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排气管及排气管的布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9704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0 05: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排气管及排气管的布置结构,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它解决了如何避免排气管与周边零部件产生干涉的问题。本汽车排气管的布置结构包括排气管、车身纵梁和扭力梁包络,排气管位于车身纵梁和扭力梁包络之间,管体的中段具有截面呈腰形的扁管部,扁管部上下两侧分别具有与车身纵梁和扭力梁包络相对的扁平面。通过以上对排气管的结构做出合理改进设计,使得本排气管能够适用于整车布置结构受限制的地方,从而避免了排气管与车身周边零部件产生干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排气管及排气管的布置结构
本技术属于汽车
,涉及一种汽车排气管及排气管的布置结构。
技术介绍
汽车排气系统是指收集并且排放废气的系统,一般由排气歧管,排气管,催化转换器,排气温度传感器,汽车消声器和排气尾管等组成。其中,排气管是汽车排气系统不可或缺的组件,一般布置在车身纵梁和扭力梁包络之间。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1621013717.0】公开了一种汽车排气管的安装结构,包括一汽车纵梁、一排气管、两吊钩,所述吊钩为L形吊钩,两所述L形吊钩相背设置,两该L形吊钩的横边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并分别固定于汽车纵梁的两侧上,且两该L形吊钩的竖边间隔设置并形成一供排气管穿过的穿设空间,所述排气管穿过穿设空间并安装于两L形吊钩的竖边上。该技术使得排气管在即使受气流冲击时也能够较为稳定,而且提高了L形晶钩的动刚度,改善了排气系统将振动、噪声向车身侧的传递。但是,基于整车布置空间限制,目前现有的上述圆形汽车排气管结构,其与周边运动、安全及热管理间隙不满足要求,易产生动静态干涉,严重时产生异响、漏气等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车排气管及排气管的布置结构,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避免排气管与周边零部件产生干涉。一方面,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排气管,包括管体和位于管体两端的连接口,特征在于,所述管体的中段具有截面呈腰形的扁管部。区别于现有技术中的截面呈圆形的排气管,本汽车排气管通过改进管体中段的截面形状,即通过在管体的中段设计截面形状为腰形的扁管部,从而使得排气管的局部变的较扁,这样当排气管安装到车身上时,能够在一个方向上缩小排气管的占用空间,并且增大排气管在一个方向上与周边零部件的间隙,从而避免排气管与周边零部件产生干涉;同时,改变形状后的排气管的截面积不变,满足发动机背压和气流均匀性的要求。在上述的汽车排气管中,所述扁管部的上下两侧分别具有扁平面,所述扁管部的左右两侧均具有上弯折面和下弯折面。通过以上对扁管部的轮廓面设计,以形成上述呈腰形的截面形状,从而避免排气管与周边零部件产生干涉。在上述的汽车排气管中,所述管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下壳体的两侧边缘的外侧分别抵靠在上壳体的两侧边缘的内侧并焊接连接。上、下壳体的两侧采用包边焊接处理方式,结构强度高。在上述的汽车排气管中,所述连接口的截面呈圆形。通过以上连接口设计,便于其与另外部件连接。另一方面,本技术的目的还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排气管的布置结构,包括排气管、车身纵梁和扭力梁包络,所述排气管位于车身纵梁和扭力梁包络之间,所述排气管包括管体和位于管体两端的连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的中段具有截面呈腰形的扁管部,所述扁管部上下两侧分别具有与车身纵梁和扭力梁包络相对的扁平面。本汽车排气管通过改进管体中段的截面形状,即通过在管体的中段设计截面形状为腰形的扁管部,从而使得排气管的局部变的较扁,这样当排气管安装布置在车身纵梁和扭力梁包络之间时,扁管部上下两侧的扁平面分别与车身纵梁和扭力梁包络相对,区别于圆形排气管,通过以上设计,这样能够增大排气管与车身纵梁和扭力梁包络的间隙,从而避免排气管与车身纵梁和扭力梁产生干涉。在上述的汽车排气管的布置结构中,与车身纵梁相对一侧的所述扁平面与车身纵梁之间的距离≥25mm。通过以上扁平面设计,使得排气管与车身纵梁之间满足运动安全间隙的要求,从而避免排气管与车身纵梁产生干涉。在上述的汽车排气管的布置结构中,与扭力梁包络相对一侧的所述扁平面与扭力梁包络之间的距离≥25mm。通过以上扁平面设计,使得排气管与扭力梁包络之间满足运动安全间隙的要求,从而避免排气管与扭力梁包络产生干涉。在上述的汽车排气管的布置结构中,所述扁管部的左右两侧均具有上弯折面和下弯折面,所述上弯折面与车身纵梁相对且与车身纵梁之间的距离≥25mm,所述下弯折面与扭力梁包络相对且与扭力梁包络之间的距离≥25mm。通过以上设计,能够进一步避免排气管与车身周边零部件产生干涉。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汽车排气管及排气管的布置结构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对排气管的结构做出合理改进设计,使得本排气管能够适用于整车布置结构受限制的地方,从而避免了排气管与车身周边零部件产生干涉。附图说明图1是本汽车排气管的布置示意图。图2是本汽车排气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汽车排气管中扁管部处的剖视示意图。图中,1、管体;11、扁管部;11a、扁平面;11b、上弯折面;11c、下弯折面;2、连接口;3、上壳体;4、下壳体;5、车身纵梁;6、扭力梁包络。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一:具体来说,如图2和图3所示,本汽车排气管,包括管体1和位于管体1两端的连接口2。其中,连接口2的截面呈圆形。管体1的中段具有截面呈腰形的扁管部11。扁管部11的上下两侧分别具有扁平面11a,扁管部11的左右两侧均具有上弯折面11b和下弯折面11c。更具体地,管体1包括上壳体3和下壳体4,下壳体4的两侧边缘的外侧分别抵靠在上壳体3的对应两侧边缘的内侧上并焊接连接。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为上述实施例一中的排气管布置在车身上的技术方案,具体来说,如图1所示,本汽车排气管的布置结构包括排气管、车身纵梁5和扭力梁包络6,排气管位于车身纵梁5和扭力梁包络6之间。与车身纵梁5相对一侧的扁平面11a与车身纵梁5之间的距离≥25mm。与扭力梁包络6相对一侧的扁平面11a与扭力梁包络6之间的距离≥25mm。上弯折面11b与车身纵梁5相对且与车身纵梁5之间的距离≥25mm,下弯折面11c与扭力梁包络6相对且与扭力梁包络6之间的距离≥25mm。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管体1、扁管部11、扁平面11a、上弯折面11b、下弯折面11c、连接口2、上壳体3、下壳体4、车身纵梁5、扭力梁包络6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技术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技术精神相违背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排气管,包括管体(1)和位于管体(1)两端的连接口(2),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的中段具有截面呈腰形的扁管部(11),所述扁管部(11)的上下两侧分别具有扁平面(11a),所述扁管部(11)的左右两侧均具有上弯折面(11b)和下弯折面(11c)。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排气管,包括管体(1)和位于管体(1)两端的连接口(2),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的中段具有截面呈腰形的扁管部(11),所述扁管部(11)的上下两侧分别具有扁平面(11a),所述扁管部(11)的左右两侧均具有上弯折面(11b)和下弯折面(11c)。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排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包括上壳体(3)和下壳体(4),所述下壳体(4)的两侧边缘的外侧分别抵靠在上壳体(3)的对应两侧边缘的内侧上并焊接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排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口(2)的截面呈圆形。4.一种汽车排气管的布置结构,包括排气管、车身纵梁(5)和扭力梁包络(6),所述排气管位于车身纵梁(5)和扭力梁包络(6)之间,所述排气管包括管体(1)和位于管体(1)两端的连接口(2),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的中段具有截面呈腰形的扁管部(11),所述扁管部(11)上下两侧分别具有与车身纵梁(5)和扭力梁包络(6)相对的扁平面(11a)。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发志潘东凯梅旺林
申请(专利权)人: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