氧化铈仿生氧化酶的微囊藻毒素比色检测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环境监测
,涉及一种基于纳米二氧化铈仿生氧化酶的微囊藻毒素比色传感检测方法。
技术介绍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是一类由产毒水华蓝藻分泌的次级代谢物质,具有强烈的肝毒性。其中,毒性最大的Microcystin-LR (MC-LR)对小白鼠的LD5tl值仅为43 μ g/kg,低于剧毒物质氰化钾。如今,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水华频发,饮用水源水和自来水厂出水中均有微囊藻毒素检出,其对水体环境和人群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由于其急性毒性强,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标准仅为I μ g/L。因此,发展灵敏、快速、高效、实时的检测方法对监测环境中的微囊藻毒素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微囊藻毒素检测方法有仪器检测法,生物法/生化法等,由于其固有的缺陷已难以应对目前的环境监测需求。例如,高效液相色谱法耗时、费力、成本高;全细胞法灵敏度低、特异性差;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虽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但操作过程复杂,体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差,阻碍了该法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PNC仿生氧化酶的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如下步骤:(1)向0.05~10mM PNC中依次加入浓度为1~50mg/mL的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和浓度为1~50mg/mL的N‑羟基琥珀酰亚胺,室温反应5~90min,活化PNC表面原有的羧基官能团;(2)将步骤(1)获得的表面羧基活化的PNC与浓度为1~100μg/L的微囊藻毒素抗体混合,10~50℃温度下震荡1~24h,然后静置1~24h;利用截留分子量为30K纳滤膜对溶液进行分离,去除游离的PNC;向去除游离PNC后的溶液中加入浓度不大于10μg/L的微囊藻毒素,30~50℃温度条件下震荡0.5~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PNC仿生氧化酶的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如下步骤: (1)向0.05?IOmM PNC中依次加入浓度为I?50mg/mL的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和浓度为I?50mg/mL的N-羟基琥珀酰亚胺,室温反应5?90min,活化PNC表面原有的羧基官能团; (2)将步骤(I)获得的表面羧基活化的PNC与浓度为I?100μ g/L的微囊藻毒素抗体混合,10?50°C温度下震荡I?24h,然后静置I?24h ;利用截留分子量为30K纳滤膜对溶液进行分离,去除游离的PNC ;向去除游离PNC后的溶液中加入浓度不大于10 μ g/L的微囊藻毒素,30?50°C温度条件下震荡0.5?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慧敏袁芳全燮陈硕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