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芯结构及其二次过滤内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40375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1 09: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滤芯结构及其二次过滤内管,包括一底盖,该底盖由内而外依序直立装设有一内管、一套设于内管外部之滤柱以及一套设于滤柱外部的网体,一装设于滤柱与网体顶端的上盖,藉以同时利用上盖与底盖限位滤柱与网体,而形成一完整的圆柱状滤芯结构。当水体依序穿透滤柱与内管,可利用具不同过滤特性之滤柱与内管达到二次过滤之目的,进而能提供较佳的滤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净水之
,特别是指一种滤芯结构,其具二次过滤功能的内管。
技术介绍
根据研究,一个正常人在有水没食物的情况下大约可活三十天,可是在没水有食物的情况下,却大约只能够活七天,可见水之于人体而言,确实是一项不可缺的基本元素。早期人们的饮用水源为大多为井水、河川或是地下水,而现在饮用水源则是水库中蓄积再经处理后之自来水源。然而,随着重工业之发展以及农药之滥用,水源中有害重金属的含量往往已经到了有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再者,加上水源区的水土保持成效不佳,往往在台风过后,水库中之原水浊度骤升,造成净水场之严重负担,甚至到达无法处理之地步。即使原水都会事先经过净水处理再透过自来水管线提供给人们使用,但若净水处理过后的水未再经过滤等二次处理,仅是透过煮沸的程序,恐无法完全去除自来水中之杂质与有害物质,恐怕会影响人类的健康。为了方便使用者能够在家中二次处理来自管路之自来水源,相关业者纷纷推出具各种功能的净水器,以方便人们去除水中危害人体的物质,提供人类相对无害的饮用水。此种结构形态于实际使用经验中发现仍存在下述之问题点:现有净水器之滤芯都仅具单一净水功能,因此,通常都是多管滤芯并列设置,因此非常占用厨房中原本就有限的空间,再者,滤芯更换亦是一项麻烦的任务,若是每一滤芯更换期限不同还有可能会造成遗漏而影响净水之质量与纯净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滤芯结构及其二次过滤内管。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种滤芯结构,其主要包括:一底盖,该底盖之中心形成有一穿孔,该穿孔之内缘向上伸设有一第一裙体;一直立装设于第一裙体上之内管;该内管之底部设置有一套接于该第一裙体上之套接部,该内管上方形成有至少一平面,且该平面上形成有一开口,该内管上并设置有一封闭开口之滤材;一套设于内管外部之滤柱,该滤柱中形成有一容置该内管之容置空间。滤柱与滤材具有不同之过滤性质,藉以提供单一滤芯多功能过滤之功效;一套设于滤柱外部之网体;以及一装设于滤柱与网体顶端之上盖,藉以同时利用上盖与底盖限位滤柱与网体,进而形成一完整之圆柱状滤芯结构。—种二次过滤内管,装设于滤芯结构的底盖上,并容置于滤芯结构之滤柱中;其特征在于内管的底部设置有一套接部,该套接部套接于一设置于滤芯结构底盖上之裙体;内管上方形成有至少一平面,且该平面上形成有一开口,该内管上并设置有一封闭开口的滤材,藉以与滤芯结构共同提供二次过滤之功效。藉此创新独特设计,使本技术对照现有技术而言,可利用滤材与滤柱具有不同的过滤性质之特性,提供二次过滤之效果,达到减少滤罐数量,提供厨房更大之收纳空间之实用进步性与较佳产业经济(利用)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之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技术之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之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过滤动作之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二次过滤滤管第二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图6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之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3所示,本技术滤芯结构之较佳实施例,惟此等实施例仅供说明之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结构之限制。所述滤芯结构包括一底盖10,该底盖10由内而外依序直立装设有一内管20、一套设于内管20外部之滤柱30以及一套设于滤柱30外部之网体40,一装设于滤柱30与网体40顶端之上盖50,藉以同时利用上盖50与底盖10限位滤柱30与网体40,而形成一完整的圆柱状滤芯结构。如图4所示,当水体依序穿透滤柱30与内管20,可利用具不同过滤特性之滤柱30与内管20达到二次过滤之目的,进而能提供较佳之滤水效果。该底盖10之中心形成有一穿孔11,该穿孔11之内缘与底盖10之外缘分别向上伸设有一第一裙体12及一第二裙体13,其中,该穿孔11供过滤完毕后之水体流出使用。内管20之底部设置有一套接于第一裙体12上之套接部27。内管20上方形成有至少一平面,该平面上形成有一开口 21,该内管20上并设置有一封闭开口 21之滤材22,其中,该滤材22与滤柱30具有不同之过滤特性,例如,该滤柱30可供过滤水中之微粒与杂质,而该滤材22则可以供过滤水中之重金属或有毒物质。为提供滤材22较佳之支撑,开口21中设置有至少两个支撑杆23。如图6所示,该内管20相对于开口 21之周缘,环状设置有第一凸肋24,且相对应支撑杆23上亦设置有第二凸肋25,当滤材22以高周波或热压合结合于内管20上时,第一凸肋24与第二凸肋25分别因高温溶化而与滤材22结合固定。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中,该内管20上设置有两平面,该两平面上分别形成有一开口 21,且每一开口 21之底缘向下设置有一凹弧部26。滤柱30中形成有一容置内管20之容置空间31,而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中,该容置空间31为一通孔。网体40之高度与滤柱30相当,上盖50之周缘向下设置有一第三裙体51,当网体40套设于滤柱30后,其两端分别为第二裙体13及第三裙体51紧箍限位。如图5所示,本技术内管20A之另一实施例,于本实施例中,该内管20A仅设置有单一平面,该单一平面上形成有一开口 21,该单一开口 21在装设滤材22后同样可提供相同之过滤效果,惟出水速度较慢。通过上述结构组成设计,兹就本技术之使用作动情形说明如下:如图3、4所示,当水体穿透滤柱30进入容置空间31时,经过第一道过滤程序,此时可利用滤柱30过滤水中之微粒或杂质提高饮水质量。而当水体流经滤材22时,经过第二道过滤程序,此时可利用滤材22过滤水中之重金属或有毒物质,藉以降低身体代谢之负担,提供健康之饮水。此外,滤材22在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难免会附着一些杂质,当过滤之水压消失时必然会往下掉,此时即可利用凹弧部26往外侧往下导引,避免于滤材22上过度堆积影响滤水功能。再者,由于内管20之底部设置有一套接于第一裙体12之套接部27,因此,开口 21之底缘与底盖10中之穿孔11尚有一段距离,因此由滤材22掉落下之杂质不容易由穿孔11流出,影响过滤后之水质。功效说明:本技术滤芯结构及其二次过滤内管主要通过所述内管之创新独特结构形态与技术特征,使本技术对照所提结构而言,确实具有如下之优点:1、本技术之内管上先设置一平面,再于该平面上形成一开口,因此可大幅降低贴合滤材封闭开口之难度;2、由于内管上凹弧部之设置,可将自滤材上掉落之杂质往外导引,迫使其远离滤材,避免水压之持续作用而穿透滤材;3、内管上开口之底缘距离底部上有一段距离,因此即使使用一段时间后产生杂质之堆积,亦不会影响滤材之正常运作或降低滤材之过滤效率。再者,本技术并可利用滤材与滤柱具有不同之过滤性质之特性,提供二次过滤之效果,达到减少滤罐数量,提供厨房更大之收纳空间之实用进步性者。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主权项】1.一种滤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底盖,该底盖的中心形成有一穿孔,该穿孔的内缘向上伸设有一第一裙体; 一直立装设于第一裙体上的内管;该内管的底部套接于第一裙体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滤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底盖,该底盖的中心形成有一穿孔,该穿孔的内缘向上伸设有一第一裙体;一直立装设于第一裙体上的内管;该内管的底部套接于第一裙体上的套接部;该内管上方形成有至少一平面,且该平面上形成有一开口,该内管上并设置有一封闭开口的滤材;一套设于内管外部的滤柱,该滤柱中形成有一容置该内管的容置空间,其中该滤柱与滤材系具有不同之过滤性质;一套设于滤柱外部的网体;以及一装设于滤柱与网体顶端的上盖,藉以同时利用上盖与底盖限位滤柱与网体,进而形成一完整的圆柱状滤芯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正雄
申请(专利权)人:泰广国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