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传递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051986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15 23: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其能够采用轻质、低成本的树脂制外壳的同时,尽可能抑制强度或刚性的下降。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减速装置(G1)具备:齿轮减速机构(14),其具有输入轴(18)、设置于该输入轴的准双曲面小齿轮(20)、输入轴以外的旋转轴(22)及组装于该旋转轴的齿轮(24);外壳(16),其容纳该齿轮减速机构,其中,外壳为树脂制,且具有:外壳主体(30),其具有用于组装齿轮的组装开口(26);盖体(32),其封闭该组装开口,外壳主体还具有准双曲面小齿轮能够插穿但齿轮无法插穿的大小的输入侧开口(34),旋转轴由形成于外壳主体上的第1、第2轴承支承部(36~39)支承,盖体中未形成该旋转轴的轴承支承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动力传递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2年10月2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2-237320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考援用于本说明书中。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动力传递装置:其具备:齿轮减速机构,其具有输入轴、设置于该输入轴的输入小齿轮、输入轴以外的旋转轴及组装于该旋转轴的齿轮;及外壳,其容纳该齿轮减速机构。这种动力传递装置以往使用铝制或铸件制的外壳。或者,例如在食品工厂等中使用的动力传递装置等有时使用不锈钢制的外壳。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44904号公报然而,对于使用这种金属制外壳的动力传递装置而言,无法避免整体重量变重且成本也变高的问题。在重量或者成本方面,作为代替这些金属的外壳材料可以考虑“树脂”。但是,单纯地将金属制外壳替换为树脂制外壳时,无法避免强度或刚性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采用轻质、低成本的树脂制外壳的同时,尽可能抑制强度或刚性的下降的动力传递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本专利技术通过如下结构解决上述课题: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具备齿轮减速机构和容纳该齿轮减速机构的外壳,其中,所述齿轮减速机构具有输入轴、设置于该输入轴的输入小齿轮、输入轴以外的旋转轴及组装于该旋转轴的齿轮,其中,所述外壳为树脂制,且具有:外壳主体,其具有用于组装所述齿轮的组装开口;及盖体,其封闭该组装开口,所述外壳主体还具有输入侧开口,且所述输入侧开口的大小形成为所述输入小齿轮能够插穿但所述齿轮无法插穿,并且所述旋转轴由形成于所述外壳主体上的轴承支承部来支承,且在所述盖体上未形成该旋转轴的轴承支承部。在本专利技术中,由具有组装(输入小齿轮以外的)齿轮的组装开口的外壳主体和封闭该组装开口的盖体来构成外壳。输入小齿轮从外壳主体上另外形成的输入侧开口组装于外壳内。该输入侧开口的大小设定为输入小齿轮能够插穿但齿轮无法插穿的大小。另外,旋转轴为由轴承支承部支承的结构,且使该轴承支承部仅形成于外壳主体上,而不形成在盖体上。由此,能够更加缩小外壳的开口部,并且能够更加提高外壳主体的刚性。而且,由于支承旋转轴的轴承支承部形成于刚性得到提高的该外壳主体上,所以能够使该旋转轴以非常稳定的状态旋转。本专利技术还能够理解为如下:一种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动力传递装置具备齿轮减速机构及容纳该齿轮减速机构的树脂制外壳,且所述齿轮减速机构具有输入轴、设置于该输入轴的输入小齿轮、输入轴以外的旋转轴及组装于该旋转轴的齿轮,该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含如下工序:准备工序,作为所述外壳,准备外壳主体和盖体,所述外壳主体具有使所述输入小齿轮插穿的输入侧开口、组装所述齿轮的组装开口、及支承所述旋转轴的轴承支承部,所述盖体可封闭该组装开口;对位工序,从所述组装开口向所述外壳主体内放入所述齿轮,并与形成于该外壳主体上的所述轴承支承部的开口进行对位;组装工序,从该轴承支承部的开口插入所述旋转轴,并且将已预先与该轴承支承部的开口进行对位的所述齿轮组装到该已插入的旋转轴上;轴承支承工序,在该旋转轴与所述轴承支承部的开口之间配置轴承,从而通过外壳主体来对该旋转轴进行轴承支承;封闭工序,用所述盖体封闭所述组装开口;及啮合工序,将所述输入小齿轮插穿于所述输入侧开口,并与已组装的所述齿轮啮合。根据本专利技术,可获得能够采用轻质、低成本的树脂制外壳的同时,尽可能抑制强度或刚性下降的动力传递装置及其制造方法附图说明图1是在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沿图2(A)的向视I-I线的一部分包含展开截面的放大剖视图。图2中,图1的动力传递装置的(A)为主视图,(B)为沿图2(A)的向视IIB-IIB线的剖视图,(C)为沿图2(B)的向视IIC-IIC线的剖视图,(D)为从图2(A)的向视IID方向观察的侧视图。图3中,图1的动力传递装置的(A)为将图3(A)的马达侧维持成与图2(A)相同方向的后视图,(B)为沿图3(A)的向视IIIB-IIIB线的剖视图,(C)为沿图3(B)的向视IIIC-IIIC线的剖视图,(D)为从图3(A)的向视IIID方向观察的侧视图。图中:G1-减速装置,12-中继外壳,14-齿轮减速机构,16-外壳,18-输入轴,20-准双曲面小齿轮,22-旋转轴,22A-中间轴,22B-输出轴,24-齿轮,24A-准双曲面齿轮,24B-中间齿轮,24C-输出齿轮,26-组装开口,30-外壳主体,32-盖体,34-输入侧开口,36、37-第1轴承支承部,38、39-第2轴承支承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实施方式的一例。图1~图3是以各种方向或截面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减速装置G1(动力传递装置)的图。另外,图3(A)相对于图2(A),并非是维持上下方向而从背面观察的后视图,而是维持左右方向的同时从背面观察的(上下方向翻转)的后视图。从概要开始说明,该减速装置G1通过中继外壳12与未图示的马达连结来使用。减速装置G1具备齿轮减速机构14和容纳该齿轮减速机构14的外壳16。齿轮减速机构14具备输入轴18、设置于该输入轴18上的准双曲面小齿轮20(输入小齿轮)、输入轴18以外的旋转轴22即中间轴22A及输出轴22B,还具备组装于旋转轴22的(输入小齿轮以外的)齿轮24即准双曲面齿轮24A(正交齿轮)、中间齿轮24B及输出齿轮24C。外壳16为树脂制。外壳16具有:外壳主体30,其具有用于组装齿轮24(准双曲面齿轮24A、中间齿轮24B、输出齿轮24C)的组装开口26;及盖体32,封闭该组装开口26。外壳主体30还具有准双曲面小齿轮20(输入小齿轮)能够插穿但齿轮24(准双曲面齿轮24A、中间齿轮24B、输出齿轮24C)无法插穿的大小的输入侧开口34。旋转轴22(中间轴22A、输出轴22B)分别由形成于外壳主体30上的第1轴承支承部36、37及第2轴承支承部38、39来支承。但是,在盖体32上未形成旋转轴22的轴承支承部。以下按顺序继续进行详细说明。在马达与减速装置G1之间设置有中继外壳12(兼作马达连结部件的输入轴支承部件)。减速装置G1的输入轴18通过轴承41、42支承于该中继外壳12。输入轴18在支承于中继外壳12的状态下,从减速装置G1的外壳16的输入侧开口34插入到外壳16内。另外,也可没有该中继外壳12。也可以是如下结构,例如将马达的马达轴兼用作减速装置的输入轴,在该马达轴的前端形成有输入小齿轮,该马达轴前端的输入小齿轮插入到减速装置的外壳内。或者,还可以是如下结构,例如当减速装置的外壳的输入侧开口具有一定程度的轴向长度时,通过配置于该输入侧开口的轴承来支承输入轴。另外,即使在此种情况下,输入侧开口也被设为输入轴以外的齿轮无法插穿的大小。输入轴18上形成有准双曲面小齿轮20(输入小齿轮)。准双曲面小齿轮20与组装于中间轴22A的准双曲面齿轮24A啮合。中间轴22A上直切形成有中间齿轮24B。中间齿轮24B与组装于输出轴22B的输出齿轮24C啮合。在该实施方式中,外壳16以外的各动力传递部件(输入轴18、准双曲面小齿轮20、旋转轴22、齿轮24)均由金属形成。即,关于动力传递系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动力传递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具备齿轮减速机构和容纳该齿轮减速机构的外壳,其中,所述齿轮减速机构具有输入轴、设置于该输入轴的输入小齿轮、输入轴以外的旋转轴及组装于该旋转轴的齿轮,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为树脂制,且具有:外壳主体,其具有用于组装所述齿轮的组装开口;及盖体,其封闭该组装开口,所述外壳主体还具有输入侧开口,且所述输入侧开口的大小形成为所述输入小齿轮能够插穿但所述齿轮无法插穿,并且所述旋转轴由形成于所述外壳主体上的轴承支承部来支承,且在所述盖体上未形成该旋转轴的轴承支承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2.10.26 JP 2012-237320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具备齿轮减速机构和容纳该齿轮减速机构的外壳,其中,所述齿轮减速机构具有输入轴、设置于该输入轴的输入小齿轮、输入轴以外的旋转轴及组装于该旋转轴的齿轮,其中,所述输入轴为旋转轴,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为树脂制,且具有:外壳主体,其具有用于组装所述输入轴以外的旋转轴上组装的齿轮的组装开口;及盖体,其封闭该组装开口,所述外壳主体还具有输入侧开口,且所述输入侧开口的大小形成为所述输入小齿轮能够插穿但所述输入轴以外的旋转轴上组装的齿轮无法插穿,并且所述输入轴以外的旋转轴由形成于所述外壳主体上的轴承支承部来支承,且在所述盖体上未形成该输入轴以外的旋转轴的轴承支承部,所述组装开口的内侧设有凹部,在该凹部配置有金属制的环状的加强部件,所述输入小齿轮为正交小齿轮,所述输入侧开口和所述组装开口分别设置于所述外壳主体的对置的面上,所述轴承支承部形成于与设置有该输入侧开口的面及设置有组装开口的面交叉的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主体的输入侧形成有用于连结马达或马达连结部件的筒状部,另外,在该筒状部的内周配置有金属制的加强部件。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组装开口具有开口高度大于输出齿轮的外径的部分、和开口高度小于该输出齿轮的外径的部分,其中所述输出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本章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