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基政专利>正文

滤芯改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79315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24 23: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滤芯改良结构,至少包含有一以银靶溅镀的奈米银纤维层及一导流层,且以奈米银纤维层与导流层相叠后卷绕成圆柱状,而导流层具有多个孔洞,且每一孔洞于其内周的至少一相对侧上设有相对称的导流部,以此使流体通过时可造成涡流现象,进而增加流体接触奈米银纤维层的次数,以提高其过滤杀菌的效果。(*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一种滤芯改良结构,至少包含有一以银靶溅镀的奈米银纤维层及一导流层,且以奈米银纤维层与导流层相叠后卷绕成圆柱状,而导流层具有多个孔洞,且每一孔洞于其内周的至少一相对侧上设有相对称的导流部,以此使流体通过时可造成涡流现象,进而增加流体接触奈米银纤维层的次数,以提高其过滤杀菌的效果。【专利说明】滤芯改良结构
本技术涉及过滤装置,尤指一种滤芯改良结构。
技术介绍
常用的滤水器的滤芯结构,如图8所示,其主要由一滤液收集管91外周包覆有一过滤材92所构成,其中,该滤液收集管91于其管壁上开设有多个收集孔911,并由此使该滤液收集管91可收集通过该过滤材92的水流,以供后续使用。然而上述常用的滤水器的滤芯结构,由于其滤液收集管91本身并不具有过滤功能却又占据了一定体积,因此在现有滤水器用以安装滤芯的空间皆具有一定容积的前提下,将会相对使其过滤材92的安装厚度受到限制,而导致其过滤效果并不理想,且此种滤芯结构仅能提供水流以横流(cross flow)方式进行过滤,而会有容易造成滤芯阻塞而须经常于更换的缺点。再者,目前市面上各类滤水器装置,即便其具有除氯或抗菌功能,也大多是利用外接设备达成的,因此更会增加维修保养、电力能源等外接设备的成本。有鉴于此,故如何改进上述问题,即为本技术所欲解决的首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滤芯改良结构,其具有可有效增加涡流效应,以提局过滤杀菌的功效。为达前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滤芯改良结构,其至少包含有一以银靶溅镀的奈米银纤维层及一导流层,且以该奈米银纤维层与该导流层相叠后卷绕成圆柱状,而该导流层具有多个孔洞,且每一孔洞于其内周的至少一相对侧上设有相对称的导流部。较佳地,该奈米银纤维层由一不织布所构成,并利用银靶溅镀使该不织布附有奈米银粒子;而该导流层则由PP材质交织构成而形成有该等孔洞。再者,本技术另提供一种滤芯改良结构,其至少包含有一以银靶溅镀的奈米银纤维层、一导流层及一碳纤维层,且以该奈米银纤维层、该导流层与该碳纤维层相叠后卷绕成圆柱状滤芯,而该导流层具有多个孔洞,且每一孔洞于其内周的至少一相对侧上设有相对称的导流部。较佳地,该奈米银纤维层由一不织布所构成,并利用银靶溅镀使该不织布附有奈米银粒子;而该导流层由PP材质交织构成而形成有该等孔洞;且该碳纤维层由一碳纤维布所构成。而本技术的上述目的与优点,不难从下述所选用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中,获得深入了解。【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奈米银纤维层与导流层对齐相叠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于卷绕成圆柱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导流层孔洞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于使用时其流体流动状态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于卷绕成圆柱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常用滤水器滤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参阅图1~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滤芯改良结构的第一实施例,其主要包含有一以银靶溅镀的奈米银纤维层11及一导流层21,其中:该奈米银纤维层11是由一不织布所制成(亦可以一般织布制成),并对该不织布进行银靶溅镀,使该不织布上附有奈米银粒子12以构成本技术的奈米银纤维层11,该奈米银纤维层11本身具有由纤维交织而成的孔隙(图中未示)以具有过滤功能,且其奈米银粒子12仅附着于纤维表面,因此保留了纤维可过滤的孔隙,而可供流体通过。该导流层21则是由PP材质交织构成一导流网结构,使该导流层21上自然形成有多孔洞22,且每一孔洞21于其内周的至少一相对侧上设有相对称的导流部221,而各导流部221分别由数个凹室所构成(如图4所示)。而本技术将该奈米银纤维层11与该导流层21剪裁成相同尺寸的长条状,并将该奈米银纤维层11与该导流层21对齐`相叠后,再沿其长边同时卷绕该奈米银纤维层11与该导流层21,并于其卷绕终点处胶合固定,以构成本技术呈圆柱状的滤芯结构,以此即可直接装入各式过滤器的管壳形成无压差的奈米银滤芯。接着请继续搭配参阅图5,本技术于实际使用时系利用化工流体的技术原理为依据,使流体进入本技术呈圆柱状的滤芯结构时,可受其导流层21各孔洞22中的导流部221导引而形成窝状流动,进而使流体超越层流(laminar flux)模式,达到多次窝状运动流通量(turbulent flux),并以此即可增加流体与奈米银纤维层11的接触次数与时间,且更可在不需增加外接设备的前提下,而达到有效抑制流体中细菌生长及确实杀菌的功效;再者,本技术由其导流层21各孔洞中22的导流部221,而可大幅增加流体中细菌接触该奈米银纤维层11的次数以达到高灭菌效果,且亦因本技术的滤芯改良结构可使流体的流动方式形成横流(cross flow)及祸流(turblent flow)的交叉流动方式,而可使本技术的滤芯改良结构不易阻塞。另,依据化工流体力学之雷诺应用公式: Du PRe —...........................................................................P并经以雷诺应用公式演算出纯水流动力达到多次涡流不阻塞及完全灭菌时,该导流层21各孔洞22的最佳导流空隙为60mesh,而流体通过该奈米银纤维层11的最短长度为7cm可达到多次接触该奈米银纤维层11。另如图6、图7所示,为本技术所提供的滤芯改良结构的第二实施例,而其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主要由一以银靶溅镀的奈米银纤维层11、一导流层21及一碳纤维层31所组成,且该碳纤维层31上所含活性碳,更可有效与流体(自来水)中的余氯(Cl - ,OCl 一等)反应并加以吸附;较佳地,该碳纤维层31是由一碳纤维布所构成的。而先将该奈米银纤维层11、该导流层21与该碳纤维层31剪裁成相同尺寸的长条状,并将该奈米银纤维层11、该导流层21与该碳纤维层31对齐相叠后,再沿其长边同时卷绕该奈米银纤维层11、该导流层21与该碳纤维层31,并于其卷绕终点处胶合固定,即可构成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呈圆柱状的滤芯结构;藉此同样可直接装入各式过滤器的管壳形成无压差的奈米银滤芯,并利用其导流层21各孔洞22中的导流部221,而同样可大幅增加流体中细菌接触其奈米银纤维层11的次数以达到高灭菌效果,以及同样可使流体的流动方式形成横流(cross flow)及祸流(turbulent flow)的交叉流动方式,而达到不易阻塞的功效;再者,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更可藉由其碳纤维层31的设置,而更可有效提供吸附流体中重金属的过滤功效。然于此必须特别提出说明的是,本技术所提供的滤芯改良结构可以多种方式加以利用,而具有不同的应用型态,因此本技术并不仅限应用于滤水装置的滤芯,其亦可应用于过滤空气流体的用途上,如空气滤净器、防毒面具等过滤装置的滤芯,亦皆可以本技术的滤芯改良结构予以取代。综上所述,可使熟知本项技艺者明了本技术的确可达成前述目的,实已符合专利法的规定,故本案创作人依法提出申请。【权利要求】1.一种滤芯改良结构,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滤芯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包含有一以银靶溅镀的奈米银纤维层及一导流层,且以该奈米银纤维层与该导流层相叠后卷绕成圆柱状滤芯,而该导流层具有多个孔洞,且每一孔洞于其内周的至少一相对侧上设有相对称的导流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基政
申请(专利权)人:杨基政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