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充电机和直流变换器集成控制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354259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7 05: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载充电机和直流变换器集成控制器电路包括电网、动力电池、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直流转换DC/DC电路,其中:所述电网、所述动力电池分别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的一端连接,所述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直流转换DC/DC电路连接。电网、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直流转换DC/DC电路组成车载充电机电路,动力电池、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直流转换DC/DC电路组成直流变换器电路,两个电路共用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和直流转换DC/DC电路,实现电路上的集成,达到节省元器件和降低成本的目的,元器件的减少使系统的可靠性得到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载充电机和直流变换器集成控制器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子
,尤其涉及一种车载充电机和直流变换器集成控制器电路。
技术介绍
新能源汽车是目前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随着用户对整车舒适度的要求提高,整车关键零部件的轻量化、小型化、集成化便成为整车厂发展的一个方向。车载充电机和直流变换器是新能源汽车的三大件之一,车载充电机主要用于给整车充电,直流变换器电路用于汽车行驶途中为汽车提供动力。车载充电机和直流变换器因为其集成的易实现性被越来越多的整车厂所关注。目前有一些整车厂已经开始使用车载充电机和直流变换器的集成电路,但是只实现了结构上的集成,这种方式只是减少电路中间连线,但是,电路的体积依然很大,成本也很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载充电机和直流变换器集成控制器电路,可以减少元器件,实现电路上的集成,节省体积和降低成本。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载充电机和直流变换器集成控制器电路,可包括电网、动力电池、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直流转换DC/DC电路,其中:所述电网、所述动力电池分别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的一端连接,所述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直流转换DC/DC电路连接。其中,所述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可以为无桥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等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可选的,所述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电感、第一MOS管,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二电容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第一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所述第一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电容的正极连接。其中,直流转换DC/DC电路可以为半桥谐振电路、全桥移相电路、全桥谐振电路以及有源钳位电路等直流转换DC/DC电路。可选的,所述直流转换DC/DC电路可包括第二MOS管、第三MOS管、第二电感、第三电感、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六二极管、第七二极管、第一变压器,其中:所述第二电感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变压器的原绕组的第一抽头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的原绕组的第二抽头与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连接并接地,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二电感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的副绕组的第一抽头与所述第六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第三电感的一端、第七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变压器的副绕组的第二抽头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的副绕组的第三抽头与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连接。可选的,所述车载充电机和直流变换器集成控制器电路还可包括电磁兼容EMC电路,其中:所述电网、所述动力电池分别通过所述电磁兼容EMC电路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的一端连接。可选的,所述电磁兼容EMC电路可以为各种形式的电磁兼容EMC电路。可选的,所述电磁兼容EMC电路可包括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一安规电容、第二安规电容、第四电感、第五电感、第六电感、第七电感,其中:所述第五电容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规电容的一端、所述第四电感的第一绕组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感的第一绕组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电感的第一绕组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感的第一绕组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电感的第二绕组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感的第二绕组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七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电感的第二绕组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感的第二绕组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五电容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安规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安规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规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在本技术中,电网、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直流转换DC/DC电路组成车载充电机电路,动力电池、功率因数PFC校正电路、直流转换DC/DC电路组成直流变换器电路,车载充电机电路工作时直流变换器电路不工作,直流变换器电路工作时车载充电机电路不工作,两个电路共用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和直流转换DC/DC电路,可以减少元器件,实现车载充电机电路和直流变换器电路在电路上的集成,达到节省体积和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元器件的减少使系统的可靠性得到提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车载充电机和直流变换器集成控制器电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车载充电机和直流变换器集成控制器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图3是本技术提出的车载充电机和直流变换器集成控制器电路的另一种组成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提出的车载充电机和直流变换器集成控制器电路的另一种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首先参考图1,图1是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车载充电机和直流变换器集成控制器电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车载充电机和直流变换器集成控制器电路10可以包括电网101、动力电池102、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103、直流转换DC/DC电路104,其中:所述电网101、所述动力电池102分别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103的一端连接,所述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103的另一端与所述直流转换DC/DC电路104连接。其中,电网101、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103、直流转换DC/DC电路104组成车载充电机电路,用于给整车充电;动力电池102、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103、直流转换DC/DC电路104组成直流变换器电路,用于汽车行驶途中为汽车提供动力。其中,所述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103可以为无桥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等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其中,直流转换DC/DC电路可以为半桥谐振电路、全桥移相电路、全桥谐振电路以及有源钳位电路中等直流转换DC/DC电路。具体的,如图2所示,图2是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车载充电机和直流变换器集成控制器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如图所示所述电网101包括火线L、零线N;所述动力电池102包括正极V+、负极V-;所述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103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电感L1、第一MOS管Q1,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车载充电机和直流变换器集成控制器电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载充电机和直流变换器集成控制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包括电网、动力电池、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直流转换DC/DC电路,其中:所述电网、所述动力电池分别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的一端连接,所述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直流转换DC/DC电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充电机和直流变换器集成控制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包括电网、动力电池、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直流转换DC/DC电路,其中:所述电网、所述动力电池分别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的一端连接,所述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直流转换DC/DC电路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机和直流变换器集成控制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电感、第一MOS管,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二电容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第一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所述第一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电容的正极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机和直流变换器集成控制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包括无桥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机和直流变换器集成控制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转换DC/DC电路包括第二MOS管、第三MOS管、第二电感、第三电感、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六二极管、第七二极管、第一变压器,其中:所述第二电感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变压器的原绕组的第一抽头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的原绕组的第二抽头与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连接并接地,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英吴壬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欣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