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头臂分段倾斜式无缝钢管热打头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961804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24 01: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缝钢管热打头机锤头臂分段倾斜式的确定方法,属于无缝钢管打头机技术领域。首先,确定打头机打击力最大时刻,在此基础上确定锤头臂分段倾斜的角度,保证打击力最大的时刻,锤头臂驱动段运动到水平位置。锤头臂分段倾斜角度为θ,θ与以下变量有关。θ={G,P1,P2,FT,Fi,α,μ,H,h,a,b,Li,m,A,B,C}。其中G,FT,Fi为锤头臂受的力;P1,P2为锤头受的力;α为锤头外模角度;μ为锤头与钢管摩擦系数;H,h,a,b,Li为锤头臂受力位置参数;m,A,B,C为锤头臂外形参数。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有效提高无缝钢管打头质量且便于钢管咬入,改善球形支撑和销轴受力状态,降低使用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缝钢管热打头机锤头臂分段倾斜式的确定方法,属于无缝钢管打头机
。首先,确定打头机打击力最大时刻,在此基础上确定锤头臂分段倾斜的角度,保证打击力最大的时刻,锤头臂驱动段运动到水平位置。锤头臂分段倾斜角度为θ,θ与以下变量有关。θ={G,P1,P2,FT,Fi,α,μ,H,h,a,b,Li,m,A,B,C}。其中G,FT,Fi为锤头臂受的力;P1,P2为锤头受的力;α为锤头外模角度;μ为锤头与钢管摩擦系数;H,h,a,b,Li为锤头臂受力位置参数;m,A,B,C为锤头臂外形参数。本专利技术可有效提高无缝钢管打头质量且便于钢管咬入,改善球形支撑和销轴受力状态,降低使用维护成本。【专利说明】锤头臂分段倾斜式无缝钢管热打头机
本专利技术属于无缝钢管热打头机
,具体涉及钢管打头机锤头臂的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钢管在进入后道拉拔工序前,通常需要利用打头机进行锻打处理,从而减小钢管头部直径以利于钢管顺利进入拉拔机。现有钢管热打头机的锤头臂为整段式结构,如图1所示,它存在以下问题: ①夹送辊受力大,咬入困难; ②锤头臂销轴受力大,锤头臂结构较大; ③球形支撑和轴承磨损严重,寿命短。锤头臂整段式无缝钢管热打头机工作过程中,电机通过皮带带动偏心轴承,偏心轴承通过轴承装配有四个圆环,每个圆环上面有球形支撑与锤头臂铰接,偏心轴套提供的打击力就是通过轴承、圆环和球形支撑传递到锤头臂。锤头臂在对无缝钢管进行打头的过程中,受到的钢管反作用力是变化的。此过程不能保证对无缝钢管打击力最大的时刻,球形支撑点处锤头臂上作用力的作用线通过球形支撑环中心,即存在附加有害力(轴向力),如图3 (b)所示。但锤头臂分段式无缝钢管热打头机,如图2所示,能保证无缝钢管抵抗力最大的时刻,球形支撑与锤头臂的接触面积最大,如图4所示,降低球形支撑的接触应力,提高球形支撑的使用寿命,而且也消除了原设计中存在的附加有害力,改善了轴承的受力状态,如图3 (a)所示。`锤头臂分段倾斜角度对无缝钢管的咬入、球形支撑、锤头臂本身的受力都有很大的影响。适宜的倾斜角度可以保证无缝钢管抵抗力最大的时刻,球形支撑和轴承受力状态得到极大的改善,减小磨损,提高使用寿命,降低使用维护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性,而且锤头臂本身受力情况也得到改善,所以,确定锤头臂分段倾斜角度非常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确定锤头臂分段倾斜形式的方法。按此方法确定的锤头臂结构形式,可改善偏心圆环上球形支撑和轴承的受力状态,提高其寿命,同时降低使用维护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如图5所示,锤头臂4铰接布置在箱体7上,其特征是锤头臂4处于初始状态位置。当锤头臂的驱动段(6)运动到水平的时刻,钢管的抵抗力最大,即打击力最大的时刻,锤头臂的阻力段(5)中心轴线向上倾斜与水平线的夹角为Θ,如图3(a)所示。Θ的参数表达式为: _、fA2+S2 {2m 其中的有关参数按如下方法确定:【权利要求】1.一种无缝钢管热打头机锤头臂分段倾斜形式的确定方法,其特征是当锤头臂的驱动段运动到水平时刻钢管的抵抗力最大,此时,锤头臂的阻力段中心轴线向上倾斜与水平线的夹角为Θ,即夹角Θ由综合变量按照下面的关系给定: 【文档编号】B21J7/02GK103736890SQ201310737454【公开日】2014年4月23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30日 【专利技术者】郝润元, 马立峰, 马自勇 申请人:太原科技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缝钢管热打头机锤头臂分段倾斜形式的确定方法,其特征是当锤头臂的驱动段运动到水平时刻钢管的抵抗力最大,此时,锤头臂的阻力段中心轴线向上倾斜与水平线的夹角为θ,即夹角θ由综合变量按照下面的关系给定:其中的有关参数按如下方法:,,,,,其中P1为锤头3咬入段(2)受到的力;P2为锤头3水平段(1)受到的力;FT为弹簧缸施加的力;Fi为偏心圆环i施加的力;α为锤头3外模角度,通常α=12°;μ为锤头3与钢管的摩擦系数;H为锤头3水平段(1)至锤头臂阻力段(5)的距离;h为锤头3咬入段(2)受力点至锤头臂4阻力段(5)的距离;a为锤头臂4阻力段(5)的长度;b为弹簧缸中心轴线至铰接点的距离;Li为偏心圆环i施加力至铰接点的距离,G为锤头臂受到的重力。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润元马立峰马自勇
申请(专利权)人:太原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