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船舶与顶推船的连结构造、连结方法及船舶的掌舵方法。在利用顶推船推着驳船航行时能够使驳船以较小的转弯半径进行转弯。一种驳船(14)与用于推着该驳船航行的顶推船(1)之间的连结构造,在驳船上形成有朝向后方宽度变宽的形状的凹部(18),顶推船(1)的前端部与驳船(14)的凹部(18)的最深部(18A)相抵接,该连结构造包括:成对的钢丝(24A、24B),其用于分别将驳船的后部的凹部(18)的两侧与顶推船的后部之间连接起来;以及钢丝卷绕装置(22A、22B),其用于分别对成对的钢丝(24A、24B)进行卷绕以及送出;在顶推船的前端部与驳船的凹部(18)的最深部(18A)相抵接的状态下,能够使顶推船俯视看来相对于驳船倾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在利用顶推船推着驳船航行时能够使驳船以较小的转弯半径进行转弯。一种驳船(14)与用于推着该驳船航行的顶推船(1)之间的连结构造,在驳船上形成有朝向后方宽度变宽的形状的凹部(18),顶推船(1)的前端部与驳船(14)的凹部(18)的最深部(18A)相抵接,该连结构造包括:成对的钢丝(24A、24B),其用于分别将驳船的后部的凹部(18)的两侧与顶推船的后部之间连接起来;以及钢丝卷绕装置(22A、22B),其用于分别对成对的钢丝(24A、24B)进行卷绕以及送出;在顶推船的前端部与驳船的凹部(18)的最深部(18A)相抵接的状态下,能够使顶推船俯视看来相对于驳船倾斜。【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特别是涉及用于利用顶推船推着驳船航行而设置的连结构造、连结方法及掌舵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驳船等大型船舶在湾内等被其他船舶推着或者拖着进行航行。例如,在利用顶推船推着驳船航行时,将驳船的后部与顶推船的前端部连结起来,并由顶推船掌舵。作为这样的驳船与顶推船之间的连结构造,例如在专利文献I公开了一种这样的构造:事先在驳船的后部设置与顶推船的前端部相对应的那样形状的凹部,使顶推船的前端部抵接于该凹部的最深部,使楔状构件嵌入顶推船的侧部与凹部之间的间隙,从而将驳船和顶推船固定为一体。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 - 4018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_7]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与驳船相比,顶推船非常小,即使利用顶推船来较大幅度地改变行进方向,也无法获得充足的转弯力反而使驳船的转弯半径变大。因此,在较狭窄的湾内、河流中航行的情况、或者多只船舶横行的情况下,利用顶推船推着驳船航行时需要非常熟练的技术。本专利技术即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利用顶推船推着驳船航行时能够使驳船以较小的转弯半径进行转弯。_0]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船舶与顶推船的连结构造是船舶与用于推着船舶航行的顶推船之间的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在船舶的后部形成有最深部呈圆弧形状、且朝向后方去宽度变宽的形状的凹部,顶推船的前端部形成为圆弧形状,顶推船的前端部与船舶的凹部的最深部相抵接,该连结构造包括:成对的钢丝,其用于分别将船舶的后部的凹部的两侧与顶推船之间连接起来;以及钢丝卷绕装置,其用于分别对成对的钢丝进行卷绕以及送出;在上述顶推船的前端部与上述船舶的凹部的最深部相抵接的状态下,能够使顶推船在俯视时相对于船舶倾斜。采用上述结构的本专利技术,在使顶推船的前端部与形成在船舶的后部的凹部的最深部相抵接的状态下,利用自成对的钢丝卷绕装置伸出的成对的钢丝分别将船舶的后部的凹部的两侧与顶推船的后部之间连接起来,因此利用其中一个钢丝卷绕装置将一个钢丝卷绕起来、并且利用其中另一个钢丝卷绕装置将另一个钢丝送出,从而能够使顶推船相对于船舶倾斜。此外,在本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船舶的凹部的最深部与顶推船的前端部形成为相对应的形状。而且,在本技术方案中,船舶的凹部的最深部和顶推船的前端部呈彼此相对应的圆弧形状。采用上述结构的本专利技术,形成在船舶的后部的凹部和顶推船的前端部形成为圆弧形状,因此在顶推船的前端部的外周面与形成在船舶的后部的凹部的最深部的内周面相抵接的状态下,能够使顶推船顺畅地相对于船舶旋转。此外,在本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船舶的凹部的最深部的圆弧形状的半径与顶推船的前端部的圆弧形状的半径大致相等。采用上述结构的本专利技术,在顶推船的前端部的圆弧形状的中心与船舶的凹部的最深部的圆弧形状的中心一致的状态下,能够使顶推船相对于船舶旋转。此外,能够增大顶推船的前端部与船舶的凹部的最深部之间的接触面积。另外,在本技术方案中,船舶的凹部的最深部的圆弧形状的半径与顶推船的前端部的圆弧形状的半径大致相等包含如下的情况:在顶推船的前端部安装有缓冲件,从顶推船的圆弧形状的前端部的中心至缓冲件的外周面的距离与凹部的最深部的圆弧形状的半径相等;在凹部中安装有缓冲件,顶推船的前端部的圆弧形状的半径与从凹部的最深部的圆弧形状的中心至缓冲件的内周面的距离相等。本专利技术的船舶与顶推船的连结方法是船舶与用于推着船舶航行的顶推船之间的连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船舶的后部形成最深部呈圆弧形状、且朝向后方去宽度变宽的形状的凹部,将顶推船的前端部形成为圆弧形状,使顶推船的前端部与船舶的凹部的最深部相抵接,利用成对的钢丝分别将船舶的后部的凹部的两侧与顶推船的后部之间连接起来,并设置用于分别对成对的钢丝进行卷绕以及送出的钢丝卷绕装置。此外,本专利技术的掌舵方法用于一边利用顶推船推着借助上述连结构造连接有顶推船的船舶航行一边掌舵船舶,其特征在于,利用钢丝卷绕装置将成对的钢丝中的一个钢丝卷绕起来,同时将另一个钢丝送出,使顶推船在俯视时相对于船舶倾斜,来掌舵船舶。采用上述结构的本专利技术,通过这样在使顶推船相对于船舶倾斜的状态下使顶推船前进,能够使船舶以更小的转弯半径进行转弯。专利技术的效果采用本专利技术,在利用顶推船推着驳船航行时能够使驳船以较小的半径进行方向转换。【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的(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顶推船的侧视图,图1的(b)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顶推船的俯视图。图2的(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驳船的侧视图,图2的(b)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驳船的俯视图。图3是图2的(b)中的船尾附近的放大俯视图。图4的(a)是表示顶推船与驳船的后部相连结的状态的侧视图,图4的(b)是表示顶推船与驳船的后部相连结的状态的俯视图。图5是图4的(a)的驳船的船尾附近的放大侧视图。图6是图4的(b)的驳船的船尾附近的放大俯视图。图7是表示驳船的储藏部为空的状态下的连结构造的侧视放大图。图8是顶推船的后部向驳船的左舷侧倾斜的状态下的、驳船的船尾附近的放大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详细地对本专利技术的水上浮游构造物与顶推船I的连结构造以及连结方法、水上浮游构造物的掌舵方法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利用顶推船I推着作为船舶的驳船14航行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图1的(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顶推船I的侧视图,图1的(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顶推船I的俯视图。另外,图1的(b)仅表示顶推船I的外形。如该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顶推船I包括:船主体2 ;作为推进机构的螺杆4,其设于船主体2的后方下部;作为掌舵机构的舵板6,其设于螺杆4的后方;以及操作室8,其设在船主体2的甲板上。船主体2的前部形成为具有规定半径的半圆状,该船主体2从前部至后端部形成为同一宽度,该船主体2的后方的左右角部被倒角。在船主体2的外周面安装有例如由橡胶、发泡树脂等制成的缓冲件12A、12B。如图1所示,在船主体2的前部以沿着圆弧状的外周面的方式安装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缓冲件12A,从船主体2的前部至后端部以在水平方向上空开间隔的方式安装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缓冲件12B。此外,在船主体2的后部的两侧部上竖立设有用于将钢丝固定的钢丝固定支柱10A、10B。螺杆4被配置在船主体2内的发动机(未图示)驱动而旋转,从而对顶推船I施加朝向前方的推进力。通过作业员对设置在操作室8内的控制装置进行操作,能够控制用于使螺杆4旋转的发动机的驱动/停止以及旋转速度。另外,优选的是,用于使螺杆4旋转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船舶与顶推船的连结构造,其是船舶与用于推着船舶航行的顶推船之间的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船舶的后部以横跨上述船舶的大致整个宽度的方式形成有朝向后方去宽度变宽的形状的凹部,上述顶推船的前端部与上述船舶的凹部的最深部相抵接,该连结构造包括:成对的钢丝,其用于分别将上述船舶的后部的凹部的两侧与上述顶推船之间连接起来;以及钢丝卷绕装置,其用于分别对上述成对的钢丝进行卷绕以及送出,上述船舶的凹部的最深部与上述顶推船的前端部呈彼此相对应的圆弧形状,上述船舶的凹部的最深部的圆弧形状的半径与上述顶推船的前端部的圆弧形状的半径大致相等,在上述顶推船的前端部与上述船舶的凹部的最深部相抵接的状态下,能够使上述顶推船在俯视时相对于上述船舶倾斜。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寺冈久弥,
申请(专利权)人:寺冈久弥,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