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IGBT结构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094231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5 22: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IGBT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半导体大功率器件的技术领域。该结构包括n‑漂移区、一个以上的沟槽栅、p基区、n+发射极区、浅p基区、层间氧化层、金属层和p+集电极区;其中,n‑漂移区的上方有至少两个的沟槽栅,p基区分别位于沟槽栅的内侧,沟槽栅之间为浅p基区,层间氧化层在沟槽栅和浅p基区上,n+发射极区分别位于沟槽栅的两侧,金属层在层间氧化层上,p+集电极区在n‑漂移区的背面。本发明专利技术拉宽沟槽型IGBT中发射极之间的距离,大大降低了翘曲发生的概率。另外,电流密度比较低,能够降低整个器件的短路电流,拓宽器件安全工作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IGBT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半导体大功率器件的
,特别涉及一种IGBT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IGBT的全称是InsulateGateBipolarTransistor,即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它兼具MOSFET和GTR的多项优点,极大的扩展了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应用领域。作为新型电力半导体器件的主要代表,IGBT被广泛用于工业、信息、新能源、医学、交通、军事和航空领域。高压IGBT目前还是设计上的一个难点。为了减小器件本身的功率损耗,希望器件的导通压降越小越好;为了达到更高的反向阻断电压,需要增加N-漂移区的厚度及电阻率,而这样势必加大器件的导通压降。为了调和反向阻断电压和导通压降二者的矛盾,要求IGBT各个结构参数做尽可能的最优化设计。沟槽栅型IGBT是IGBT的一个发展方向,它采用沟槽栅代替平面栅,改善了器件的导通特性,降低了导通电阻,现有技术中IGBT的结构如图1所示,1为n-漂移区,2为沟槽栅(器件的栅极G),其中,两个沟槽栅之间的距离在10um之内,5为层间氧化层,6为发射极金属,7为p+集电极区(器件的集电极C),在沟槽栅结构中,n+发射极区4和p型基区3内形成了垂直于硅片表面的沟道。工作时电流从p+集电极区出发经过N-漂移区1直接流进垂直沟道而进入n+发射极区4。为了达到更高的电压,需要增加N-漂移区的厚度及电阻率,而这样势必加大器件的导通电阻。而且现有的沟槽IGBT的饱和电流密度过大,也使得短路安全工作区(SCSOA)减小。因为有源区域中沟槽所占比例较高,在圆片制备过程中,发生翘曲的风险很大。翘曲一旦发生,可能会导致后续光刻版无法对准,严重的会导致碎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IGBT结构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IGBT结构容易翘曲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IGBT结构,包括n-漂移区、一个以上的沟槽栅、p基区、n+发射极区、浅p基区、层间氧化层、金属层和p+集电极区;其中,所述n-漂移区的上方有至少两个的沟槽栅,所述p基区分别位于所述沟槽栅的内侧,所述沟槽栅之间为所述浅p基区,所述层间氧化层在所述沟槽栅和所述浅p基区上,所述n+发射极区分别位于所述沟槽栅的两侧,所述金属层在所述层间氧化层上,所述p+集电极区在所述n-漂移区的背面。进一步地,所述沟槽栅之间的距离在20um以上。进一步地,所述浅p基区的深度大于所述沟槽栅的深度。一种IGBT结构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N-型衬底制备成n-漂移区;在所述n-漂移区的上方刻蚀出一个以上的沟槽栅,在所述沟槽栅之间依次经过离子注入和高温退火形成浅p基区;然后在所述沟槽栅的两侧通过离子注入和高温退火形成p基区和n+发射极区,在所述沟槽栅和浅p基区上通过低压化学沉积方法形成层间氧化层,在所述层间氧化层上淀积金属层,在N-型衬底的背面,通过高能离子注入形成p+集电极区。进一步地,所述形成浅p基区的离子为B离子。进一步地,所述B离子的剂量为1e14atom/cm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IGBT结构,拉宽沟槽型IGBT中发射极之间的距离,增强了电导调制效应,降低了器件的导通压降,降低了整个芯片中,沟槽所占比例,从而大大降低了翘曲发生的概率。另外,电流密度比较低,能够降低整个器件的短路电流,拓宽器件安全工作区。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IGBT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IGBT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n-漂移区,2、沟槽栅,3、p基区,4、n+发射极区,5、浅p基区,6、层间氧化层,7、金属层,8、p+集电极区。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IGBT结构,包括n-漂移区1、一个以上的沟槽栅2、p基区3、n+发射极区4、浅p基区5、层间氧化层6、金属层7和p+集电极区8;其中,n-漂移区1的上方刻蚀至少两个沟槽,形成沟槽栅2,p基区3分别位于沟槽栅2的两侧,沟槽栅2之间为浅p基区5,层间氧化层6在沟槽栅2和浅p基区5上,n+发射极区4分别位于沟槽栅2的两侧,金属层7在层间氧化层6上,p+集电极区8在n-漂移区1的背面。另外,该IGBT结构同时适用于NPT及FS型IGBT器件。其中,沟槽栅2之间的距离在20um以上。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增大了沟槽型IGBT的两个发射极的距离。当IGBT的集射极加以正向电压(VCE>0),栅射极电压(VGE)超过栅极的阈值电压(VT)时,在p基区与沟槽栅的交界面开始形成导电沟道,电子由n+发射区经沟道流向n-漂移区,导致n-漂移区电位下降,于是IGBT的p+集电极区不断向n-漂移区注入空穴。注入的空穴一部分与沟道过来的电子在这里复合,形成电子电流,一部分会在n-漂移区中扩散,经过p基区最终到达发射极,形成空穴电流。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IGBT结构的制备方法如下:步骤101:选择N-型衬底,将所述N-型衬底制备成n-漂移区1;步骤102:使用第二块光刻掩膜版,在n-漂移区的上方刻蚀出一个以上的沟槽栅;步骤103:使用第一块光刻掩膜版,在沟槽栅之间注入B离子,其中,注入的剂量为1e14atom/cm2,注入的能量80kev,约150min-200min后,经1000℃-1200℃的退火,形成浅p基区5;步骤104:在在所述沟槽栅的两侧注入B离子,其中,注入的剂量约为1e13atom/cm2,注入的能量为80kev,通过100min后退火,退火温度为1000℃,形成p基区3;步骤105:使用第四块光刻掩膜版,在沟槽栅的两侧注入AS离子及P离子,形成n+发射极区4,注入能量和剂量分别为80kev和2e15atom/cm2;步骤106:在N-型衬底表面,采用低压化学淀积工艺,在580℃-650℃下热分解硅烷,形成厚度约为1um的多晶硅层;使用第三块光刻掩膜版,刻蚀除沟槽以外的多晶硅层,形成栅极;步骤107:使用低压化学沉积工艺,在650℃-750℃下分解正硅酸乙酯,在N-型衬底表面形成层间氧化层6;步骤108:在层间氧化层上淀积金属层7,该金属层的金属为Al;步骤109:在N-型衬底的背面,通过高能离子注入形成p+集电极区8;p+集电极区的离子为B元素,离子的能量50kev,离子的剂量1e15atom/cm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的IGBT结构中,两个沟槽中间间隔较大,且没有连接发射极。因此注入的空穴在n-漂移区扩散过程中,会在浅p基区积累起来,因为浅p基区与n-漂移区电位相连,因此积累的空穴导致n-漂移区的电位升高。为了保持n-漂移区的电中性,n+发射区向n-漂移区注入大量的电子,即产生电导调制效应,此时IGBT体内充满了大量的非平衡载流子。上述过程不断重复,最终达到动态平衡,n-基区充满了非平衡载流子,具有很低的通态压降。当IGBT的VGE低于阈值电压VT,并降为零或负值时,导电沟道立即消失,从发射极注入的电子电流很快减小到零,此时,n-漂移区中的非平衡载流子除不断复合外,一部分电子进入集电极区,一部分空穴通过扩散进入p基区,直到所有的非平衡截流子复合消失,器件彻底关断。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改变栅极结构,在集电极侧空穴注入不增加的情况下,大大增加发射极侧的电子注入量,从而器件内部靠阴极侧的载流子浓度明显提高,其分布类似于通态时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IGBT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将N‑型衬底制备成n‑漂移区;在所述n‑漂移区的上方刻蚀出两个沟槽栅,在两个所述沟槽栅之间注入B离子,其中,注入的剂量为1e14atom/cm2,注入的能量为80kev,150min‑200min后,经过1000℃~1200℃的退火,形成浅p基区;在左侧的所述沟槽栅的左侧以及右侧的所述沟槽栅的右侧注入B离子,其中,注入的剂量为1e13atom/cm2,注入的能量为80kev,通过100min后退火,退火温度为1000℃,形成p基区;在左侧的所述沟槽栅的左侧以及右侧的所述沟槽栅的右侧注入As离子及P离子,形成n+发射极区,注入能量和剂量分别为80kev和2e15atom/cm2;在N‑型衬底表面,采用低压化学淀积工艺,在580℃~650℃下热分解硅烷,形成厚度为1um的多晶硅层,刻蚀除沟槽以外的多晶硅层,形成栅极;使用低压化学沉积工艺,在650℃~750℃下分解正硅酸乙酯,在N‑型衬底表面形成层间氧化层;在层间氧化层上淀积金属层,该金属层的金属为Al;在N‑型衬底的背面,通过高能离子注入形成p+集电极区,其中,p+集电极区的离子为B元素,离子的能量为50kev,离子的剂量为1e15atom/cm2;其中,两个所述沟槽栅之间的距离在20um以上;其中,所述浅p基区的深度大于所述沟槽栅的深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IGBT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将N-型衬底制备成n-漂移区;在所述n-漂移区的上方刻蚀出两个沟槽栅,在两个所述沟槽栅之间注入B离子,其中,注入的剂量为1e14atom/cm2,注入的能量为80kev,150min-200min后,经过1000℃~1200℃的退火,形成浅p基区;在左侧的所述沟槽栅的左侧以及右侧的所述沟槽栅的右侧注入B离子,其中,注入的剂量为1e13atom/cm2,注入的能量为80kev,通过100min后退火,退火温度为1000℃,形成p基区;在左侧的所述沟槽栅的左侧以及右侧的所述沟槽栅的右侧注入As离子及P离子,形成n+发射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佳朱阳军胡爱斌卢烁今田晓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江苏中科君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