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式溜尾吊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01113 阅读:3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03 11: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内置式溜尾吊耳,包括设备裙座,设备裙座内侧壁设置第一吊耳和第二吊耳,第一吊耳和第二吊耳上均开设通孔,第一吊耳和第二吊耳分别与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的一端连接,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支撑梁的两端连接,第一支撑梁和第三支撑梁的连接处以及第二支撑梁和第三支撑梁的连接处均与裙座内壁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履带式溜尾机配合使用时能够有效降低吊耳固定位置的高度,防止吊装过程中吊装设备发生侧转,能够对裙座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支撑,防止裙座变形,还能够将受力传递至裙座各处,使立式设备底部受力均匀,避免立式设备直立前处于临界角度时出现摆动等。(*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内置式溜尾吊耳,包括设备裙座,设备裙座内侧壁设置第一吊耳和第二吊耳,第一吊耳和第二吊耳上均开设通孔,第一吊耳和第二吊耳分别与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的一端连接,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支撑梁的两端连接,第一支撑梁和第三支撑梁的连接处以及第二支撑梁和第三支撑梁的连接处均与裙座内壁连接。本技术与履带式溜尾机配合使用时能够有效降低吊耳固定位置的高度,防止吊装过程中吊装设备发生侧转,能够对裙座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支撑,防止裙座变形,还能够将受力传递至裙座各处,使立式设备底部受力均匀,避免立式设备直立前处于临界角度时出现摆动等。【专利说明】内置式溜尾吊耳
本技术涉及一种大型设备吊装作业中使用的溜尾设备,具体地说是一种内置式溜尾吊耳。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设备逐渐向大型化发展,当建设大型立式设备时,需将设备平放运输到现场,在现场用吊车将设备调整至竖直状态,施工过程中吊车将立式设备的顶端逐渐抬起,此时立式设备底端容易与地面或运输设备摩擦而受损。为解决上述问题,本领域通常采用的方案是采用溜尾吊车将立式设备的底端也抬离地面,待立式设备完全竖直后再放下,这种方案能够防止立式设备底端与地面或运输设备出现摩擦,避免立式设备受损,但由于设备两端均由吊车吊起,导致设备在悬空状态下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摆动,造成吊装设备因受力不均而受损、立式设备安装位置不精确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本领域技术人员设计出了履带式溜尾机设备,该设备在进行溜尾作业时不需将立式设备的底部抬起,因此溜尾过程中设备的稳定性较强,有利于保护吊装设备及精确控制立式设备的安装位置。而目前现有的溜尾吊耳均是为了与溜尾吊车匹配使用而设计的,它们均安装在立式设备裙座外侧,而外置式的溜尾吊耳在配合履带式溜尾机使用时,存在吊耳固定位置过高、设备扶正至临界角度时受力不稳的情况,立式设备吊装过程中吊装设备容易发生侧转,立式设备直立前容易出现摆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置式溜尾吊耳,它能够与履带式溜尾机配合使用,解决现有外置式溜尾吊耳存在的不足。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包括设备裙座,设备裙座内侧壁设置第一吊耳和第二吊耳,第一吊耳和第二吊耳上均开设通孔,第一吊耳和第二吊耳分别与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的一端连接,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支撑梁的两端连接,第一支撑梁和第三支撑梁的连接处以及第二支撑梁和第三支撑梁的连接处均与裙座内壁连接。第一吊耳和第二吊耳均为双层钢板,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的端部均固定在第一吊耳或第二吊耳的两层钢板之间。第一支撑梁和第三支撑梁的连接处设置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梁和第三支撑梁的连接处设置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均与裙座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和第三支撑梁的横截面均为工字形。本技术的优点在于:与履带式溜尾机配合使用时能够有效降低吊耳固定位置的高度,防止吊装过程中吊装设备发生侧转,能够对裙座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支撑,防止裙座变形,还能够将受力传递至裙 座各处,使立式设备底部受力均匀,避免立式设备直立前处于临界角度时出现摆动等。【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B-B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所述的内置式溜尾吊耳包括设备裙座I,设备裙座I内侧壁设置第一吊耳2和第二吊耳3,第一吊耳2和第二吊耳3上均开设通孔4,第一吊耳2和第二吊耳3分别与第一支撑梁5和第二支撑梁6的一端连接,第一支撑梁5和第二支撑梁6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支撑梁7的两端连接,第一支撑梁5和第三支撑梁7的连接处以及第二支撑梁6和第三支撑梁7的连接处均与裙座I内壁连接。第一吊耳2和第二吊耳3设置在裙座I内侧能够有效降低吊耳固定位置的高度,防止吊装过程中吊装设备发生侧转,第一支撑梁5、第二支撑梁6和第三支撑梁7 —方面能够对裙座I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支撑,防止裙座I变形,另一方面还能够将第一吊耳2和第二吊耳3的受力传递至裙座I各处,使立式设备底部受力均匀,避免立式设备直立前处于临界角度时出现摆动。本技术为了增强吊耳自身强度,可采用下述结构:第一吊耳2和第二吊耳3均为双层钢板,第一支撑梁5和第二支撑梁6的端部均固定在第一吊耳2或第二吊耳3的两层钢板之间。该结构能够使吊耳自身的强度大幅上升,同时能够增加吊耳与支撑梁之间的焊接面积,增强第一支撑梁5和第二支撑梁6与裙座I之间的连接强度。本技术为了增强第三支撑梁7与裙座I之间的连接强度,可在第一支撑梁5和第三支撑梁7的连接处设置第一支撑板8,第二支撑梁6和第三支撑梁7的连接处设置第二支撑板9,第一支撑板8和第二支撑板9均与裙座I连接。本技术所述第一支撑梁5、第二支撑梁6和第三支撑梁7可采用方管、圆管、实心钢板等多种类型的支撑梁,其中优选采用的是工字形支撑梁,即:所述第一支撑梁5、第二支撑梁6和第三支撑梁7的横截面均为工字形。工字形支撑梁自身重量轻、抗变形强度高,最适合作为本技术裙座I中的支撑梁使用。【权利要求】1.内置式溜尾吊耳,包括设备裙座(1),其特征在于:设备裙座(I)内侧壁设置第一吊耳(2)和第二吊耳(3),第一吊耳(2)和第二吊耳(3)上均开设通孔(4),第一吊耳(2)和第二吊耳(3)分别与第一支撑梁(5)和第二支撑梁(6)的一端连接,第一支撑梁(5)和第二支撑梁(6 )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支撑梁(7 )的两端连接,第一支撑梁(5 )和第三支撑梁(7 )的连接处以及第二支撑梁(6)和第三支撑梁(7)的连接处均与裙座(I)内壁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式溜尾吊耳,其特征在于:第一吊耳(2)和第二吊耳(3)均为双层钢板,第一支撑梁(5)和第二支撑梁(6)的端部均固定在第一吊耳(2)或第二吊耳(3)的两层钢板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式溜尾吊耳,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梁(5)和第三支撑梁(7)的连接处设置第一支撑板(8),第二支撑梁(6)和第三支撑梁(7)的连接处设置第二支撑板(9 ),第一支撑板(8 )和第二支撑板(9 )均与裙座(I)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式溜尾吊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梁(5)、第二支撑梁(6)和第三支撑梁(7)的横截面均为工字形。【文档编号】B66C13/06GK203568661SQ201320679725【公开日】2014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31日 【专利技术者】孙吉产, 闫建义, 扈拔, 叶尚武, 陈淑芬 申请人:中石化第十建设有限公司, 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吉产闫建义扈拔叶尚武陈淑芬
申请(专利权)人:中石化第十建设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