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抗幽门螺旋杆菌和抑制炎症因子的双功能多肽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53797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1 05: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具有抗幽门螺旋杆菌和抑制炎症因子的双功能多肽及其应用,该多肽的分子量为5147.10,理论等电点为10.53,其为碱性阳离子肽;该多肽可通过常规的多肽固相合成技术制备,最后通过反向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纯化得到。体外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此多肽具有良好的抗幽门螺旋杆菌活性,对其标准菌株ATCC 43504、NCTC 11637)和临床分离的病原菌株均有效,同时具有抑制炎症因子白介素‑17基因表达的药理作用。该多肽具有低溶血活性、高盐及强酸性环境稳定性,制备便捷、抗菌活性明确,具有继续开发及产业化的潜力,本发明专利技术进一步涉及含有所述多肽的药品。

Bifunctional polypeptide with anti-Helicobacter pylori and anti-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its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抗幽门螺旋杆菌和抑制炎症因子的双功能多肽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抗幽门螺旋杆菌和抑制炎症因子的双功能多肽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螺旋形、微需氧、一端有鞭毛。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全球感染Hp自然人群的比例超过50%,不同国家之间差异较大,发展中国家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胡伏链等曾对我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进行了流行病学研究,我国Hp的感染率平均约65.22%,感染率最低的地区为广东省,约为42.01%;最高的地区为西藏,约84.62%;儿童Hp感染率为25%~59%,平均约40%,且感染率以每年0.5%~1%的速度递增(张万岱,胡伏莲,萧树东,徐智民.中国自然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0,15(5):265-270)。感染Hp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与经济状况、居住条件、文化程度、职业及饮食卫生情况等有关。大量研究表明,Hp与多种疾病相关。目前,公认的与Hp感染相关的疾病主要有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和胃癌。当前,临床一般采用“三联”或“四联”疗法进行治疗。使用单一品种的抗生素或合成抗菌药,很难能彻底根除Hp;但由于Hp耐药越来越严重,即使联合用药,延长治疗周期,部分患者预后仍不尽如人意,因此细菌耐药经成为Hp感染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表明,抗生素或合成抗菌药作用的靶标突变是Hp耐药的主要原因,具体总结如表1:表1Hp对于临床常用的药物的耐药机制及突变位点目前普遍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是既可以与人共存、也可以致病的病原微生物。因此,临床实际工作中,如果患者无胃癌家族史及众多危险因素,且没有相关症状,一般未进行处理。然而随着临床大数据的积累及基础医学研究的深入,上述认识正发生改变。2017年8月国际权威杂志《自然》(Nature,IF=40.14)首次发表了幽门螺杆菌导致胃癌的可能机制,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通过诱导胃粘膜下方干细胞的过度增殖,致使干细胞在增殖过程中积累大量的DNA损伤,从而诱导癌症的发生(SigalM,LoganCY,KapalczynskaM,MollenkopfHJ,BergerH,WiedenmannB,NusseR,AmievaMR,MeyerTF.StromalR-spondinorchestratesgastricepithelialstemcellsandglandhomeostasis[J].Nature,2017,548(7668):451-455)。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2012年全球胃癌新发病例约95.1万例,因胃癌死亡病例约72.3万例,分别位于恶性肿瘤发病率第5位、死亡率第3位。超过70%的胃癌新发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约50%的病例发生在亚洲东部,主要集中在中国,我国胃癌发病例数和死亡例数分别占全球胃癌发病和死亡的42.6%和45.0%,在全球183个国家中位于发病率第5位、死亡率位于第6位,即每3min有1人死于胃癌,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倍,是胃癌高发国家,发病和死亡例数均约占世界的50%,疾病负担严重(左婷婷,郑荣寿,曾红梅,张思维,陈万青.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J].中国肿瘤临床,2017,44(1):52-58)。2015年国家癌症中心赫捷院士、全国肿瘤登记中心主任陈万青教授等在《CA:ACancerJournalforClinjicians》(IF=187.04)杂志上发表了我国癌症统计数据,基于我国患者的大数据分析表明:约60%的癌症死亡可以通过减少可控危险因素暴露进行预防,减少癌症患者死亡的最可行途径就是控制慢性感染,我国约29%的癌症死亡与慢性感染相关,主要是胃癌(幽门螺杆菌Hp感染)、肝癌(肝炎病毒HBV和HCV感染)和宫颈癌(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ChenW,ZhengR,BaadePD,ZhangS,ZengH,BrayF,JemalA,YuXQ,HeJ.CancerstatisticsinChina,2015[J].CACancerJClin,2016,66(2):115-132)。胃癌的发生是Hp感染、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Hp感染早已成为最受公认的胃癌危险因素,根除Hp是降低胃癌发生的最有效策略,而最佳时机是在萎缩、肠化生发生之前。然而即使在萎缩和肠化生阶段通过药物治疗根除Hp仍然可消除炎性反应,使萎缩发展减慢或停止,部分患者甚至可使萎缩得到逆转。多项权威共识和指南均明确指出,在胃癌高发人群中,采用Hp人群筛查和治疗作为降低胃癌风险的策略,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比。因此,寻找新型能抑制Hp的活性物质刻不容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具有抗幽门螺旋杆菌和抑制炎症因子的双功能多肽。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了上述多肽在制备抗幽门螺旋杆菌的药物或抑制炎症因子的药物或同时具有抗幽门螺旋杆菌的药物和抑制炎症因子的药物中的应用。上述多肽含量≤8μg/mL浓度水平时,具有抑制Hp标准菌株及临床Hp菌株的活性的功能,从而达到抗幽门螺旋杆菌Hp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证明,白介素-17在感染的病理生理学以及免疫介导的消化系统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较色。Hp感染使患者胃黏膜中IL-17增加,从而通过MAPK/ERK1/2信号通路的激活导致IL-8的分泌表达。IL-8可趋化中性粒细胞而促进炎症反应,调节性T细胞可抑制该炎症反应。多肽可显著抑制Hp感染小鼠胃黏膜组织中白介素-17(IL-17)的基因表达抑制炎症因子,从而具有抗炎症的功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抗幽门螺旋杆菌和抑制炎症因子的双功能多肽,所述多肽具有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活性,其氨基酸序列为:Arg-Gly-Asp-Cys-Pro-Ile-Arg-Gly-Thr-Ser-Ala-Glu-Arg-Lys-Arg-Ile-Leu-Leu-Val-Ser-Leu-Val-Lys-Ile-Lys-Arg-Leu-His-Ser-Tyr-Cys-His-Phe-Leu-Asn-Ser-Val-Ile-Trp-Arg-Asn-Phe-Tyr,如SEQIDNo.1所示。进一步地,所述双功能多肽的分子量为5147.10,理论等电点为10.53,其为碱性阳离子肽。上述多肽可通过固相合成法分别制备,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eversephase-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RP-HPLC)分离纯化可获得。该双功能多肽的制备方法技术路线简单,稳定性强,产物质量容易控制,能满足大量制备及规模化工业生产的需要。所述多肽通过注射、口服、滴鼻、滴眼、物理或化学介导的方法导入肌肉、内皮、皮下、静脉或粘膜组织,或是被其他物质混合或包裹后导入肌体。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上述多肽在在制备抗幽门螺旋杆菌的药物或抑制炎症因子的药剂或同时具有抗幽门螺旋杆菌的药物和抑制炎症因子的药物中的应用。进一步地,所述幽门螺旋杆菌为标准菌株和/或临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抗幽门螺旋杆菌和抑制炎症因子的双功能多肽,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肽具有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活性,其氨基酸序列为:Arg‑Gly‑Asp‑Cys‑Pro‑Ile‑Arg‑Gly‑Thr‑Ser‑Ala‑Glu‑Arg‑Lys‑Arg‑Ile‑Leu‑Leu‑Val‑Ser‑Leu‑Val‑Lys‑Ile‑Lys‑Arg‑Leu‑His‑Ser‑Tyr‑Cys‑His‑Phe‑Leu‑Asn‑Ser‑Val‑Ile‑Trp‑Arg‑Asn‑Phe‑Tyr,如SEQ ID No.1所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抗幽门螺旋杆菌和抑制炎症因子的双功能多肽,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肽具有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活性,其氨基酸序列为:Arg-Gly-Asp-Cys-Pro-Ile-Arg-Gly-Thr-Ser-Ala-Glu-Arg-Lys-Arg-Ile-Leu-Leu-Val-Ser-Leu-Val-Lys-Ile-Lys-Arg-Leu-His-Ser-Tyr-Cys-His-Phe-Leu-Asn-Ser-Val-Ile-Trp-Arg-Asn-Phe-Tyr,如SEQIDNo.1所示。2.根据权利要求1所双功能多肽,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肽的分子量为5147.10,理论等电点为10.53,其为碱性阳离子肽。3.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肽在制备抗幽门螺旋杆菌的药物或抑制炎症因子的药剂或同时具有抗幽门螺旋杆菌的药物和抑制炎症因子的药物中的应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幽门螺旋杆菌为标准菌株和/或临床分离的病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喻研田德安陈广沈秉正张超代维朱杉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