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混晶结构的WC-Co硬质合金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518825 阅读:2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4 08: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混晶结构的WC‑Co硬质合金制备方法。首先对鳞片状石墨粉进行分散处理,然后以分散处理后的鳞片状石墨粉、WC粉、WO3粉、Co粉为主要原料配制成混合料,经球磨、添加成型剂、压制成型和脱脂工序,最后在真空烧结炉中进行高温烧结,得到具有混晶结构的WC‑Co硬质合金。该方法制备的混晶结构硬质合金,其小颗粒硬质相由细WC直接引入,大颗粒硬质相由WO3和鳞片状石墨粉通过原位碳热还原反应生成。所得材料的显微组织均匀,同时具有较高的抗弯强度、硬度和断裂韧性。该制备方法采用成本低廉的三氧化钨和鳞片状石墨粉为主要原料,使成本大幅降低,且工艺简单,能耗较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混晶结构的WC-Co硬质合金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混晶结构的WC-Co硬质合金制备方法,属于粉末冶金

技术介绍
WC-Co硬质合金因具有硬度高、耐磨性好、红硬性高且化学稳定性较好等一系列优良特性,已广泛用作切削工具、地质矿山工具、模具、结构零件、耐磨零件、耐高温结构件等,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牙齿”。然而,硬质合金材料的硬度和韧性之间的总是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当材料中的WC晶粒较细时,其硬度和强度较高,耐磨性较好,但是韧性明显偏低;而当材料中的WC晶粒较粗时,其韧性较好,但其硬度和耐磨性则明显下降。因此,为适应不同实际工况的需求,要么制备超细晶(晶粒尺寸0.2-0.5μm)或纳米晶(晶粒尺寸<0.2μm)硬质合金,以满足对强度和硬度要求较高的工况;要么制备粗晶(晶粒尺寸2.6-6.0μm)或超粗晶(晶粒尺寸>6.0μm)硬质合金,以满足对韧性要求较高的工况。上述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硬质合金的发展。为解决硬质合金硬度和韧性之间的矛盾,目前工业界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种是制备涂层硬质合金。但是,制备涂层硬质合金的工艺要求高,设备投入巨大,使得生产成本较高;另一种则是制备梯度结构硬质合金。而制备梯度结构硬质合金的工序繁琐,生产成本较高。刘超等人(混晶WC-8Co硬质合金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中南大学,2014)报道了通过将不同粒度的WC粉末搭配配料,可以制备出一种硬质相颗粒尺寸呈双峰分布的混晶结构硬质合金,这种材料兼具粗细两种硬质合金的性能优势,且内外性能一致。然而,由于粗细两种WC粉末在粘结相Co中的溶解度差别较大,大部分细颗粒WC在液相烧结过程中会优先溶解,并在大颗粒表面析出,从而导致粗颗粒WC容易团聚长大,使得通过该方法制备的这种材料很难获得均匀的显微组织,其硬质相尺寸分布甚至会偏离原本设计要求,所以迄今为止并没有成功用于工业生产。鉴于上述情况,有必要开发出一种高性能低成本的混晶结构WC-Co硬质合金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具有混晶结构的WC-Co硬质合金制备方法,以得到组织均匀且综合力学性能较好的混晶结构硬质合金。实现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方案如下:一种具有混晶结构的WC-Co硬质合金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采用超声震荡法对鳞片状石墨粉进行分散处理;步骤(2):以经过分散处理的鳞片状石墨粉、WC粉、WO3粉、Co粉为原料配制混合料,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组份,W为65.60-76.31,C为9.83-12.09,O为6.50-10.07,Co为5.07-12.33;步骤(3):将上述混合料经球磨、干燥、添加成型剂、压制成型、脱脂工序后,置于真空炉中进行烧结,得到具有混晶结构的WC-Co硬质合金;所述烧结在一个完整的热循环中完成,真空度高于1.0Pa,首先将脱脂后的压坯继续以5℃/min的速率升温至600℃,在600-800℃阶段以0.8℃/min缓慢升温;然后以4℃/min的速率升温至1160-1200℃,并在此温度保温90-150min;最后以3℃/min的速率升温至1370-1410℃,保温30-50min。进一步,所述步骤(1)中对鳞片状石墨粉进行分散处理是指将鳞片状石墨粉置于1.2kw的超声震荡仪中,分散介质为无水乙醇,所用乙醇的纯度≥99.5%,分散时间为40-60min。进一步,所述步骤(2)中添加的C在完全还原WO3并通过碳化生成WC后,还应使烧结体中剩余的总C含量介于(6.13%-0.079×Co%)和(6.13%-0.058×Co%)之间,以保证所得合金最终组织处于正常两相区,其中Co%为相应成分体系中Co的质量分数。进一步,所述步骤(3)中的球磨是指将物料置于滚筒球磨机中,球磨机转速为30-50rpm,球料比为5:1,时间为12~18h。进一步,所述步骤(3)中压制成型工序所用压制压力为150-200MPa。为实现本目的,硬质合金混合料中的C在脱除三氧化钨中的O后,还应使烧结体中剩余的总C含量介于(6.13%-0.079×Co%)和(6.13%-0.058×Co%)之间,其中Co%为相应成分体系中Co的质量分数,以保证所得合金最终组织处于正常两相区,不形成对组织和性能有害的第三相,如残余石墨相或脆性的η相。一直以来,氧化物被视为硬质合金中的有害杂质,因为它们在液相烧结过程中会使硬质相和粘结相之间的润湿角变大,降低其润湿性,从而恶化材料的组织和性能,所以目前在制备硬质合金时都尽可能的降低粉料中的氧含量。本专利技术虽然以WO3粉的形式引入部分W的同时也引入了大量的O,但通过引入相应含量的鳞片状石墨粉并合理控制烧结工艺可以使O在600-800℃之间通过反应WO3+3C→W+3CO完全脱除,并将WO3原位还原为W。而此时烧结体仍处于前期的固相烧结阶段,其相对密度较低,孔隙呈开孔状态,反应生成的气体在真空条件下能够顺利逸出。在后续烧结阶段,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还原所得W粉会继续与剩余鳞片状石墨粉和Co粉顺序发生如下反应:9W+3Co+4C→Co3W9C4;6W+6Co+C→Co6W6C;4W+2Co+C→Co2W4C;2Co3W9C4+C→3Co2W4C+6WC;W+C→WC;2W+C→W2C;3Co2W4C+5C→2Co3W3C+6WC;Co3W9C4+3C→Co3W3C+6WC;Co3W3C+3C→3WC+3Co;W2C+C→2WC。该阶段可使缺碳相与鳞片状石墨粉反应生成WC,而这类WC会遗传缺碳相和鳞片状石墨的形貌特征,最后形成具有明显板状特征的粗颗粒WC晶粒。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石墨粉的引入,使得小颗粒WC的溶解析出过程受到很大程度抑制,经最终液相烧结后大部分小颗粒WC仍然基本保留原来的形貌和粒径。同时,碳热还原过程中释放的还原性气体CO能使其它原始粉料WC粉和Co粉表面的吸附氧脱除的更彻底,净化陶瓷相和金属粘结相之间的界面,有效改善合金的显微组织,增强相界面的结合强度,从而达到提高其强韧性的目的。为实现本目的,制备方法具有如下特点:烧结在真空度高于1.0Pa的真空炉中进行,包括三个阶段。首先将脱脂后的压坯继续以5℃/min的速率升温至600℃,在600-800℃阶段以0.8℃/min缓慢升温,目的是进行碳热还原反应,充分脱除三氧化钨中所含的氧,同时使生成的气体能够顺利通过开孔从烧结体中逸出;然后以4℃/min的速率升温至1160-1200℃,并在此温度保温90-150min,目的是使碳热还原所得钨粉进一步完全碳化为碳化钨;最后以3℃/min的速率升温至终烧温度1370-1410℃,保温30-50min,目的是进行最终的液相烧结并获得致密的混晶结构烧结体。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在于:(1)碳热还原产生的还原性气体CO能净化WC硬质相和Co粘结相之间的界面,有效改善合金的显微组织,增强相界面的结合强度,因此所制得的混晶结构硬质合金组织更均匀,综合机械性能更好;(2)本专利技术采用成本低廉的三氧化钨和碳粉为主要原料,粗颗粒板状WC是在固相烧结阶段原位生成,能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和能耗,且工艺过程简单;(3)本专利技术对生产设备无特殊要求,只需常规设备,有利于工业推广应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例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以下实例所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混晶结构的WC‑Co硬质合金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采用超声震荡法对鳞片状石墨粉进行分散处理;步骤(2):以经过分散处理的鳞片状石墨粉、WC粉、WO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混晶结构的WC-Co硬质合金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采用超声震荡法对鳞片状石墨粉进行分散处理;步骤(2):以经过分散处理的鳞片状石墨粉、WC粉、WO3粉、Co粉为原料配制混合料,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组份,W为65.60-76.31,C为9.83-12.09,O为6.50-10.07,Co为5.07-12.33;步骤(3):将上述混合料经球磨、干燥、添加成型剂、压制成型、脱脂工序后,置于真空炉中进行烧结,得到具有混晶结构的WC-Co硬质合金;所述烧结在一个完整的热循环中完成,真空度高于1.0Pa,首先将脱脂后的压坯继续以5℃/min的速率升温至600℃,在600-800℃阶段以0.8℃/min缓慢升温;然后以4℃/min的速率升温至1160-1200℃,并在此温度保温90-150min;最后以3℃/min的速率升温至1370-1410℃,保温30-50mi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混晶结构的WC-Co硬质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勇周伟柯峥赵毅杰章国涛张家杰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