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梁崇彦专利>正文

一种移动载车板框的纵列两层停车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530116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4 17:18
目前在路旁纵向停车位设置的两层停车设备通常使用平行连杆支架支承上层载车板的方式,存在结构复杂和刚性不足的缺陷。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采用移动载车板框方式的纵列两层停车设备,其主要特点是把纵列两层停车设备分解成能够承托移动载车板框的车架、能够横向运行的移动载车板框、能够承载车辆的载车板、能够曳引载车板升降位移的曳引单元以及能够驱动移动载车板框横向移动的横移单元这五大部分。其中,曳引单元可以采用电机钢丝绳或者液压钢丝绳或者电机链条方式;横移单元可以采用螺杆/螺帽装置或者齿轮/齿条装置,结构简洁,采用成熟技术以提高可靠性、耐用性和易于维护。其推广使用,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A tandem mobile car carrying board frame two storey parking equipment

At present in the roadside parking spaces set longitudinal two storey parking equipment commonly used parallel connecting rod bracket supporting the upper carrier plate way, defects of complex structure and low rigidity.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column with mobile vehicle frame mode of two layers of parking equipment, its main characteristic is the two tandem parking equipment into frame, can support mobile vehicle frame can move laterally running vehicle frame, capable of carrying the traverse unit of a vehicle carries, can the car carrying traction traction unit the lifting displacement and can drive the mobile vehicle frame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five most. The unit can be used for wire rope traction motor or hydraulic rope or chain motor; sliding unit can adopt screw / nut device or gear / rack device, simple structure, mature technology is adopted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durability and easy maintenance. Its popularization and use will produce good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动载车板框的纵列两层停车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式停车设备领域,具体涉及停车方向与车道方向平行的纵列停车两层停车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停车场地不足的问题日趋明显,机械式停车设备特别是两层升降横移停车设备已得到广泛应用。传统形式的两层升降横移停车设备只适用于多个停车位并联的场合,纵列两层停车设备——即停车方向与车道方向平行、一个路旁纵向停车位设置一套的两层停车设备,不仅在市场上极为少见,且通常使用平行连杆支架支承上层载车板的方式,存在结构复杂和刚性不足的缺陷。因此,如何以简单、可靠的方式解决车辆在车道地面层与停车设备上层这两个空间位置之间实现转移,成为纵列两层停车设备的其中关键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采用移动载车板框方式的纵列两层停车设备,其主要特点是把纵列两层停车设备分解成能够承托移动载车板框的车架、能够横向运行的移动载车板框、能够承载车辆的载车板、能够曳引载车板升降位移的曳引单元以及能够驱动移动载车板框横向移动的横移单元这五大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特点是结构简洁,采用成熟技术以提高可靠性、耐用性和易于维护。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基础技术方案是:一种移动载车板框的纵列两层停车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移动载车板框、上层载车板、曳引单元、横移单元。以纵向停车位位于车道中心线13的右侧,以车辆前进方向为前方进行相关参照描述:所述车架由主钢构和导轨组成;所述主钢构为钢结构的立体矩形构件,主钢构的立柱垂直设置在纵向停车位最前方的边线和最后方的边线之上,每条边线至少设置两根,使得至少四角均有立柱,分别为左前立柱1-1、右前立柱1-3、左后立柱1-2和右后立柱1-4;主钢构的上层框架设置在立柱的顶部位置,由车架左上纵梁1-6、车架右上纵梁1-5、车架前上横梁1-7、车架后上横梁1-8组成;为增加主钢构的刚性,主钢构的下方或底部可以设置车架右下纵梁、车架前下横梁和车架后下横梁,但主钢构的左侧下方或底部不能设置纵梁,以免妨碍下层车辆的横移入库和横移出库。所述导轨由前导轨和后导轨组成,用于承托移动载车板框横向移动;所述前导轨包括直线前导轨1-9和转动前导轨;其中,直线前导轨1-9紧固安装在车架前上横梁1-7的上方位置;转动前导轨为垂直设置的矩形构件,由两根垂直杆件和两根水平杆件组成;两根垂直杆件其中的一根垂直杆件为前转轴1-10,通过轴套垂直固定设置在左前立柱1-1的靠近车道中心线13一侧,使得转动前导轨能够绕紧固在左前立柱1-1左侧的轴套的轴线转动;另一根垂直杆件为前直杆1-11;两根水平杆件其中位于上方位置的水平杆件为前上杆1-12,上面设置有截面形状与直线前导轨1-9截面形状相同的辅助前导轨1-13;位于下方位置的水平杆件为前下杆1-14;当转动前导轨向外转动至水平杆件的指向与车道中心线13垂直时,辅助前导轨1-13即成为直线前导轨1-9的延伸;当转动前导轨向内转动至水平杆件与车道中心线13平行时,水平杆件处于接近主钢构位置,转动前导轨对车道区域的障碍减至最小;所述后导轨包括直线后导轨1-15和转动后导轨;其中,直线后导轨1-15紧固安装在车架后上横梁1-8的上方位置;转动后导轨为垂直设置的矩形构件,由两根垂直杆件和两根水平杆件组成;两根垂直杆件其中的一根垂直杆件为后转轴1-16,通过轴套垂直固定设置在左后立柱1-2的靠近车道中心线13一侧,使得转动后导轨能够绕紧固在左后立柱1-2左侧的轴套的轴线转动;另一根垂直杆件为后直杆1-17;两根水平杆件其中位于上方位置的水平杆件为后上杆1-18,上面设置有截面形状与直线后导轨1-15截面形状相同的辅助后导轨1-19;位于下方位置的水平杆件为后下杆1-20;当转动后导轨向外转动至水平杆件的指向与车道中心线13垂直时,辅助后导轨1-19即成为直线后导轨1-15的延伸;当转动后导轨向内转动至水平杆件与车道中心线13平行时,水平杆件处于接近主钢构位置,转动后导轨对车道区域的障碍减至最小。为使得转动前导轨和转动后导轨在向外转动至水平杆件的指向与车道中心线13垂直时能够获得更好的定位,可以分别在前直杆1-11和后直杆1-17的下方设置可操控的定位装置。所述移动载车板框由框架和滚轮组成;其中,所述框架由框架左纵梁4-4、框架右纵梁4-2、框架前横梁4-1、框架后横梁4-3组成,其内部空间能够容纳上层车辆12;所述滚轮由圆柱状的前滚轮和后滚轮组成,其外部截面在横移框架移动时分别与直线前导轨1-9、辅助前导轨1-13以及直线后导轨1-15、辅助后导轨1-19的上表面接触;其中,前滚轮至少设置两个,分别是设置在框架前横梁4-1下方最左侧的左前侧滚轮11-1和最右侧的右前侧滚轮11-2;后滚轮至少设置两个,分别是设置在框架后横梁4-3下方最左侧的左后侧滚轮11-3和最右侧的右后侧滚轮11-4;移动载车板框在前滚轮和后滚轮的承托下,能够沿直线前导轨1-9、辅助前导轨1-13以及直线后导轨1-15、辅助后导轨1-19从车架区域的上方位置横向移动进入车道区域的上方位置;或者,从车道区域的上方位置横向移动返回车架区域的上方位置。为增加移动载车板框横移进入车道区域上方时的稳定性,左前侧滚轮11-1和右前侧滚轮11-2之间的位置可适当增加设置前滚轮,左后侧滚轮11-3和右后侧滚轮11-4之间的位置可适当增加设置后滚轮。或者,上述由导轨和滚轮组成的运动副改为分别在直线前导轨1-9、辅助前导轨1-13、直线后导轨1-15以及辅助后导轨1-19之上设置多个位置固定的滚轮,移动载车框的横向移动即为移动载车框的框架前横梁4-1和框架后横梁4-3的底部平面在上述滚轮的上表面之上滑动。所述上层载车板9为矩形钢结构件,设置在移动载车板框的下方位置,上层平面用于承载上层车辆12;上层载车板9由四根钢丝绳或者链条曳引,在左侧边梁以及右侧边梁分别开设有两个用于紧固安装钢丝绳或者链条的穿孔。所述曳引单元为电机钢丝绳曳引装置,由驱动部件和曳引部件组成;其中,驱动部件包括升降电机减速机6-5和钢丝绳卷筒,紧固安装在框架右纵梁4-2或者框架左纵梁4-4之上;钢丝绳卷筒由升降电机减速机6-5带动旋转,外表面设置有四个钢丝绳工作区域,分别用于紧固安装四根钢丝绳的一端,并且容纳钢丝绳的另一端绕卷;曳引部件包括左前曳引绳轮8-3、左后曳引绳轮8-4、右前曳引绳轮8-1、右后曳引绳轮8-2、左前介轮组、右前介轮组、左后介轮组、右后介轮组和四根钢丝绳;其中,左前曳引绳轮8-3、左后曳引绳轮8-4分别安装在框架左纵梁4-4的前端位置和后端位置,并分别与上层载车板9的左侧边梁上面开设的两个穿孔的位置相对应;右前曳引绳轮8-1、右后曳引绳轮8-2分别安装在框架右纵梁4-2的前端位置和后端位置,并分别与上层载车板9的右侧边梁上面开设的两个穿孔的位置相对应;左前介轮组、右前介轮组、左后介轮组、右后介轮组分别由若干个单槽滑轮组成,用于引导钢丝绳的走向;四根钢丝绳的一端分别紧固安装在钢丝绳卷筒外表面的工作区域之上,另一端绕卷之后,分别绕经左前介轮组、右前介轮组、左后介轮组、右后介轮组然后到达左前曳引绳轮8-3、左后曳引绳轮8-4、右前曳引绳轮8-1、右后曳引绳轮8-2的上方位置,再绕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移动载车板框的纵列两层停车设备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移动载车板框的纵列两层停车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移动载车板框、上层载车板、曳引单元、横移单元;以纵向停车位位于车道中心线(13)的右侧,以车辆前进方向为前方进行相关参照描述:所述车架由主钢构和导轨组成;所述主钢构为钢结构的立体矩形构件,主钢构的立柱垂直设置在纵向停车位最前方的边线和最后方的边线之上,每条边线至少设置两根,使得至少四角均有立柱,分别为左前立柱(1‑1)、右前立柱(1‑3)、左后立柱(1‑2)和右后立柱(1‑4);主钢构的上层框架设置在立柱的顶部位置,由车架左上纵梁(1‑6)、车架右上纵梁(1‑5)、车架前上横梁(1‑7)、车架后上横梁(1‑8)组成;所述导轨由前导轨和后导轨组成,用于承托移动载车板框横向移动;所述前导轨包括直线前导轨(1‑9)和转动前导轨;其中,直线前导轨(1‑9)紧固安装在车架前上横梁(1‑7)的上方位置;转动前导轨为垂直设置的矩形构件,由两根垂直杆件和两根水平杆件组成;两根垂直杆件其中的一根垂直杆件为前转轴(1‑10),通过轴套垂直固定设置在左前立柱(1‑1)的靠近车道中心线(13)一侧,使得转动前导轨能够绕紧固在左前立柱(1‑1)左侧的轴套的轴线转动;另一根垂直杆件为前直杆(1‑11);两根水平杆件其中位于上方位置的水平杆件为前上杆(1‑12),上面设置有截面形状与直线前导轨(1‑9)截面形状相同的辅助前导轨(1‑13);位于下方位置的水平杆件为前下杆(1‑14);当转动前导轨向外转动至水平杆件的指向与车道中心线(13)垂直时,辅助前导轨(1‑13)即成为直线前导轨(1‑9)的延伸;当转动前导轨向内转动至水平杆件与车道中心线(13)平行时,水平杆件处于接近主钢构位置,转动前导轨对车道区域的障碍减至最小;所述后导轨包括直线后导轨(1‑15)和转动后导轨;其中,直线后导轨(1‑15)紧固安装在车架后上横梁(1‑8)的上方位置;转动后导轨为垂直设置的矩形构件,由两根垂直杆件和两根水平杆件组成;两根垂直杆件其中的一根垂直杆件为后转轴(1‑16),通过轴套垂直固定设置在左后立柱(1‑2)的靠近车道中心线(13)一侧,使得转动后导轨能够绕紧固在左后立柱(1‑2)左侧的轴套的轴线转动;另一根垂直杆件为后直杆(1‑17);两根水平杆件其中位于上方位置的水平杆件为后上杆(1‑18),上面设置有截面形状与直线后导轨(1‑15)截面形状相同的辅助后导轨(1‑19);位于下方位置的水平杆件为后下杆(1‑20);当转动后导轨向外转动至水平杆件的指向与车道中心线(13)垂直时,辅助后导轨(1‑19)即成为直线后导轨(1‑15)的延伸;当转动后导轨向内转动至水平杆件与车道中心线(13)平行时,水平杆件处于接近主钢构位置,转动后导轨)对车道区域的障碍减至最小;所述移动载车板框由框架和滚轮组成;其中,所述框架由框架左纵梁(4‑4)、框架右纵梁(4‑2)、框架前横梁(4‑1)、框架后横梁(4‑3)组成,其内部空间能够容纳上层车辆(12);所述滚轮由圆柱状的前滚轮和后滚轮组成,其外部截面在框架移动时分别与直线前导轨(1‑9)、辅助前导轨(1‑13)以及直线后导轨(1‑15)、辅助后导轨(1‑19)的上表面接触;其中,前滚轮至少设置两个,分别是设置在框架前横梁(4‑1)下方最左侧的左前侧滚轮(11‑1)和最右侧的右前侧滚轮(11‑2);后滚轮至少设置两个,分别是设置在框架后横梁(4‑3)下方最左侧的左后侧滚轮(11‑3)和最右侧的右后侧滚轮(11‑4);移动载车板框在前滚轮和后滚轮的承托下,能够沿直线前导轨(1‑9)、辅助前导轨(1‑13)以及直线后导轨(1‑15)、辅助后导轨(1‑19)从车架区域的上方位置横向移动进入车道区域的上方位置;或者,从车道区域的上方位置横向移动返回车架区域的上方位置;或者,上述由导轨和滚轮组成的运动副改为分别在直线前导轨(1‑9)、辅助前导轨(1‑13)、直线后导轨(1‑15)以及辅助后导轨(1‑19)之上设置多个位置固定的滚轮,移动载车框的横向移动即为框架前横梁(4‑1)和框架后横梁(4‑3)的底部平面在上述滚轮的上表面之上滑动;所述上层载车板(9)为矩形钢结构件,设置在移动载车板框的下方位置,上层平面用于承载上层车辆(12);上层载车板(9)由四根钢丝绳或者链条曳引,在左侧边梁以及右侧边梁分别开设有两个用于紧固安装钢丝绳或者链条的穿孔;所述曳引单元为电机钢丝绳曳引装置,由驱动部件和曳引部件组成;其中,驱动部件包括升降电机减速机(6‑5)和钢丝绳卷筒,紧固安装在框架右纵梁(4‑2)或者框架左纵梁(4‑4)之上;钢丝绳卷筒由升降电机减速机(6‑5)带动旋转,外表面设置有四个钢丝绳工作区域,分别用于紧固安装四根钢丝绳的一端,并且容纳钢丝绳的另一端绕卷;曳引部件包括左前曳引绳轮(8‑3)、左后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载车板框的纵列两层停车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移动载车板框、上层载车板、曳引单元、横移单元;以纵向停车位位于车道中心线(13)的右侧,以车辆前进方向为前方进行相关参照描述:所述车架由主钢构和导轨组成;所述主钢构为钢结构的立体矩形构件,主钢构的立柱垂直设置在纵向停车位最前方的边线和最后方的边线之上,每条边线至少设置两根,使得至少四角均有立柱,分别为左前立柱(1-1)、右前立柱(1-3)、左后立柱(1-2)和右后立柱(1-4);主钢构的上层框架设置在立柱的顶部位置,由车架左上纵梁(1-6)、车架右上纵梁(1-5)、车架前上横梁(1-7)、车架后上横梁(1-8)组成;所述导轨由前导轨和后导轨组成,用于承托移动载车板框横向移动;所述前导轨包括直线前导轨(1-9)和转动前导轨;其中,直线前导轨(1-9)紧固安装在车架前上横梁(1-7)的上方位置;转动前导轨为垂直设置的矩形构件,由两根垂直杆件和两根水平杆件组成;两根垂直杆件其中的一根垂直杆件为前转轴(1-10),通过轴套垂直固定设置在左前立柱(1-1)的靠近车道中心线(13)一侧,使得转动前导轨能够绕紧固在左前立柱(1-1)左侧的轴套的轴线转动;另一根垂直杆件为前直杆(1-11);两根水平杆件其中位于上方位置的水平杆件为前上杆(1-12),上面设置有截面形状与直线前导轨(1-9)截面形状相同的辅助前导轨(1-13);位于下方位置的水平杆件为前下杆(1-14);当转动前导轨向外转动至水平杆件的指向与车道中心线(13)垂直时,辅助前导轨(1-13)即成为直线前导轨(1-9)的延伸;当转动前导轨向内转动至水平杆件与车道中心线(13)平行时,水平杆件处于接近主钢构位置,转动前导轨对车道区域的障碍减至最小;所述后导轨包括直线后导轨(1-15)和转动后导轨;其中,直线后导轨(1-15)紧固安装在车架后上横梁(1-8)的上方位置;转动后导轨为垂直设置的矩形构件,由两根垂直杆件和两根水平杆件组成;两根垂直杆件其中的一根垂直杆件为后转轴(1-16),通过轴套垂直固定设置在左后立柱(1-2)的靠近车道中心线(13)一侧,使得转动后导轨能够绕紧固在左后立柱(1-2)左侧的轴套的轴线转动;另一根垂直杆件为后直杆(1-17);两根水平杆件其中位于上方位置的水平杆件为后上杆(1-18),上面设置有截面形状与直线后导轨(1-15)截面形状相同的辅助后导轨(1-19);位于下方位置的水平杆件为后下杆(1-20);当转动后导轨向外转动至水平杆件的指向与车道中心线(13)垂直时,辅助后导轨(1-19)即成为直线后导轨(1-15)的延伸;当转动后导轨向内转动至水平杆件与车道中心线(13)平行时,水平杆件处于接近主钢构位置,转动后导轨)对车道区域的障碍减至最小;所述移动载车板框由框架和滚轮组成;其中,所述框架由框架左纵梁(4-4)、框架右纵梁(4-2)、框架前横梁(4-1)、框架后横梁(4-3)组成,其内部空间能够容纳上层车辆(12);所述滚轮由圆柱状的前滚轮和后滚轮组成,其外部截面在框架移动时分别与直线前导轨(1-9)、辅助前导轨(1-13)以及直线后导轨(1-15)、辅助后导轨(1-19)的上表面接触;其中,前滚轮至少设置两个,分别是设置在框架前横梁(4-1)下方最左侧的左前侧滚轮(11-1)和最右侧的右前侧滚轮(11-2);后滚轮至少设置两个,分别是设置在框架后横梁(4-3)下方最左侧的左后侧滚轮(11-3)和最右侧的右后侧滚轮(11-4);移动载车板框在前滚轮和后滚轮的承托下,能够沿直线前导轨(1-9)、辅助前导轨(1-13)以及直线后导轨(1-15)、辅助后导轨(1-19)从车架区域的上方位置横向移动进入车道区域的上方位置;或者,从车道区域的上方位置横向移动返回车架区域的上方位置;或者,上述由导轨和滚轮组成的运动副改为分别在直线前导轨(1-9)、辅助前导轨(1-13)、直线后导轨(1-15)以及辅助后导轨(1-19)之上设置多个位置固定的滚轮,移动载车框的横向移动即为框架前横梁(4-1)和框架后横梁(4-3)的底部平面在上述滚轮的上表面之上滑动;所述上层载车板(9)为矩形钢结构件,设置在移动载车板框的下方位置,上层平面用于承载上层车辆(12);上层载车板(9)由四根钢丝绳或者链条曳引,在左侧边梁以及右侧边梁分别开设有两个用于紧固安装钢丝绳或者链条的穿孔;所述曳引单元为电机钢丝绳曳引装置,由驱动部件和曳引部件组成;其中,驱动部件包括升降电机减速机(6-5)和钢丝绳卷筒,紧固安装在框架右纵梁(4-2)或者框架左纵梁(4-4)之上;钢丝绳卷筒由升降电机减速机(6-5)带动旋转,外表面设置有四个钢丝绳工作区域,分别用于紧固安装四根钢丝绳的一端,并且容纳钢丝绳的另一端绕卷;曳引部件包括左前曳引绳轮(8-3)、左后曳引绳轮(8-4)、右前曳引绳轮(8-1)、右后曳引绳轮(8-2)、左前介轮组、右前介轮组、左后介轮组、右后介轮组和四根钢丝绳;其中,左前曳引绳轮(8-3)、左后曳引绳轮(8-4)分别安装在框架左纵梁(4-4)的前端位置和后端位置,并分别与上层载车板(9)的左侧边梁上面开设的两个穿孔的位置相对应;右前曳引绳轮(8-1)、右后曳引绳轮(8-2)分别安装在框架右纵梁(4-2)的前端位置和后端位置,并分别与上层载车板(9)的右侧边梁上面开设的两个穿孔的位置相对应;左前介轮组、右前介轮组、左后介轮组、右后介轮组分别由若干个单槽滑轮组成,用于引导钢丝绳的走向;四根钢丝绳的一端分别紧固安装在钢丝绳卷筒外表面的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崇彦
申请(专利权)人:梁崇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