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知识产权工作回顾
2014年1月至10月,湖北专利申请总量为41450件,同比增长8.74%
截至10月,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8087件,有效发明专利密度达3.12件/万人
2013年专利质押融资规模首次超过10亿元,居全国第四
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非常重视,将其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加以对待,提出要发挥科教大省的优势,不断加大知识产权开发力度,同时特别强调抓好、抓实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工作,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助推湖北省经济的转型发展。
专利申请意识增强 专利成果档次提升
根据湖北省知识产权局提供的数据,2014年1月至10月,湖北省专利申请总量为41450件,同比增长8.7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5780件,同比大幅增长24.23%;专利授权总量为22526件,同比下滑9.37%,但发明专利授权达3893件,同比增长12.35%。截至10月,湖北省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8087件,有效发明专利密度达3.12件/万人。说明湖北省科技工作者专利申请的意识普遍增强,专利成果的档次进一步提升。
就同期全国情况而言,湖北省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均居第11位,分别比第一名的江苏省落后87.08%和85.03%;发明专利的申请总量居第9位,比第一名的江苏省少85.17%;发明专利的授权总量居第10位,比第一名的北京市少79.42%。说明与沿海经济发达省(市)相比,湖北省的创新强度和专利工作水平均存在不小的差距。
从含金量最高的发明专利的来源来看,2014年1月至10月,湖北省工矿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分别为7609件及2077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分别为3080件和1231件;大专院校分别为3735件和1345件;科研单位分别为743件和236件。说明工矿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仍是创新、发明的主力军。
在知识产权运用方面,湖北省通过搭建专利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等网络平台,扩大知识产权运用的渠道和途径。积极进行交易模式的创新,先后推介专利成果1573项,累计成交金额达5494.1万元。大胆探索专利质押融资模式,2013年专利质押融资规模首次超过10亿元,仅次于北京、广东和江苏,居全国第四。
为了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湖北省尝试与本省高院建立“诉调衔接”机制,力促专利纠纷案件得到高效、圆满地解决;加大专利案件查办力度,全省涉专利案件立案716件,比上年全年增长121%;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开展顺利,新增中国(湖北)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潜江、孝感两个分中心,成立湖北省保护知识产权志愿者总队和支队并正常开展工作;各地市州知识产权局积极主导和参与知识产权纠纷的调处工作,将专利侵权纠纷的调处工作重点放在群体侵权、异地侵权案件的调处上,执法效果良好。
六点经验值得总结 四点不足尚待完善
通过对湖北省35家企业进行调研,管中窥豹,总结出湖北省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主要经验如下:
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程度较高。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都建立了由董事长、总经理或其他高管主管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并安排专人具体负责知识产权事宜;知识产权工作经费投入较为充裕,知识产权工作经费预算占企业研发经费的比重一般都在6%~10%之间,其中华世通生物医药科技(武汉)有限公司甚至达到了23%(2013年)。
知识产权意识较强。被调查的企业均有品牌推广、宣传计划和活动,商标注册意愿十分强烈,并能主动运用法律手段捍卫自身的商标专用权。例如,稻花香集团共注册并持有147个各类商标,通过全类申报方式来规避驰名商标保护的“硬伤”,保护商标专用权和驰名商标排他权;在70余起商标侵权案件中,通过法律诉讼手段赢回了被侵权商标,很好地维护了自身权益。
内部知识产权活动较规范。几乎所有被调查企业都制定了适合自身特点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与员工签订了保密、竞业禁止协议,定期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内部培训、检查监督并及时整改,主动进行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与利用等。
注重知识产权风险管理。大部分被调查企业都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在研发、生产、销售、出口、展览、技术转让或许可等生产经营的各环节,都制定了知识产权风险管理方案;有少数新成立不久的企业,因经验不足,对知识产权风险的管理还未引起足够重视。
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富有成效。拥有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或服务的收入占销售总收入的比重普遍达到30%以上,其中武汉科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比重竟达到92.71%(2012年)。“专利+股权”质押融资模式日渐成熟,湖北省专利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已与9家金融机构签订了153亿元的专利质押贷款授信,促成质押贷款近15亿元。其中,国开行湖北省分行为荆门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提供的专利权质押贷款达到3亿元,为全国单笔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金额之最。促成知识产权交易80余项,涉及金额6000余万元。
政府政策导向明确、措施到位。2014年4月湖北省颁布的《加强专利创造运用保护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制定了“要加大专利创造的政策性投入”,“鼓励专利技术在鄂实施转化”,“创新专利考核评价机制”,“支持企业创造运用专利”等政策措施,对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并给予了充分的支持。
应该看到,尽管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湖北省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尚存在着以下不足:
知识产权转让、许可工作滞后。从调研情况来看,除稻花香集团2013年实现知识产权转让、许可收入1200万元以外,其他绝大部分企业该项收入都为0,这与不少国外著名企业(如美国高通公司)以专利转让、许可收入为生的状况形成鲜明反差。这种状况如不迅速改观,将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知识产权档次有待提升。总体来看,除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拥有74项发明专利授权)等少数企业以外,大部分企业3种专利倒挂现象严重,甚至有一半以上的企业无发明专利授权,而只拥有档次较低的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授权。另外,PCT和海外专利授权数量也明显偏少,对于企业的国际化扩张带来较大的隐患和风险。
专利布局战略严重缺失。大多数被调研企业的专利战略导向皆为防御型而非进攻型,企业更乐于守成而非进取,表现为专利管理仅停留在事务管理和例行管理层面,没有意识到应将专利布局战略作为一种重要的竞争战略加以重视,导致企业屡屡陷入国外竞争对手设下的专利地雷阵中,损失了巨额的专利费和宝贵的市场机会。
知识产权违法成本低下,维权艰难。以武汉海纳川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其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激光及物理康复仪系列产品自2011年起就被众多山寨厂家仿冒,虽然海纳川公司不断在工信、通信管理局、网监、工商、药监等部门进行投诉,但由于大多数造假商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销售,而这些网站都未经备案,查不到经营主体,造成难以取证,最终无法立案调查。由于侵权行为成本低且难以查处,导致山寨行为十分猖獗,这给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创业企业带来了沉重打击,最终导致创新者得不到应得的回报,创新行为被扼杀。
加大侵权打击力度 激励企业创新
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具体建议有两点:一是建立社会统一的征信系统,将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录入到违法者个人信用记录中,对违法者形成强大的社会信用和道德威慑;二是加大知识产权违法的直接成本,对违法者实行重罚,使其违法预期收益为负,从而打消违法意图或停止违法行为,并产生“杀鸡儆猴”的警示效应。
对企业尤其是高科技创业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质押融资、免费信息咨询和法律援助等多重支持,以激励创新,并努力营造全民尊重创新和知识产权的文化氛围。
引导企业运用专利地图、技术路线图等先进管理工具进行科学的专利战略布局,以增强其竞争能力,并引领其向高端制造业转型,从“湖北制造”变身为“湖北智造”。
建立科学的知识产权评估体系,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交易模式。考虑到知识产权的知识属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建议将知识产权评估从资产评估体系中单列出来,采用以市场价值为基础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从而为知识产权的证券化提供估值依据。另外,除了知识产权直接转让交易模式外,应积极尝试并完善专利池、知识产权证券化(债券、股票、股票许可权)等其他有益的知识产权交易模式。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