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28963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0 20:17
热交换器(100)具备:上游侧罐部(101),其具有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上游侧空间(111)和流入口(112),流入口形成在上游侧罐部的第一方向的第一端部(113),使流体朝向上游侧空间沿着第一方向流入;芯部(102),其包括多个热交换管(131),该多个热交换管与上游侧罐部的第二方向的第一侧部(115)连接,且沿着第一方向排列;以及引导构件(105),其配置在上游侧空间,且具有包含第一倾斜面(152)的引导面(151),该第一倾斜面在第一方向上与流入口对置,并且,以如下方式倾斜:随着以远离流入口的方式沿第一方向行进而朝向第一侧部沿第二方向延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热交换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设置于建筑机械的动力室且通过由风扇引起的冷却风进行冷却的热交换器。热交换器通常具有:供高温流体(例如由增压机压缩后的空气)流入的上游侧罐部;以及通过使流入到上游侧罐部的高温流体流通而进行冷却的多个热交换管。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7329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热交换器中,有时流入到上游侧罐部的高温流体偏向一部分热交换管而流入。在该情况下,在多个热交换管之间产生温度的偏差,在多个热交换管之间发生热膨胀差。其结果是,例如在热交换器内会产生超过材料的机械强度的界限这样的高应力。即,存在热交换器的耐久性低这样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耐久性的提高的热交换器。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的热交换器具备:上游侧罐部,其具有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上游侧空间和流入口,所述流入口形成在所述上游侧罐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端部,使冷却对象的流体从外部朝向所述上游侧空间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流入;芯部,其包括多个热交换管,该多个热交换管与所述上游侧罐部中的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第一侧部连接,并且,该多个热交换管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且供所述流体从所述上游侧空间流入;以及引导构件,其配置在所述上游侧空间,且具有包含第一倾斜面的引导面,该第一倾斜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流入口对置,并且,以如下方式倾斜:随着以远离所述流入口的方式沿所述第一方向行进而朝向所述第一侧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案的热交换器具备:上游侧罐部,其具有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上游侧空间和流入口,所述流入口形成在所述上游侧罐部中的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第二侧部,使冷却对象的流体从外部朝向所述上游侧空间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流入;芯部,其包括多个热交换管,该多个热交换管与所述上游侧罐部中的与所述第二侧部对置的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一侧部连接,并且,该多个热交换管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且供所述流体从所述上游侧空间流入;以及引导构件,其配置在所述上游侧空间,且具有引导面,该引导面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流入口对置,并且以如下方式倾斜:随着以远离所述流入口的方式沿所述第二方向行进而朝向所述上游侧罐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实现热交换器的耐久性的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具备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自卸车的侧视图。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具备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自卸车的发动机室的俯视图。图3是示出包含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在内的后冷却器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图4的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6是图5的VI-VI剖视图。图7是示出图4、5的热交换器中的引导构件及其周边的放大剖视图。图8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9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10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1~图7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设置在图1、2所例示的作为作业车辆的自卸车1中。首先对自卸车1进行说明。<自卸车>如图1所示,自卸车1是以轴线O为中心而将前框架2及后框架3摆动自如地连结的铰接式自卸车。在后框架3设置有后轮4及货箱5。货箱5设置为相对于后框架3起落自如。货箱5通过作为液压致动器的提升缸6伸缩而起落。在前框架2设置有前轮7、驾驶室8及发动机室9。发动机室9配置在驾驶室8的前方,被外装罩10覆盖。图2示出打开外装罩10而从上方观察到发动机室9的情形。即,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自卸车1的发动机室的俯视图。在发动机室9配置有发动机11、散热器12及散热器用冷却风扇13。散热器12配置在发动机11的前方。发动机11与散热器12通过配管14而连接。由此,用于冷却发动机11的冷却水在发动机11与散热器12之间循环。散热器用冷却风扇13产生通过散热器12而用于将前述的冷却水冷却的冷却风。散热器用冷却风扇13产生从自卸车1的前侧向后侧流动的冷却风。散热器用冷却风扇13可以如图2所例示的那样配置在散热器12的后方,也可以配置在例如散热器12的前方。另外,在发动机室9配置有空气过滤器15、排气涡轮增压机16、后冷却器17及后冷却器用冷却风扇18。排气涡轮增压机16利用从发动机11排出的废气,对被发动机11吸入的外部气体进行压缩。排气涡轮增压机16安装于发动机11。空气过滤器15经由管道19而与排气涡轮增压机16连接。后冷却器17对在排气涡轮增压机16中压缩而成为高温的空气(流体)进行冷却。在后冷却器17中被冷却后的空气向发动机11供给。后冷却器17经由流入管20而与排气涡轮增压机16连接。另外,后冷却器17经由流出管21而与发动机11连接。后冷却器用冷却风扇18产生通过后冷却器17而用于将前述的空气冷却的冷却风。后冷却器用冷却风扇18产生从自卸车1的前侧向后侧流动的冷却风。后冷却器用冷却风扇18可以如图2所例示的那样配置在后冷却器17的后方,也可以配置在例如后冷却器17的前方。<后冷却器>如图3所示,后冷却器17具备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00(100A、100B)。热交换器100的个数可以是任意的,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各热交换器100具备上游侧罐部101和芯部102。另外,各热交换器100还具备下游侧罐部103。在第一热交换器100A的上游侧罐部101连接有前述的流入管20。在第二热交换器100B的下游侧罐部103连接有前述的流出管21。另外,第一热交换器100A的下游侧罐部103与第二热交换器100B的上游侧罐部101经由连接管104而相互连接。由此,在排气涡轮增压机16(参照图2)中被压缩后的空气(高温空气)依次在第一热交换器100A的上游侧罐部101、芯部102、下游侧罐部103流通。之后,空气在经由连接管104依次流过第二热交换器100B的上游侧罐部101、芯部102、下游侧罐部103之后,被供给至发动机11(参照图2)。图3中的箭头F1~F5示出在排气涡轮增压机16中被压缩后的空气(高温空气)从流入管20向第一热交换器100A的上游侧罐部101流入并从第二热交换器100B的下游侧罐部103向流出管21流出的路径。图3中的箭头D0示出碰撞到后冷却器17的外部而通过的冷却风(空气)的流动方向。<热交换器>接着,主要参照图4~7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00。在图4~7中例示出第一热交换器100A的结构,但第二热交换器100B的结构与第一热交换器100A是同样的。<上游侧罐部>如图4~6所示,上游侧罐部101具有上游侧空间111和流入口112。上游侧空间111沿第一方向(Z轴方向)延伸。上游侧罐部101具有对上游侧空间111进行划分的第一端部113、第二端部114、第一侧部115、第二侧部116、第三侧部117及第四侧部118。第一端部113及第二端部114在第一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热交换器具备:上游侧罐部,其具有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上游侧空间和流入口,所述流入口形成在所述上游侧罐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端部,使冷却对象的流体从外部朝向所述上游侧空间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流入;芯部,其包括多个热交换管,该多个热交换管与所述上游侧罐部中的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第一侧部连接,并且,该多个热交换管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且供所述流体从所述上游侧空间流入;以及引导构件,其配置在所述上游侧空间,且具有包含第一倾斜面的引导面,该第一倾斜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流入口对置,并且,该第一倾斜面以如下方式倾斜:随着以远离所述流入口的方式沿所述第一方向行进而朝向所述第一侧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热交换器具备:上游侧罐部,其具有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上游侧空间和流入口,所述流入口形成在所述上游侧罐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端部,使冷却对象的流体从外部朝向所述上游侧空间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流入;芯部,其包括多个热交换管,该多个热交换管与所述上游侧罐部中的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第一侧部连接,并且,该多个热交换管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且供所述流体从所述上游侧空间流入;以及引导构件,其配置在所述上游侧空间,且具有包含第一倾斜面的引导面,该第一倾斜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流入口对置,并且,该第一倾斜面以如下方式倾斜:随着以远离所述流入口的方式沿所述第一方向行进而朝向所述第一侧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一端部具有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地形成且开设有所述流入口的第一内表面,所述第一内表面包括位于所述流入口与所述第一侧部之间的管侧区域,所述第一倾斜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还与所述管侧区域对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一端部具有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地形成且开设有所述流入口的第一内表面,所述第一内表面包括位于所述流入口与所述第一侧部之间的管侧区域,所述引导面包括第二倾斜面,该第二倾斜面与位于所述第一侧部侧的所述第一倾斜面的第一端相连地形成,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管侧区域对置,该第二倾斜面以随着从所述第一倾斜面沿所述第二方向行进而朝向所述管侧区域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方式倾斜。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二倾斜面形成为随着相对于所述第一侧部沿所述第二方向行进而所述第二倾斜面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倾斜角度变小的凹状。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饭岛骏辅田代毅之渡边浩行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