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网媒体总监 战略研究员 曹括之
2013年12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根据《意见》,今后高校科技评价将不再搞“一刀切”。将正确处理数量、质量和投入产出比的关系,强化对特色、质量和社会贡献的考察。避免对不同类型高校采取同一标准、依据少数定量科技指标进行简单排名与短期评价。(相关报道详见本网http://www.aptchina.com/news/95890/)
转眼间,距离《意见》出台至今已时隔半年。有数据显示,2012年,在国家科研经费占比中,高校科研经费已达1170亿元,占总投入的11%。(《中国教育报》2013年10月12日)而这种巨大的国家投资,还要年年持续、累加递增、源源不断。是故,不论是从投入依据,还是产出效果来看。高校科评都算得上是一件关乎国家人才培养、科技队伍建设、科研事业发展,甚至说是国计民生的大事。其改革,也绝对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持续关注的大命题。
应当承认,对一所高校的科技整体水平评价是一个既复杂又广泛的综合问题。除了科研硬件设备、实验室多少;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更关联了这所学校对于地区乃至学科学术相关领域的带动、辐射和影响。单算短期经济投入产出账不妥,用几项成果转化率的指标量化管理说事儿也不行,出了几个学科带头人、院士更是难以说明所有问题。因此,要相对科技评价的考量体系设计和统计改革,就首先需要有全面和科学的指导思想指引规划和看待。
比如,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高校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美国高校科研经费总额中的60%来自于政府拨款,英国的政府资助比重超过2/3,德国甚至高达70%以上。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对高校科技活动的支持,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加大高校科技投入,高校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中,政府资金比重常年保持在50%左右。单从这一政府投入指标来看,虽然我们不是世界第一,但结合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国情来看,中国的政府投入也不能不算是稳定和多的。
但是,在上述各国中,大家对于高校社会角色的定位和要求,又是不尽相同的。即便是在西方,近几十年间,传统大学一直有将研究和商业分割开来的倾向,可客观来讲,西方国家高校在研究成果产业化方面仍处于劣势。以英国为例,“知识转移”只是高校的“第三项使命”,远不如教学和科研受重视。换个角度来说,即使如美国硅谷这样的世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最大发地区,在美国和西方世界的高校科技评价体系大背景下来看,也属于“特区”,而非普遍现象。因此,有研究显示,近些年亚洲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均水平,已经领跑世界。
无独有而,当我们的科技视界转向基础科研领域时,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西方高校的普遍基础和水平都明显高于我们。这当中固然有发达国家几百年来在科技研究,甚至是大学人文建设思想上的持续不断积累和努力付出。可也不可否认前面提到的,关于西方国家政府对于大学社会角色及贡献的定位要求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效发展定位差异。
长久以来,文化界有一句名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笔者看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正在讨论的我国高校科技评价改革话题。既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现实最大的国情,那么,如何定位进而发展中国的高校科技评价,就注定是一个长久和复杂的过程。
当然,“改革是硬道理”。没有改革,我们的社会就会失去活力,高校的科评体系亦然。实践已经证明,高校科评不能走“重数轻质、重短轻长”的老路,但反过来追求所谓的“质量、长远”也可能一不留神变成“缘木求鱼”的形式主义。
看过名著《三国演义》的人,相信都会对“赤壁之战”的精彩故事过目不忘。聪明一世、雄才大略的曹操,居然会接连中了对手的“苦肉计、诈降计、借刀杀人计、反间计、火攻计”等种种看似简单的计谋。原因何在?笔者以为,既不能说明曹丞相浪得虚名智商低,也不是对手的计谋使得有多么高超。只是因为自命不凡的曹操,对对手看似“小儿科”的一计计使将过来,过于自信、不以为意。而实际上,正是这些“初级”计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叠加在一起,最终成为了强大而可怕的“连环计”。最终,使曹魏集团中计失利,喝下了自酿的兵败溃逃的苦酒。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连环计”是古人智慧的创造,今人如果能够拿来认真解读、借鉴,相信,现实的高校科技评价改革,也可以被分解成为一个个简单且可量化的管理项,而又能够依托于一个科学、庞大、复杂的考评体系得以稳步推进。如此一来,我国的高校科技评价改革,应该就可以走上属于自己的正确良性发展轨道了。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