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11806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3 14: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冷却器(10),其用于冷却在压缩机中压缩的气态的介质,其:带有壳体(11);带有定位在壳体(11)中的换热器(12),其具有被冷却剂流过的且被待冷却的气态的介质环流的多个管;带有至少一个输入部(13),经由其可将待冷却的介质引入冷却器的壳体(11)中且可输送给换热器(12)的流动进入侧的部段(14);并且带有至少一个排出部,经由其可将冷却的介质从换热器(12)的流动离开侧的部段(16)出发从冷却器的壳体(11)中导出,其中,在壳体(11)中在待冷却的介质的流动方向上观察在换热器(12)的流动进入侧的部段上游定位有穿孔的板状的至少一个流动均匀化元件(18,19)。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冷却器
技术介绍
从实践中充分已知借助于冷却器冷却在压缩机中被压缩的气态的介质。这样的冷却器可以是在两个压缩机级之间的中间冷却器或者是在最后的或者唯一的压缩机级之后的再冷却器。 从实践中已知的用于冷却在压缩机中压缩的气态的介质的冷却器具有壳体,其中,在壳体中布置有用于冷却压缩的、气态的介质的换热器。这样的冷却器具有被冷却剂流过的且被待冷却的气态的介质环流的多个管。 冷却剂典型地是水,而待冷却的气态的介质典型地是空气。 冷却器的壳体具有至少一个输入部(Zulauf),经由其可将待冷却的气态的介质引入冷却器的壳体中且可输送给换热器的流动进入侧的部段处。此外,壳体具有至少一个排出部(Ablauf),经由其可将冷却的气态的介质从换热器的流动离开侧的部段出发从冷却器的壳体中导出。 根据应用领域,这样的冷却器可能具有较大尺寸。由此已知其壳体具有超过10米的长度和超过3米的直径的冷却器。尤其在带有这样大的尺寸的冷却器中存在该问题,即在冷却器内构造有对于待冷却的气态的介质不均匀的流动。对于待冷却的气态的介质这样不均匀的流动是不利的,因为冷却器那么不能最佳地来运行。压缩的、气态的且待冷却的介质不均匀地流动通过冷却器限制冷却器的冷却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由此出发,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式冷却器。 该目的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冷却器来实现。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壳体中在待冷却的介质的流动方向上观察在换热器的流动进入侧的部段上游定位有穿孔的板状的至少一个流动均匀化元件(Stroemungsvergleichmaessigungselement)。 根据本专利技术,在换热器的流动进入侧的部段上游定位有穿孔的板状的至少一个流动均匀化元件。经由该或每个流动均匀化元件可来实现待冷却的气态的介质均匀地流动通过冷却器的换热器。那么可使冷却器在最佳的运行点运行,由此可改善其冷却能力。此外,利用本专利技术可改善在冷却器的必要时存在的冷凝物分离器处的冷凝物分离。此外,利用本专利技术可减少冷却器中的压力损失且减小冷却器的构件的振动载荷(Schwingungsbeanspruchung)。 根据一有利的改进方案,在待冷却的介质的流动方向上观察定位在换热器的流动进入侧的部段上游的穿孔的板状的至少一个流动均匀化元件划分成不同孔隙度的多个节段。经由这些带有不同孔隙度的节段可来调整冷却器或者说冷却器的换热器以待冷却的气态的介质的最佳穿流。 附图说明 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改进方案由从属权利要求和接下来的说明得出。根据附图来详细阐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而不限于此)。其中: 图1显示了冷却器的侧视图; 图2显示了冷却器的前视图; 图3显示了通过冷却器的横截面; 图4显示了冷却器的细节;以及 图5显示了通过备选的冷却器的横截面。 附图标记清单 10 冷却器 11 壳体 12 换热器 13 输入部 14 流动进入侧的部段 15 排出部 16 流动离开侧的部段 17 流动方向 18 流动均匀化元件 19 流动均匀化元件 20 上棱边 21 凹口 22 流动均匀化元件 23 流动均匀化元件 24 流动均匀化元件 25 分离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冷却器,其用于冷却在压缩机中压缩的气态的介质。压缩机可以是轴流式压缩机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冷却器可以是中间冷却器或再冷却器。本专利技术尤其涉及这样的冷却器,其应用于从大约300,000 Nm3/h的功率起的大型压缩机设备中。 图1和2显示冷却器10、即冷却器10的壳体11的不同视图,其中,在壳体10内布置有换热器12。 换热器12具有未详细示出的、被冷却剂尤其被水流过的且被待冷却的气态的介质尤其被待冷却的空气环流的多个管。 在冷却器10的壳体11处构造有至少一个输入部13,经由其可将待冷却的压缩的气态的介质引入冷却器10的壳体11中且可输送给换热器12的流动进入侧的部段14。此外,壳体11具有至少一个排出部15,经由其可将冷却的介质从换热器12的流动离开侧的部段16出发从冷却器10的壳体11中导出。尚待冷却的气态的介质的流动和已冷却的气态的介质的流动经由至少一个分离板25彼此分离。 在图中通过箭头17显示待冷却的气态的介质通过冷却器10的流动方向,其中,尤其可从图2、3和5中得悉,待冷却的气态的介质从上面经由输入部13流入冷却器10中,接下来竖直地和水平地沿着换热器12的流动进入侧的部段14分布,接下来在水平方向上从流动进入侧的部段14至流动离开侧的部段16流过换热器12,并且然后竖直地和水平地沿着换热器12的流动离开侧的部段16流动至排出部15。 在本专利技术的意义中,在冷却器10的壳体11中在待冷却的气态的介质的流动方向上观察在换热器12的流动进入侧的部段14上游定位有穿孔的板状的至少一个流动均匀化元件。 在图1至4的实施例中,在待冷却的气态的介质的流动方向上观察在换热器12的流动进入侧的部段14之前定位有穿孔的板状的两个流动均匀化元件18、19,其根据图3彼此角型材式地(winkelprofilartig)布置并且包围在30°与60°之间的角度α。优选地,这两个穿孔的板状的流动均匀化元件18、19包围在40°与50°之间的角度α。穿孔的板状的第一流动均匀化元件18沿着或平行于通过换热器12的待冷却的介质的流动方向17延伸。布置在第一流动均匀化元件18之下的第二流动均匀化元件19倾斜于通过换热器12的待冷却的介质的流动方向17延伸。 优选地,不仅上部的板状的第一流动均匀化元件18而且下部的板状的第二流动均匀化元件19划分成不同孔隙度的多个节段。 沿着或平行于通过换热器12的待冷却的介质的流动方向17伸延的上部的流动均匀化元件18的不同孔隙度的节段优选地在水平方向上垂直于通过换热器的待冷却的介质的流动方向17并排布置成使得邻近于用于待冷却的介质的输入部13构造有相对小的孔隙度而随着与输入部13的间距增大构造有相对高的孔隙度。由此可设置成将上部的流动均匀化元件18分成例如五个或七个节段,其中,邻近于输入部13定位的节段具有例如40%的相对高的孔隙度,而随着节段与输入部13的间距增大,孔隙度逐渐增大,例如各节段逐步增加10%。 优选地,相对于通过换热器12的待冷却的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冷却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冷却在压缩机中压缩的气态的介质的冷却器(10),其:带有壳体(11);带有定位在所述壳体(11)中的换热器(12),其具有被冷却剂流过的且被待冷却的气态的所述介质环流的多个管;带有至少一个输入部(13),经由其能够将待冷却的所述介质引入所述冷却器(10)的壳体(11)中且能够输送给所述换热器(12)的流动进入侧的部段(14);并且带有至少一个排出部(15),经由其能够将冷却的介质从所述换热器(12)的流动离开侧的部段(16)出发从所述冷却器的壳体(11)中导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11)中在待冷却的所述介质的流动方向上观察在所述换热器(12)的流动进入侧的部段(14)上游定位有穿孔的板状的至少一个流动均匀化元件(18,19;22,23,24)。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1.18 DE 102013000766.61. 一种用于冷却在压缩机中压缩的气态的介质的冷却器(10),其:带有壳体(11);带有定位在所述壳体(11)中的换热器(12),其具有被冷却剂流过的且被待冷却的气态的所述介质环流的多个管;带有至少一个输入部(13),经由其能够将待冷却的所述介质引入所述冷却器(10)的壳体(11)中且能够输送给所述换热器(12)的流动进入侧的部段(14);并且带有至少一个排出部(15),经由其能够将冷却的介质从所述换热器(12)的流动离开侧的部段(16)出发从所述冷却器的壳体(11)中导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11)中在待冷却的所述介质的流动方向上观察在所述换热器(12)的流动进入侧的部段(14)上游定位有穿孔的板状的至少一个流动均匀化元件(18,19;22,23,24)。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11)中在待冷却的所述介质的流动方向上观察在所述换热器(12)的流动进入侧的部段(14)上游定位有穿孔的板状的多个流动均匀化元件(18,19;22,23,24)。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在待冷却的所述介质的流动方向上观察定位在所述换热器(12)的流动进入侧的部段(14)上游的穿孔的板状的至少一个流动均匀化元件(18,19;22,23,24)划分成不同孔隙度的多个节段。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11)中定位有穿孔的板状的至少两个流动均匀化元件(18,19),其彼此角型材式地布置成使得上部的第一流动均匀化元件(18)在通过所述换热器(12)的待冷却的所述介质的流动方向上延伸,而下部的第二流动均匀化元件(19)倾斜于通过所述换热器(12)的待冷却的所述介质的流动方向延伸。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上部的所述第一流动均匀化元件(18)和下部的所述第二流动均匀化元件(19)包围在30°与60°之间的角度。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上部的所述第一流动均匀化元件(18)和下部的所述第二流动均匀化元件(19)包围在40°与50°之间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I布吉纳T格雷文S福哈伯
申请(专利权)人:曼柴油机和涡轮机欧洲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