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蓄电池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10783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12 16: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蓄电池单元,蓄电池单元(10)具备蓄电池(11)及收容该蓄电池(11)并配置于底板(FP)的下方的蓄电池壳体(12),从吸气口(33)导入冷却风而冷却蓄电池(11)。在蓄电池壳体(112)内,与吸气口(33)连通的冷却空间(C)和收容蓄电池(11)的蓄电池收容空间(M)形成为不同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用蓄电池单元
[0001 ]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蓄电池单元。
技术介绍
作为电动机动车等所使用的车辆用蓄电池单元,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I所述的结构。在专利文献I中,将蓄电池单元配置在车辆的底板的下方,在具有用于收容蓄电池的蓄电池收容空间的蓄电池壳体的前方设有吸气口,通过将从吸气口进入的冷却风从设于蓄电池壳体的后方的排气口排出,利用冷却风来直接冷却蓄电池,从而抑制蓄电池的发热。另外,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有如下结构:考虑到蓄电池壳体内的结露的影响,通过在应避免水的附着的位置的上方配置吸水构件,防止因结露而产生的不良情况。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87646号公报专利技术概要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专利文献I中,虽记载有通过配置吸水构件而抑制蓄电池壳体内的结露的影响,但存在有因吸水构件的数量而增加部件件数且增加安装吸水构件的工序这样的问题。因而,期望即便不配置吸水构件也能够抑制水向蓄电池收容空间的浸入的机构。另外,在专利文献I中,没有考虑到垃圾等异物从吸气口向蓄电池收容空间的流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蓄电池单元,其能够抑制垃圾等异物向收容蓄电池的蓄电池收容空间的流入,并且抑制水向收容蓄电池的蓄电池收容空间的浸入。解决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技术方案I所述的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蓄电池单元(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单元10),其具备:蓄电池(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蓄电池11);及蓄电池壳体(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壳体12),其收容该蓄电池并配置在底板(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底板FP)的下方,从吸气口(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吸气口 33)导入冷却风而冷却所述蓄电池,所述车辆用蓄电池单元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蓄电池壳体内,与所述吸气口连通的冷却空间(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冷却空间C)和收容所述蓄电池的蓄电池收容空间(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蓄电池收容空间M)形成为不同空间。另外,技术方案2所述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I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空间具备供所述蓄电池搭载在上表面的上板(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上板41)、下板(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下板43)、及配置在所述上板与所述下板之间的散热片(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散热片42)。另外,技术方案3所述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与所述散热片及所述下板与所述散热片分别通过焊接来接合。另外,技术方案4所述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与所述散热片之间的焊接面积大于所述下板与所述散热片之间的焊接面积。另外,技术方案5所述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2?4中任一项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板固定于车身。另外,技术方案6所述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2?5中任一项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壳体具备上盖(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上盖21)及下盖(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下盖22),该上盖及下盖在内部具有所述冷却空间和所述蓄电池收容空间。所述下盖通过螺栓(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螺栓66、泄水螺栓68)而紧固于所述下板。另外,技术方案7所述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I?6中任一项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口位于所述蓄电池壳体的后部且上部,并朝向前方开口。另外,技术方案8所述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I?7中任一项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口位于所述蓄电池壳体与所述底板之间。另外,技术方案9所述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I?8中任一项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吸气口与排出所述冷却风的排气口(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排气口35)的给排单元(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给排单元13)安装于所述蓄电池壳体。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技术方案I所述的专利技术,在蓄电池壳体内,将冷却空间与蓄电池收容空间形成为不同空间,从而能够抑制垃圾等异物向蓄电池收容空间的流入,并且抑制水向蓄电池收容空间的浸入。另外,由于蓄电池壳体配置于底板的下方,因此能够降低车辆的重心。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专利技术,通过在形成冷却空间的上板搭载蓄电池,能够减少部件件数,廉价且容易制造。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专利技术,通过利用焊接来接合,能够可靠且容易地固定不同的构件。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专利技术,通过使搭载蓄电池的上板侧的焊接面积大于下板侦牝从而使导热面积在上板侧一方增大,从而能够可靠地冷却蓄电池。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专利技术,通过将下板固定于车身,与将上板固定于车身的情况相比,能够将蓄电池壳体可靠地固定于车身,从而能够防止散热片及下板从上板剥离。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专利技术,对下盖与下板进行紧固的螺栓作为泄水螺栓而发挥功能。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专利技术,也能够抑制垃圾等异物向冷却空间的流入,并且抑制水向冷却空间的浸入。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专利技术,也能够抑制垃圾等异物向冷却空间的流入,并且抑制水向冷却空间的浸入。根据技术方案9所述的专利技术,通过将具有吸气口与排气口的给排单元设为与蓄电池壳体独立,从而能够提高配置的自由度、操作性。【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将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单元搭载于车辆的状态的图。图2是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的蓄电池单元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蓄电池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散热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散热片的冷却部的局部立体图。图6中,(a)是从上方观察焊接有散热片的上板的图,(b)是从下方观察焊接有散热片的下板的图。图7是图1所示的车辆的框架构体与蓄电池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表示将紧固下板与下盖的螺栓构成为泄水螺栓的例子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及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蓄电池单元10配置在位于车辆、例如电动机动车EV的底板FP的下方的地板下空间S。地板下空间S借助底板FP而从驾驶室CA划分出。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车辆,除了能够采用电动机动车之外,还能够采用混合动力机动车等、能够马达行驶的各种车辆。蓄电池单元10具备蓄电池11、收容蓄电池11的蓄电池壳体12、及安装在蓄电池壳体12的后部且上部的给排单元13。如图3所示,蓄电池壳体12由上盖21与下盖22来形成外壳,在由上盖21与下盖22形成的蓄电池壳体12的内部空间设有散热组件23。蓄电池壳体12的内部空间被划分为收容蓄电池11的蓄电池收容空间M与供冷却风导入的冷却空间C。在上盖21的后部,在两端部形成有与冷却空间C连通的筒状的一对排气连通部21a、21a (仅图示一方),在中央部开口有吸气连通部21b (参照图2)。一对排气连通部21a、21a和吸气连通部21b与安装于蓄电池壳体12的给排单元13连接。给排单元13将与上盖21的吸气连通部21b连通的吸气通路31及位于吸气通路31的两侧并与上盖21的排气连通部21a、21a各自连通的排气通路32、32单元化,安装在蓄电池壳体12的后部且上部。给排单元13也与蓄电池壳体12同样地配置在地板下空间S。吸气通路31的作为吸气通路31的入口的吸气口 33位于给排单元13的前方,并朝向车辆前方开口。在排气通路32、32的内部搭载有未图示的吸引用的冷却风扇,作为排气通路32、32的出口的排气口 35 (仅图示一方)分别位于给排单元13的后方,并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因而,从吸气口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蓄电池单元,其具备:蓄电池;及蓄电池壳体,其收容该蓄电池并配置在底板的下方,从吸气口导入冷却风而冷却所述蓄电池,所述车辆用蓄电池单元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蓄电池壳体内,与所述吸气口连通的冷却空间和收容所述蓄电池的蓄电池收容空间形成为不同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11.14 JP 2011-2489001.一种车辆用蓄电池单元,其具备: 蓄电池;及 蓄电池壳体,其收容该蓄电池并配置在底板的下方, 从吸气口导入冷却风而冷却所述蓄电池, 所述车辆用蓄电池单元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蓄电池壳体内,与所述吸气口连通的冷却空间和收容所述蓄电池的蓄电池收容空间形成为不同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蓄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空间具备供所述蓄电池搭载在上表面的上板、下板、及配置在所述上板与所述下板之间的散热片。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蓄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板与所述散热片及所述下板与所述散热片分别通过焊接来接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蓄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板与所述散热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片山吾一山本康一保户塚康晶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