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震后自复位混凝土框架-中心支撑结构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51156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15 22: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震后自复位混凝土框架-中心支撑结构体系,属于防震减灾技术领域;嵌合式杯形基础的初始刚度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的刚度基本相当,在层间位移角较小的情况下,预应力钢筋仍保持弹性,耗能钢筋则进入塑性状态以耗散能量,地震作用后嵌合式杯形基础可以回复到其初始位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震后自复位混凝土框架-中心支撑结构体系是对传统的混凝土结构建筑基础的颠覆,基本解决了混凝土结构的不易装配、延性差的难题;与传统的混凝土结构基础相比,它具有安全性能高,环境污染小,安全事故少和工程造价低等诸多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震后自复位混凝土框架-中心支撑结构体系,属于防震减灾

技术介绍
地震中建筑结构的倒塌是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和造成财产损失最主要的原因。汶川及雅安地震表明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不佳,基础薄弱,目前我国混凝土结构是主要的建筑结构形式,尤其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预应力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梁的挠度,增加梁的跨度,也可以起到震后自复位的效果。发挥预应力技术优势,将其应用到混凝土框架基础上,会提高杯形基础的抗震性能及自复位能力,而混凝土框架基础设计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倘若混凝土构件未破坏而基础已经失效,就达不到结构抗震设计的初衷,更不能满足“强基础”的设计理念。近年来,基于性能设计的混凝土抗震研究和设计越来越多地着眼于提升混凝土结构震后性能,以保证我国主要结构形式—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以期通过对结构的巧妙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损失。与上部结构和基础相比,上部结构与基础连接处的抗震性能更加重r>要。但是,在地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震后自复位混凝土框架-中心支撑结构体系,其特征在
于:该结构体系包括自复位混凝土框架、中心支撑结构;
该结构体系的自复位混凝土框架包括杯形基础(4)、框架柱(5);
所述杯形基础(4)为台形锥体结构,杯形基础(4)的台形锥体平台设
有与框架柱(5)柱形面装配的凹槽台阶,凹槽台阶中间设有锥形槽(10),
凹槽台阶平面的锥形槽(10)两端并排设有杯形基础预留耗能钢筋孔洞
(8),凹槽台阶平面的锥形槽(10)中间层设有并排杯形基础预留预应
力钢筋孔洞(9);所述杯形基础预留耗能钢筋孔洞(8)与杯形基础预留
预应力钢筋孔洞(9)为平行结构;
框架柱(5)为柱形锥头结构,框架柱(5)一端为锥形端头(7),
且可以与杯形基础(4)的锥形槽(10)相配合,另一端为柱形截面;框
架柱(5)中间设有框架柱预留预应力钢筋孔洞(11)与杯形基础(4)
的并排杯形基础预留预应力钢筋孔洞(9)对齐;框架柱(5)内布置有
与杯形基础(4)内的杯形基础预留耗能钢筋孔洞(8)配合的耗能钢筋
(1);预应力钢筋(2)通过框架柱预留预应力钢筋孔洞(11)、杯形基
础预留预应力钢筋孔洞(9)将杯形基础(4)与框架柱(5)连接;耗能
钢筋(1)与预应力钢筋(2)通过永久锚具(3)固定;所述细石混凝土
(6)填充于框架柱(5)的柱形面与杯形基础(4)凹槽面接触处;
所述一种新型震后自复位混凝土框架-中心支撑结构体系中,其V字
形抗侧力构件包括斜撑(14)、悬臂杆I(15)和悬臂杆II(16);悬臂杆
I(15)通过钢垫板(12)用螺栓(13)连接于混凝土柱及混凝土梁上,
斜撑(14)和悬臂杆I(15)通过盖板用螺栓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娇娇苏经宇王威马东辉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