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人全地形履带式运动载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73561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02 14: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单人全地形履带式运动载体,包括底盘、分设于底盘两侧的履带轮组、安装于底盘上的驾驶座椅和动力传动系统,所述履带轮组内置有悬挂减震系统,所述动力传动系统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上联接有皮带式无级变速器,皮带式无级变速器的从动盘内嵌有一螺旋锥齿差速器,螺旋锥齿差速器两输出端分别联接有后桥左半轴和后桥右半轴,所述后桥左半轴和后桥右半轴分别用于驱动对应侧的履带轮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紧凑、操作方便、体型小,可供单人在沙石、泥土、沼泽及冰雪等特殊地形方便快捷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单人全地形履带式运动载体,包括底盘、分设于底盘两侧的履带轮组、安装于底盘上的驾驶座椅和动力传动系统,所述履带轮组内置有悬挂减震系统,所述动力传动系统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上联接有皮带式无级变速器,皮带式无级变速器的从动盘内嵌有一螺旋锥齿差速器,螺旋锥齿差速器两输出端分别联接有后桥左半轴和后桥右半轴,所述后桥左半轴和后桥右半轴分别用于驱动对应侧的履带轮组。本技术结构简单紧凑、操作方便、体型小,可供单人在沙石、泥土、沼泽及冰雪等特殊地形方便快捷移动。【专利说明】一种单人全地形履带式运动载体
本技术主要涉及车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人全地形履带式运动载体。
技术介绍
在沙石、泥土、沼泽及冰雪等特殊地形下,普通交通工具的移动功能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全地形车应运而生。现有的全地形车分为履带式和轮式两种,其中履带式全地形车体型大,吨位重,结构复杂,操作繁琐;轮式全地形车虽体型较小,但轮胎与地面接触压强大,无法适应沼泽、冰雪等路况,并不是真正的“全地形”。因此,现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设计一种结构简单紧凑、操作方便、体型小的全地形运动载体,可供单人在沙石、泥土、沼泽及冰雪等普通车辆无法行驶的地形下方便快捷移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操作方便、体型小,可供单人在沙石、泥土、沼泽及冰雪等特殊地形方便快捷移动的单人全地形履带式运动载体。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单人全地形履带式运动载体,包括底盘、分设于底盘两侧的履带轮组、安装于底盘上的驾驶座椅和动力传动系统,所述履带轮组内置有悬挂减震系统,所述动力传动系统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上联接有皮带式无级变速器,皮带式无级变速器的从动盘内嵌有一螺旋锥齿差速器,螺旋锥齿差速器两输出端分别联接有后桥左半轴和后桥右半轴,所述后桥左半轴和后桥右半轴分别用于驱动对应侧的履带轮组。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履带轮组包括履带架、驱动轮、诱导轮、张紧轮、承重轮和履带,所述履带架固定于底盘的侧部,所述张紧轮安装于履带架的顶部,所述承重轮、诱导轮和驱动轮分别通过悬挂减震结构连接于履带架上。所述履带架的底部沿前后方向铰接有两个以上的叉形臂,每个叉形臂的上部两端通过减震弹簧相互连接,下部两端分别安装有一个以上的承重轮。所述履带架的后端铰接一后摆臂,所述后摆臂与履带架或底盘之间设有减震弹簧,所述驱动轮安装于后摆臂上,所述后桥左半轴和后桥右半轴分别通过链传动机构与对应侧的履带轮组的驱动轮联接。所述履带架的前端铰接一前摆臂,所述前摆臂与履带架或底盘之间设有减震弹簧,所述诱导轮安装于前摆臂上。所述前摆臂上还安装有一支重轮。还包括刹车转向系统,所述刹车转向系统包括安装于后桥左半轴和后桥右半轴上的刹车片、与两个刹车片分别对应配合的两个刹车器,所述底盘上设有两个刹车转向踏板,每个刹车转向踏板通过刹车线对应连接一个刹车器。所述驾驶座椅为斜躺式座椅。所述底盘的前端连接有向上延伸的操纵支架,所述操纵支架的上端设有操控手柄,所述操控手柄上设有油门控制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1、本技术采用皮带式无级变速及螺旋锥齿差速器后桥相结合的动力传动结构,驱动履带轮组行进,结构简单紧凑、体型小巧、转向动力强劲、操作方便,可供单人在沙石、泥土、沼泽及冰雪等特殊地形方便快捷移动,实用性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采用多个承重轮沿前后方向线性分布,并通过减震结构连接于履带架上,使得底盘在保持良好减震效果的同时具有较大的承载能力;3、驱动轮安装于后摆臂上,并在驱动轮与后桥左、右半轴之间增加一级链传动的布局方式使得左、右驱动轮实现独立悬挂,进一步提高底盘的减震性能;4、本技术的刹车转向操作方便灵活,还可通过改装实现遥控和无人驾驶;5、本技术采用斜盘式座椅,可使驾驶员采用斜躺式驾驶姿势,降低重力的同时增加驾驶员的舒适性,便于长距离驾驶,并提高行驶的平稳性;6、本技术的行驶方向由双脚踩刹车转向踏板进行控制,驾驶过程便于双手进行其他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单人驾驶的灵活性。【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由驾驶员驾驶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动力传动系统的原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整个操控系统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履带轮组悬挂原理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履带轮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例说明:1、底盘;11、底盘座舱骨架;2、驾驶座椅;3、操纵支架;31、操控手柄;4、履带轮组;41、履带架;42、驱动轮;43、诱导轮;44、张紧轮;45、承重轮;46、支重轮;47、履带;51、叉形臂;52、前摆臂;53、后摆臂;54、减震弹簧;6、动力传动系统;61、发动机;62、皮带式无级变速器;63、螺旋锥齿差速器;64、后桥左半轴;65、后桥右半轴;66、链传动机构;71、刹车片;72、刹车器;73、刹车转向踏板;74、刹车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指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下述实施例,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单人全地形履带式运动载体,包括底盘1、动力传动系统6以及两套履带轮组4。底盘I主要由底盘座舱骨架11构成,底盘座舱骨架11中央设有驾驶座椅2,两套履带轮组4对称分设于底盘座舱骨架11的两侧,每套履带轮组4内置有悬挂减震系统。动力传动系统6安装于底盘I上并位于驾驶座椅2的前方。参见图4、图5,动力传动系统6包括发动机61 (本实施例为汽油发动机),发动机61的输出轴上联接有皮带式无级变速器62,皮带式无级变速器62的从动盘内嵌有一螺旋锥齿差速器63,从动盘作为螺旋锥齿差速器63的外行星架;螺旋锥齿差速器63两输出端分别联接有后桥左半轴64和后桥右半轴65,后桥左半轴64和后桥右半轴65分别用于驱动对应侧的履带轮组4。参见图6、图7,本实施例中,履带轮组4包括履带架41、驱动轮42、诱导轮43、张紧轮44、承重轮45和履带47,履带架41固定于底盘座舱骨架11的侧部,张紧轮44安装于履带架41的顶部,承重轮45、诱导轮43和驱动轮42分别通过悬挂减震结构连接于履带架41上。本实施例中,履带架41的底部沿前后方向铰接有两个以上的叉形臂51,每个叉形臂51的上部两端通过减震弹簧54相互连接,下部两端分别安装有一个以上的承重轮45。如图7所示,每个叉形臂51上的多个承重轮45组成一个承重轮组,两组承重轮组沿底盘I前后方向呈线性分布,使得底盘I在保持良好减震效果的同时具有较大的承载能力。本实施例中,履带架41的后端铰接一后摆臂53,后摆臂53与底盘座舱骨架11之间设有减震弹簧54,驱动轮42安装于后摆臂53上。后桥左半轴64和后桥右半轴65分别通过链传动机构66与对应侧的履带轮组4的驱动轮42联接。由于驱动轮42并不是直接安装于后桥左半轴64和后桥右半轴65上,而是经过一级链传动,使得左、右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单人全地形履带式运动载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1)、分设于底盘(1)两侧的履带轮组(4)、安装于底盘(1)上的驾驶座椅(2)和动力传动系统(6),所述履带轮组(4)内置有悬挂减震系统,所述动力传动系统(6)包括发动机(61),所述发动机(61)的输出轴上联接有皮带式无级变速器(62),皮带式无级变速器(62)的从动盘内嵌有一螺旋锥齿差速器(63),螺旋锥齿差速器(63)两输出端分别联接有后桥左半轴(64)和后桥右半轴(65),所述后桥左半轴(64)和后桥右半轴(65)分别用于驱动对应侧的履带轮组(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小军周发亮潘存云李俭川张湘徐海军王荣张雷涂俊邓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