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振动元件,其包括一振膜与一线圈。振膜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包括互相分离的一第一导电区与一第二导电区。线圈配置于振膜的第一表面。线圈的两端分别电连接第一导电区与第二导电区。线圈的两端位于线圈在第一表面所圈出的范围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振动元件,且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喇叭单体的振动元件。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电子产品无不朝向轻巧迷你化的趋势发展,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使用迷你化的电子产品,如收音机或随身听等。此外,由于个人数字产品的日渐普及,例如常见的MP3随身听、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或笔记型电脑等,更是日常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另外,可提供各种影音娱乐的智慧型手机更是热门产品。不论是上述何种电子产品,为了让使用者在不干扰旁人的状况下聆听电子产品所提供的声音资讯,耳机已成为电子产品的必要配件。此外,耳机也提供了聆听者较佳的声音传输,使聆听者能清楚的听到及了解声音内容,不像在空气中传输声音会造成不清晰的情况,且特别是在使用者移动期间,例如在运动、开车、激烈活动或吵杂的环境下也不会受到影响。传统耳机的喇叭单体中,用于驱动振膜的线圈的两端引线是直接跨过振膜而从振膜的外围与信号源连接,并且还会涂上引线保护胶。因此,跨过振膜的线圈会严重影响振膜的振动,进而破坏喇叭单体的频率响应表现,使得音质表现不佳。因此,美国专利US 7,933,429提出如图1A的架构的振动元件。请参照图1,线圈5被配置在振膜2的凹槽4中,且线圈5的两端6a与6b接触振膜2上的两个导电区3a与3b。如此,可避免线圈5的两端6a与6b跨过振膜2而影响振膜2的振动的问题,进而提升音质。然而,要在振膜2上形成容纳线圈5的凹槽4并不容易,且困难度会随着喇叭单体的尺寸缩小而更进一步增加。图1B是美国专利申请案US 2010/0183173的喇叭单体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B,线圈20直接配置在振膜10上,而线圈20电连接振膜10的金属化表面11。然后,两条线路15再搭接于振膜10的边缘而电连接金属化表面11。然而,搭接于振膜10的边缘的线路15仍然会影响振膜10的振动一致性。另一方面,线圈20的两端25是在线圈20的外围连接至金属化表面11。由于线圈20的两端25的连接点的硬度明显不同于振膜10,且振膜10在线圈20的外围的部分必须是柔软的,才能够大幅度震动以提供低频声音,但是线圈20的两端25的连接点明显地破坏了此区域的振动一致性,进而使音质劣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振动元件,可解决线圈影响振膜振动的问题。为解决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振动元件包括一振膜与一线圈。振膜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包括互相分离的一第一导电区与一第二导电区。线圈配置于振膜的第一表面。线圈的两端分别电连接第一导电区与第二导电区。线圈的两端位于线圈在第一表面所圈出的范围内。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区配置有一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区配置有一第二导电层。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线圈的两端分别经由导电胶电连接第一导电区与第二导电区。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振动元件更包括一框架、一第一端子以及一第二端子。框架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与一第二侧。振膜配置于框架的第一侧。第一端子配置于框架的第一侧与振膜之间,并电连接第一导电区。第二端子配置于框架的第一侧与振膜之间,并电连接第二导电区。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为一软性线路板上的线路,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的一端随软性线路板折叠至框架的第二侧。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部分埋设于框架内,且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的一端穿过框架而暴露于框架的第二侧。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框架、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以埋入注塑成型形成。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框架更具有多个贯孔。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分别面接触第一导电区与第二导电区。基于上述,在本专利技术的振动元件中,线圈的两端位于线圈在振膜上所圈出的范围内,此区域为高音发声区,发音振幅小且刚性高,将线圈连接点置于此处,不会影响振膜主要用于振动发音的部分,可提升音质。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A是美国专利US 7,933,429的喇叭单体的示意图;图1B是美国专利申请案US 2010/0183173的喇叭单体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振动元件的正视图;图3A与图3B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振动元件的两种视角的分解图;图4A与图4B是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例的振动元件的部分元件的两种视角的分解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2、10:振膜3a与3b:导电区4:凹槽5、20:线圈6a与6b、25:线圈的两端11:金属化表面15:线路100:振动元件110:振膜112:第一表面112A:第一导电区112B:第二导电区114A:第一导电层114B:第二导电层120:线圈122与124:线圈的两端210、310:框架212:第一侧214:第二侧216:缺口218:贯孔220、320:第一端子230、330:第二端子240:软性线路板具体实施方式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振动元件的正视图。请参照图2,本实施例的振动元件100包括一振膜110与一线圈120。振膜110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112与一第二表面,其中因为图2的视角正对第一表面112而无法看见第二表面。第一表面112包括互相分离的一第一导电区112A与一第二导电区112B。线圈120配置于振膜110的第一表面112。线圈120的一端122电连接第一导电区112A,而线圈120的另一端124电连接第二导电区112B。线圈120的两端122与124都位于线圈120在第一表面112所圈出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的振动元件100中,线圈120的两端122与124位于线圈120所圈出的范围内,因此振膜110振动时仅有线圈120所圈出的范围内会受到线圈120的两端122与124的影响,大幅减少对于振膜110振动发生时的音质的影响。此外,振膜110在线圈120所圈出的范围内的可振动幅度小于振膜110的其他部分,亦即振膜110在线圈120所圈出的范围的刚性原本就比较大。因此,相较于先前技术将线圈的两端设置在振膜在线圈所圈出的范围外,线圈120的两端122与124对于振膜110在线圈120所圈出的范围的影响较小。本实施例的第一导电区112A与第二导电区112B被一条直线状的非导电区隔开,而第一导电区112A与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振动元件,包括:振膜,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其中该第一表面包括互相分离的第一导电区与第二导电区;以及线圈,配置于该振膜的该第一表面,其中该线圈的两端分别电连接该第一导电区与该第二导电区,且该线圈的两端位于该线圈在该第一表面所圈出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摘要】
2012.11.13 TW 1011422791.一种振动元件,包括:
振膜,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其中该第一表面包括互相
分离的第一导电区与第二导电区;以及
线圈,配置于该振膜的该第一表面,其中该线圈的两端分别电连接该第
一导电区与该第二导电区,且该线圈的两端位于该线圈在该第一表面所圈出
的范围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元件,其中该第一导电区配置有一第一导电
层,该第二导电区配置有一第二导电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元件,其中该线圈的两端分别经由导电胶电
连接该第一导电区与该第二导电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元件,还包括:
框架,具有相对的第一侧与第二侧,其中该振膜配置于该框架的该第一
侧;
第一端子,配置于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宗隆,
申请(专利权)人:固昌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