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导电膜以及采用该透明导电膜的触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037315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11 03:06
一种透明导电膜,包括:基板,包括可视区域及边框区域;感应导电层,设于可视区域,包括多条间隔排列的感应电极;电极引线,设于边框区域,包括引线部及形成于引线部一端的连接部,电极引线通过连接部与感应电极电连接,且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与多根感应电极排列的方向相同,电极引线的数目为多根,多根电极引线相互绝缘,电极引线凸出于基板表面的厚度大于感应电极凸出于基板表面的厚度;电极块,位于相邻两连接部之间,且至少与其中一根电极引线绝缘,电极块凸出于基板表面的厚度与电极引线凸出于基板表面的厚度相同。上述透明导电膜能有效地消除视窗区的鬼影。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一种采用上述透明导电膜的触控装置。(*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透明导电膜,包括:基板,包括可视区域及边框区域;感应导电层,设于可视区域,包括多条间隔排列的感应电极;电极引线,设于边框区域,包括引线部及形成于引线部一端的连接部,电极引线通过连接部与感应电极电连接,且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与多根感应电极排列的方向相同,电极引线的数目为多根,多根电极引线相互绝缘,电极引线凸出于基板表面的厚度大于感应电极凸出于基板表面的厚度;电极块,位于相邻两连接部之间,且至少与其中一根电极引线绝缘,电极块凸出于基板表面的厚度与电极引线凸出于基板表面的厚度相同。上述透明导电膜能有效地消除视窗区的鬼影。此外,本技术还提一种采用上述透明导电膜的触控装置。【专利说明】透明导电膜以及采用该透明导电膜的触控装置
本技术涉及触控装置
,特别是涉及一种透明导电膜以及采用该透明导电膜的触控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消费者对电子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有效降低触控模块成本,同时满足终端消费性电子产品轻薄化市场要求,近两年触控行业积极着手G+F和G+F+F结构电容触控装置的生产。在越来越多的触控装置产品中,产品外观成为更多消费者关注的重点,尤其是触控装置的可视区域部分。触控装置通常包括透明面板、触摸感应装置及显示装置。其中,触摸感应装置借助透明导电膜实现触摸感应。透明导电膜包括位于可视区域的感应导电层以及位于边框区域的电极引线。感应导电层包括多条间隔排列的感应电极的感应导电层,电极引线包括引线部及形成于引线部一端的连接部。电极引线与感应电极一一对应,且电极引线在可视区的边缘处通过连接部与感应电极电连接。而大多数透明导电膜中的感应导电层与电极引线之间存在很大的厚度落差,尤其是相邻两连接部之间形成的空隙处。两连接部之间的空隙使得透明导电膜很容易在可视区的边缘处产生折痕,在透明导电膜在贴合形成触控装置后,会在可视区的边缘处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而且由于厚度差空隙的存在导致反射光线的光程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在可视区内出现“鬼影”现象,从而使得触控装置的外观显示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外观显示效果较好的透明导电膜以及采用该透明导电膜的触控装置。一种透明导电膜,包括:基板,包括可视区域以及位于所述可视区域外周的边框区域;感应导电层,设于所述可视区域,包括多条间隔排列的感应电极;电极引线,设于所述边框区域,包括引线部及形成于所述引线部一端的连接部,所述电极引线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感应电极电连接,且所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与多根所述感应电极排列的方向相同,所述电极引线的数目为多根,多根所述电极引线相互绝缘,所述电极引线凸出于所述基板表面的厚度大于所述感应电极凸出于所述基板表面的厚度;电极块,位于相邻两所述电极引线的连接部之间,且至少与其中一根所述电极引线绝缘,所述电极块凸出于所述基板表面的厚度与所述电极引线凸出于所述基板表面的厚度相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块呈直线状,所述电极块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极块的两侧的所述连接部正对。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块包括覆盖部及凸设于所述覆盖部上的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位于相邻两所述连接部之间,所述覆盖部的两端分别位于相邻两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感应电极的表面上方。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块包括平行设置的短边部与长边部以及垂直连接所述短边部与所述长边部中心的支撑部;所述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感应电极的两侧外,所述短边部的两端分别位于相邻两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感应电极的表面上方,所述长边部的两端分别位于相邻两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感应电极的表面上方。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引线为实心导电条;所述电极块为实心导电块;所述感应电极呈网格状,包括多条导电线,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感应电极的至少两条所述导电线电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引线及所述电极块凸出于所述基板表面的厚度为I?2微米,所述感应电极的厚度为10?20纳米。上述透明导电膜通过在相邻两连接部之间设置电极块,且电极块凸出于基板表面的厚度与电极引线凸出于基板表面的厚度相同。通过电极块补平位于可视区域边缘的连接部之间的空隙,从而使得透明导电膜贴合形成触控装置后,不容易造成折痕,不会在可视区域的边缘处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而是整体上以一定的角度均匀的贴合在一起。同时可以有效消除由于厚度差空隙的存在导致反射光线的光程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在可视区域内造成“鬼影”的现象,进而使得包含上述透明导电膜的触控装置具有较好的外观显示效果。一种触控装置,采用上述的透明导电膜。该触控装置具有较好的外观显示效果。【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A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另一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的B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另一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的C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透明导电膜以及采用该透明导电膜的触控装置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及图2所不,一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10,包括基板100、感应导电层200、电极引线300以及电极块400。基板100包括可视区域110以及位于可视区域110外周的边框区域120。感应导电层200设于可视区域110上,包括多条间隔排列的感应电极210。电极引线300设于边框区域120上,包括引线部310及形成于引线部310 —端的连接部320。电极引线300通过连接部320与感应电极210电连接,且连接部320的延伸方向与多根感应电极210排列的方向相同。电极引线300的数目为多根,且多根电极引线300相互绝缘,电极引线300凸出于基板100表面的厚度大于感应电极210凸出于基板100表面的厚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极引线300的条数与感应电极210的条数相同,且 对应。电极块400位于相邻两连接部320之间,且至少与其中一根电极引线300绝缘。电极块400凸出于基板100表面的厚度与电极引线300凸出于基板100表面的厚度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极引线300为实心导电条,电极块400为实心导电块。感应电极210呈网格状,包括多条导电线(图未示)。电极引线300的连接部320与感应电极210的至少两条导电线电连接。进一步,电极引线300及电极块400的材质为银,感应电极210的材质为ITO (氧化铟锡)。电极引线300及电极块400凸出于基板100表面的厚度为I?2微米,感应电极210的厚度为10?20纳米。电极引线300的厚度是感应电极210的厚度的上百倍,存在较大的厚度落差。可以理解,感应电极210可以设于基板100内,此时,感应电极210凸出于基板100表面的厚度会小于其自身的厚度,当然感应电极210凸出于基板100表面的厚度也可以为O。可以理解,电极引线300及电极块400可以设于基板100内。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极引线300及电极块400的材质也可以为金、铜等。感应电极210的材质可以为石墨稀、碳纳米管或导电闻分子等。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极块400呈直线状。电极块400的两端分别与电极块400两侧的连接部320正对。呈直线状的电极块400在丝网印刷时容易成型与实现,还可以有效节省电极块400的实际用料。如图3及图4所示,在其他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包括可视区域以及位于所述可视区域外周的边框区域;感应导电层,设于所述可视区域,包括多条间隔排列的感应电极;电极引线,设于所述边框区域,包括引线部及形成于所述引线部一端的连接部,所述电极引线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感应电极电连接,且所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与多根所述感应电极排列的方向相同,所述电极引线的数目为多根,多根所述电极引线相互绝缘,所述电极引线凸出于所述基板表面的厚度大于所述感应电极凸出于所述基板表面的厚度;电极块,位于相邻两所述电极引线的连接部之间,且至少与其中一根所述电极引线绝缘,所述电极块凸出于所述基板表面的厚度与所述电极引线凸出于所述基板表面的厚度相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安吴小燕方莹赵晓玲陈康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欧菲光学技术有限公司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