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式散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32879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9 19: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散热器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一体式散热器,包括顶侧设置有出水口和进水接头的散热水排组件,设置于散热水排组件顶侧并与出水口相连通的水泵,通过水管组分别与水泵和进水接头连通并形成水循环通路的冷头,以及连接于散热水排组件一侧的风扇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一体式散热器,通过将水泵设置在散热水排组件顶侧并与其出水口连通,且将冷头通过水管组分别与水泵和进水接头连通形成水循环通路,同时将风扇组件连接在散热水排组件一侧,使得整个散热器形成了一体式结构,并且其结构紧凑,散热性能优异,有效降低了空间占用率,满足了用户对散热器低空间占用率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体式散热器
本技术涉及散热器的
,尤其涉及一种一体式散热器。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的性能迅速提高,整个系统的耗散功率也急剧增大。耗散功率的增加和小型化的要求引起散热问题日益突出,而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较好地解决,不仅影响到设备的性能,还会缩短设备寿命。研究表明,在影响电子装置可靠性的多种因素中,散热至关重要。大功率半导体器件所产生的热量,会导致芯片温度的升高,如果没有适当的散热措施,就可能使芯片的温度超过所允许的最高温度,从而导致器件性能恶化以致损坏。现有散热器的散热方式通常分为风冷散热和水冷散热,而现有涵盖两种散热方式的散热器,其结构往往采用分体式设计,不仅结构复杂,装配不便,而且整体体积大,在电子设备内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此类散热器占用了较高比例的空间,影响了电子设备整体小型化设计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体式散热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现有散热器采用分体式设计造成整体体积大而空间占用率高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一体式散热器,包括顶侧设置有出水口和进水接头的散热水排组件,设置于所述散热水排组件顶侧并与所述出水口相连通的水泵,通过水管组分别与所述水泵和所述进水接头连通并形成水循环通路的冷头,以及连接于所述散热水排组件一侧的风扇组件。进一步地,所述散热水排组件包括框架,设置于所述框架内的鳍片阵列,穿插于所述鳍片阵列中并与其接触的散热扁管组,设置于所述水泵旁侧并与所述散热扁管组连通的上水室,以及设置于所述框架底侧并与所述散热扁管组连通的下水室,所述进水接头设置于所述上水室上并与其连通。进一步地,所述散热扁管组包括第一扁管分组和位于所述第一扁管分组旁侧的第二扁管分组,所述第一扁管分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水室和所述下水室连通,且所述第二扁管分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出水口和所述下水室连通。进一步地,所述上水室具有用于注水的注水口,且所述注水口上可拆卸设置有用于将其封堵的封堵件。进一步地,所述水泵包括具有定子容腔的座体,以及固定于所述定子容腔内的定子,所述座体上连接有中空的泵壳,所述定子容腔伸入于所述泵壳中并与其内腔隔离,所述泵壳内沿其轴向枢接有与所述定子配合的叶轮。进一步地,所述泵壳底部向外伸出有与其内腔连通的连接嘴,所述连接嘴插入于所述出水口内并与其连通;且所述泵壳一侧壁上向外伸出有与其内腔连通的出水接头,所述出水接头与所述水管组连通。进一步地,所述座体与所述泵壳交界处垫设有第一密封圈,且所述密封圈的相对两侧分别与所述座体和所述泵壳抵紧形成密封;所述连接嘴的外壁上套设有第二密封圈,且所述第二密封圈分别与所述连接嘴外壁和所述出水口内壁抵紧形成密封。优选地,所述出水口上侧设置有固定板,所述泵壳与所述固定板可拆卸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水管组包括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所述第一水管两端分别连通所述进水接头和所述冷头一端口,且所述第二水管两端分别连通所述出水接头和所述冷头另一端口。优选地,所述一体式散热器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框架上侧的外盖,所述上水室和所述水泵位于所述外盖内,且所述进水接头和所述出水接头伸出所述外盖。基于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体式散热器,通过将水泵设置在散热水排组件顶侧并与其出水口连通,且将冷头通过水管组分别与水泵和进水接头连通形成水循环通路,同时将风扇组件连接在散热水排组件一侧,使得整个散热器形成了一体式结构,并且其结构紧凑,散热性能优异,有效降低了空间占用率,满足了用户对散热器低空间占用率的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体式散热器的装配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体式散热器的局部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体式散热器的局部分解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体式散热器的局部水路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水泵的分解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一体式散热器,该散热器可包括散热水排组件1、水泵2、冷头3、水管组4和风扇组件5,其中,散热水排组件1具有可供水循环流通的通道(附图中未标注),散热水排组件1顶侧设置有连通该通道的出水口10和进水接头141,这里,进水接头141和出水口10相当于该通道的进出口。另外,水泵2也设置在散热水排组件1的顶侧,且该水泵2与出水口10相接形成连通,这里,水泵2和进水接头141分别通过水管组4与冷头3的两个端口连通,这样,水泵2、散热水排组件1的通道及冷头3之间形成水循环通路,当水泵2启动时,水泵2驱动水流在该循环通路中循环以进行热交换而实现散热;另外,可提供风冷散热的风扇组件5连接在散热水排组件1一侧,该风扇组件5用于向散热水排组件1吹风以加速散热。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体式散热器,通过将水泵2设置在散热水排组件1顶侧并与其出水口10连通,且将冷头3通过水管组4分别与水泵2和进水接头141连通形成水循环通路,同时将风扇组件5连接在散热水排组件1一侧,使得整个散热器形成了一体式结构,其结构紧凑,散热性能优异,有效降低了空间占用率,满足了用户对散热器低空间占用率的要求。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散热水排组件1可包括框架11、鳍片阵列12、散热扁管组13、上水室14和下水室15,其中,框架11优选呈方框状,鳍片阵列12优选由多个散热鳍片均匀间隔排布所形成的阵列,该鳍片阵列12固定在框架11内,另外,散热扁管组13均匀地穿插在该鳍片阵列12的多个散热鳍片间隔形成的间隙中,且该散热扁管组13各个散热鳍片接触形成热传导连接,另外,上水室14设置在框架11顶侧并位于上述水泵2旁侧,且该上水室14与散热扁管组13的进水端(即上述通道的进水端)相连通,同时,下水室15设置在框架11的底侧,且该下水室15与散热扁管组13下侧(即上述通道的中间段)连通,也就是说,上水室14、散热扁管组13及下水室15三者之间形成连通,同时,上述进水接头141插设在上水室14的侧壁上并与其连通。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在本技术其他实施例中,上述散热水排组件1还可为其他构造形式,此处不作唯一限定。进一步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上述散热扁管组13包括第一扁管分组131和第二扁管分组132,第二扁管分组132并排设置在第一扁管分组131旁侧,这里,第一扁管分组131上端(即上述通道的进水端)与上述上水室14相连通,同时,第一扁管分组131下端与上述下水室15连通,另外,第二扁管分组132上端(即上述通道的出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体式散热器

【技术保护点】
一体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顶侧设置有出水口和进水接头的散热水排组件,设置于所述散热水排组件顶侧并与所述出水口相连通的水泵,通过水管组分别与所述水泵和所述进水接头连通并形成水循环通路的冷头,以及连接于所述散热水排组件一侧的风扇组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体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顶侧设置有出水口和进水接头的散热水排组件,设置于所述散热水排组件顶侧并与所述出水口相连通的水泵,通过水管组分别与所述水泵和所述进水接头连通并形成水循环通路的冷头,以及连接于所述散热水排组件一侧的风扇组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水排组件包括框架,设置于所述框架内的鳍片阵列,穿插于所述鳍片阵列中并与其接触的散热扁管组,设置于所述水泵旁侧并与所述散热扁管组连通的上水室,以及设置于所述框架底侧并与所述散热扁管组连通的下水室,所述进水接头设置于所述上水室上并与其连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扁管组包括第一扁管分组和位于所述第一扁管分组旁侧的第二扁管分组,所述第一扁管分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水室和所述下水室连通,且所述第二扁管分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出水口和所述下水室连通。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体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水室具有用于注水的注水口,且所述注水口上可拆卸设置有用于将其封堵的封堵件。5.如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包括具有定子容腔的座体,以及固定于所述定子容腔内的定子,所述座体上连接有中空的泵壳,所述定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俊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万景华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