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基于传感接触面元占比的带钢边部板形检测值补偿方法,将板形辊上的板形测量总区分为若干个板形测量区,将此若干个板形测量区分为未被带钢覆盖区、带钢边缘板形测量区、完全被带钢覆盖区三类,分别计算每个板形测量区里测力传感器实际被带钢接触受力面积与该板形测量区总传感面积的面积占比值;当板形测量区属于带钢边缘板形测量区或完全被带钢覆盖区时,根据面积占比值和该板形测量区实际测量到的受力值,计算当该板形测量区所有总传感面积被带钢完全覆盖时的受力值;根据当该板形测量区所有总传感面积被带钢完全覆盖时的受力值,利用在线板形计算公式计算得到该板形测量区补偿后的板形检测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将板形辊上的板形测量总区分为若干个板形测量区,将此若干个板形测量区分为未被带钢覆盖区、带钢边缘板形测量区、完全被带钢覆盖区三类,分别计算每个板形测量区里测力传感器实际被带钢接触受力面积与该板形测量区总传感面积的面积占比值;当板形测量区属于带钢边缘板形测量区或完全被带钢覆盖区时,根据面积占比值和该板形测量区实际测量到的受力值,计算当该板形测量区所有总传感面积被带钢完全覆盖时的受力值;根据当该板形测量区所有总传感面积被带钢完全覆盖时的受力值,利用在线板形计算公式计算得到该板形测量区补偿后的板形检测值。【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冷轧带钢生产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板形精度是带钢的一项主要质量指标和决定其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汽车、轻工、家电和电气制造等工业用户对板形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板形控制技术已成为轧钢领域最核心最复杂的技术之一,是继板厚控制之后世界各国开发研究的又一热点问题。国内主要冷轧带钢生产厂均在冷轧生产线上使用板形控制技术与控制系统,而这些板形控制系统基本依赖进口。目前世界上只有德国西马克、瑞典ABB等极少数著名跨国公司可以提供全套工业生产所需的冷轧板形控制技术与控制系统,昂贵的价格严重限制了冷轧板形控制技术与控制系统在中国的应用。所以板形控制系统也成为国内钢铁行业研发突破的重要目标之一。板形是指板材的翘曲程度,其实质是指带钢内部残余应力的分布。在冷轧生产中,板形的含义是指带钢的平直度,也就是带钢沿宽度方向上的张应力差。实际上,板形的含义还包括带钢的横向厚差,一般我们所提到的板形代表的只是板形的平直度,而不考虑横向厚差。常用的板形表示方法有:“相对长度差表示法”、“张应力差表示法”、“带钢断面形状表达法”、“波形表示法”等。目前,常用的板形控制轧机为中间辊可水平移动的六辊轧机,该类轧机板形闭环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为:首先通过板形测量辊测出当前状态下的实际板形,然后将实际板形与目标板形相比较得到板形偏差信号,再将相关偏差信号通过一定的控制策略计算出压下控制、弯辊机构以及冷却液调节机构的控制量,达到闭环控制板形的目的。板形测量仪作为板形闭环控制系统的反馈检测单元,从其获得更多有效及正确的板形检测值是保证带钢板形闭环控制效果的重要前提。目前在板形控制领域广泛采用板形辊通过测量带钢宽度方向上的张力变化来反映带钢的板形。虽然各种板形辊的测量原理和传感器的安装方式各有不同,但都是以沿带钢宽度方向上各区域的测量数据来反映带钢截面上的板形。板形控制实际上是对辊缝形状的控制,也就是对辊形的控制。轧制时只有随时调整和正确控制辊形,才能有效地补偿辊形的变化,获得板形良好的高精度产品。如图1所示,目前主要的板形闭环控制手段有:倾斜控制、中间辊弯辊、工作辊弯辊、中间辊横移、冷却液喷射控制五种调节手段,在中间辊可水平移动的六辊轧机中,实际板形和目标板形的偏差主要通过倾斜、中间辊弯辊、工作辊弯辊来修正,剩下的残余误差通过冷却液喷射控制来进一步修正。具体操作如下:(I)支持辊倾斜压下控制:通过控制压下的单侧摆动,实际上是调节带钢单边的压下量来消除带钢的单边浪。(2)工作辊和中间辊的弯辊控制:通过调节工作辊和中间辊的挠度,可消除带钢中间浪和两边浪缺陷。(3)中间辊横移:中间辊横移是六辊轧机板形控制的突出优点,如图2所示,基本原理是通过中间辊横移来减小工作辊与支撑辊间的间接接触长度使之与带钢的长度基本相等,以消除辊间的有害接触部分,从而可以扩大辊形调整的范围,增加弯辊装置的效能,达到带钢板形控制稳定性好,显著提高带钢平直度的目的。(4)冷却液喷射控制:板形测量辊所测得的板形偏差减去弯辊、倾斜压下等所能消除的偏差后,得到板形剩余偏差,由冷却液喷射来消除。计算机按程序设定的采样周期来取用剩余偏差,并确定与之对应的冷却液流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提高各板形测量区板形测量值的计算精度。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板形辊上的板形测量总区分为若干个板形测量区,将此若干个板形测量区分为未被带钢覆盖区、带钢边缘板形测量区、完全被带钢覆盖区三类,分别计算每个板形测量区里测力传感器实际被带钢接触受力面积与该板形测量区总传感面积的面积占比值,记第i个板形测量区里测力传感器实际被带钢接触受力面积与该板形测量区总传感面积的面积占比值为C0V_Si ;步骤二、当板形测量区属于带钢边缘板形测量区或完全被带钢覆盖区时,根据C0V_Si和该板形测量区实际测量到的受力值F_acti,计算当该板形测量区所有总传感面积被带钢完全覆盖时的受力值F^ompi:F_compi=F_acti/C0V_Si ;步骤三、根据F_ComPi,利用在线板形计算公式计算得到该板形测量区补偿后的板形检测值。按上述方案,所述步骤一中,当第i个板形测量区属于未被带钢覆盖区时,C0V_Si=O ;当第i个板形测量区属于完全被带钢覆盖区时,C0V_Si=l ;当第i个板形测量区属于带钢边缘板形测量区时,先通过带钢边缘板形测量区的宽度ZW和带钢边缘板形测量区被带钢覆盖的宽度比例ZF计算出带钢边缘板形测量区被带钢覆盖的宽度XI,然后通过带钢边缘板形测量区被带钢覆盖的宽度X1、带钢边缘板形测量区的宽度ZW、带钢边缘板形测量区测量传感器的传感直径PW计算出带钢边缘板形测量区测力传感器被带钢覆盖的宽度X2,最后通过带钢边缘板形测量区测力传感器被带钢覆盖的宽度X2、带钢边缘板形测量区测量传感器的传感直径PW计算出带钢边缘板形测量区里测力传感器与带钢实际接触受力面积与该区总传感面积的面积占比值C0V_Si。按上述方案,所述步骤三的具体计算方法为:【权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板形辊上的板形测量总区分为若干个板形测量区,将此若干个板形测量区分为未被带钢覆盖区、带钢边缘板形测量区、完全被带钢覆盖区三类,分别计算每个板形测量区里测力传感器实际被带钢接触受力面积与该板形测量区总传感面积的面积占比值,记第i个板形测量区里测力传感器实际被带钢接触受力面积与该板形测量区总传感面积的面积占比值为COV_Si ; 步骤二、当板形测量区属于带钢边缘板形测量区或完全被带钢覆盖区时,根据COV_Si和该板形测量区实际测量到的受力值F_acti,计算当该板形测量区所有总传感面积被带钢完全覆盖时的受力值 F^ompi:F_compi=F_acti/C0V_Si ; 步骤三、根据F_ComPi,利用在线板形计算公式计算得到该板形测量区补偿后的板形检测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当第i个板形测量区属于未被带钢覆盖区时,C0V_Si=0 ;当第i个板形测量区属于完全被带钢覆盖区时,C0V_Si=l ;当第i个板形测量区属于带钢边缘板形测量区时,先通过带钢边缘板形测量区的宽度ZW和带钢边缘板形测量区被带钢覆盖的宽度比例ZF计算出带钢边缘板形测量区被带钢覆盖的宽度XI,然后通过带钢边缘板形测量区被带钢覆盖的宽度X1、带钢边缘板形测量区的宽度ZW、带钢边缘板形测量区测量传感器的传感直径PW计算出带钢边缘板形测量区测力传感器被带钢覆盖的宽度X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基于传感接触面元占比的带钢边部板形检测值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板形辊上的板形测量总区分为若干个板形测量区,将此若干个板形测量区分为未被带钢覆盖区、带钢边缘板形测量区、完全被带钢覆盖区三类,分别计算每个板形测量区里测力传感器实际被带钢接触受力面积与该板形测量区总传感面积的面积占比值,记第i个板形测量区里测力传感器实际被带钢接触受力面积与该板形测量区总传感面积的面积占比值为COV_Si;步骤二、当板形测量区属于带钢边缘板形测量区或完全被带钢覆盖区时,根据COV_Si和该板形测量区实际测量到的受力值F_acti,计算当该板形测量区所有总传感面积被带钢完全覆盖时的受力值F_compi:F_compi=F_acti/COV_Si;步骤三、根据F_compi,利用在线板形计算公式计算得到该板形测量区补偿后的板形检测值。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杏往,王胜勇,卢家斌,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南方武汉自动化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