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活塞双向加热式成型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3872 阅读:2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活塞双向加热式成型机,包括液压驱动部分、加热成型部分和进料斗,其特征是:液压驱动部分主要由油缸(6)、油缸(6)中的两个活赛(6-1、6-2)、油缸两端的两个推杆(5、7)以及液压动力系统组成,油缸通过油管与液压动力系统联通;加热成型部分由加热圈(2、10)和成型管(1、11)组成,两个推杆(5、7)的前端分别置于成型管(1、11)内,加热圈(2、10)分别套装在成型管(1、11)上,在成型管(1、11)的管壁上设有排湿孔道。(*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生物质燃料成型设备,尤其是一种双活塞双向加热式成型机
技术介绍
我国为每年生产各类作物秸秆6亿吨左右,因作物收获机械化水平低,已有的设备不配套,农民没有处理加工秸秆的能力,因此导致夏秋两季秸秆大量就地荒烧,造成交通堵塞,飞机不能降落,严重浪费了能源,污染了大气。为了禁烧,各级政府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也影响了干群关系。总之这部分数量巨大的资源已经成了群众和政府的包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将农作物秸秆加工成具有一定密度的燃料块供人民生活使用的双活塞双向加热式成型机。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活塞双向加热式成型机,包括液压驱动部分、加热成型部分和进料斗,液压驱动部分主要由油缸、油缸中的两个活赛、油缸两端的两个推杆以及液压动力系统组成,油缸通过油管与液压动力系统联通;加热成型部分由加热圈和成型管组成,两个推杆的前端分别置于成型管内,加热圈分别套装在成型管上,在成型管的管壁上设有排湿孔道,成型管的出料端设有锥状保型腔。在进料斗内设有螺旋加料预压机构,该机构由输料带、液压马达和螺旋搅拌器组成。液压动力系统由液压马达、换向阀和油管组成。本技术的特点(1)连续、封闭运行;可将农作物秸秆加工成具有一定密度的燃料块人民生活使用。(2)生产效率高;便于秸秆燃料块的存放、保质和运输。(3)自动化程度高,关键技术有创新性,是目前农业废弃物加工水平最高的机械生产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加热成型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在A-A面剖视图图4为螺旋加料预压机构结构示意图图5为油缸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液压驱动部分、加热成型部分和进料斗,液压驱动部分主要由油缸6、油缸6中的两个活赛6-1、6-2、油缸两端的两个推杆5、7以及液压动力系统组成,油缸通过油管与液压动力系统联通;加热成型部分如图2所示由加热圈2、10和成型管1、11组成,两个推杆5、7的前端分别置于成型管1、11内,加热圈2、10分别套装在成型管1、11上,在成型管1、11的出料端设有锥状保型腔15,在成型管1、11的管壁上设有排湿孔道16。在进料斗3、9内设有螺旋加料预压机构如图3所示,该机构由输料带4、液压马达8和螺旋搅拌器12组成。液压动力系统由液压马达14、换向阀13、油管及其它控制元件组成。1、双杆双活塞液压总成中的油缸(如图5所示)推杆左行时,a管进油,b管出油,c管进油,d管出油,使活塞受力面积加大,推杆推力成倍增加,油管中压力减少,安全系数增大,沿程损失降低。增大了推力,降低了能耗和成本。全部配油系统由一套机构完成,简化了机构。推杆右行时相同。推杆推力成倍增加是解决过去成型机各类问题的关键(主要是秸秆含水率可适当放宽,生产率可提高)。2、加热成型总成(如图2、3所示)。生物质类(秸秆)成型方法有多种,如加粘结剂、超压成型等。本设计利用木质素在160℃时可成融熔状态的特点,设计了出料口端为锥形状的保型腔,既可减少阻力,又可形成成型外壳,还可适当放宽桔杆含水率。使农作物秸秆不需烘干,在自然凉晒条件下即可加工。当活塞左行时,推动左推杆把螺旋预压器送入加热成型套筒的秸秆压缩,同时受电阻丝加热圈加热,使接近套筒内壁秸秆中的木质素软化、融熔,形成很薄的融熔外壳。进入保型段后开始降温,融熔外壳变成硬壳,然后逐步推出,成为具有要求密度的成型燃料棒。设计时考虑了三点一是加热圈供给秸秆热量要尽可能快,使秸秆棒外表尽早达到木质素融熔温度;二是加热层要薄,也就是推杆推力要足够大,使形成融熔层的秸秆棒尽快离开加热段,防止秸秆棒里层的水份向外迁移、蒸发,形成“气阻”爆炸;三是成型管要足够长,并能使成型棒很快降温,形成硬外壳。成型管内部设有排湿(气)孔道,使已产生的蒸汽排出。这种设计解决了“较高湿度生物质料成型”的难题,大大提高了生产率,拓宽了秸秆之类物质加工成型的含水率,使农村秸秆在自然晒干状态下能够正常生产。3、螺旋预压送料总成(如图4所示)。因人工加料的不定量性,使液压式压力开关装置受到淘汰。螺旋预压运料成为必选设计。物料由人工加到送料带送入螺旋输送器,螺旋输送器与锥形物料外筒要有一定间隙,螺旋器由油马达带动,当物料送入达到要求密度时,液压马达停止旋转,螺旋螺距及形状保证有一定压力又不致于缠绕。输送量满足了成型总成的需要。送料带在单台时为落地式,在多台时为空中架设,平行进料。目前该生产线整体技术已成熟,生产率每小时可达300-500千克左右,含水率低于16-18%,操作工人2-3人封闭运行,完全符合环保要求,农民每亩地增加收入100元左右,可安排部分劳动力,企业也有盈利。它将成为我国解决秸秆荒烧问题的最成功途径。权利要求1.一种双活塞双向加热式成型机,包括液压驱动部分、加热成型部分和进料斗,其特征是液压驱动部分主要由油缸(6)、油缸(6)中的两个活赛(6-1、6-2)、油缸两端的两个推杆(5、7)以及液压动力系统组成,油缸通过油管与液压动力系统联通;加热成型部分由加热圈(2、10)和成型管(1、11)组成,两个推杆(5、7)的前端分别置于成型管(1、11)内,加热圈(2、10)分别套装在成型管(1、11)上,在成型管(1、11)的管壁上设有排湿孔道,成型管(1、11)的出料端设有锥状保型腔(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活塞双向加热式成型机,其特征是在进料斗内设有螺旋加料预压机构,该机构由输料带、液压马达和螺旋搅拌器组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活塞双向加热式成型机,其特征是液压动力系统由液压马达、换向阀和油管组成。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活塞双向加热式成型机,包括液压驱动部分、加热成型部分和进料斗,其特征是液压驱动部分主要由油缸(6)、油缸(6)中的两个活赛(6-1、6-2)、油缸两端的两个推杆(5、7)以及液压动力系统组成,油缸通过油管与液压动力系统联通;加热成型部分由加热圈(2、10)和成型管(1、11)组成,两个推杆(5、7)的前端分别置于成型管(1、11)内,加热圈(2、10)分别套装在成型管(1、11)上,在成型管(1、11)的管壁上设有排湿孔道。文档编号B30B9/28GK2753574SQ20042007519公开日2006年1月25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22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22日专利技术者张百良, 赵廷林, 李保谦, 杨世关, 樊凤鸣, 马孝琴, 郭前辉 申请人:河南农业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活塞双向加热式成型机,包括液压驱动部分、加热成型部分和进料斗,其特征是:液压驱动部分主要由油缸(6)、油缸(6)中的两个活赛(6-1、6-2)、油缸两端的两个推杆(5、7)以及液压动力系统组成,油缸通过油管与液压动力系统联通;加热成型部分由加热圈(2、10)和成型管(1、11)组成,两个推杆(5、7)的前端分别置于成型管(1、11)内,加热圈(2、10)分别套装在成型管(1、11)上,在成型管(1、11)的管壁上设有排湿孔道,成型管(1、11)的出料端设有锥状保型腔(1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百良赵廷林李保谦杨世关樊凤鸣马孝琴郭前辉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农业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