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桂岳专利>正文

硅油离合器自动控制进回油流量的联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919070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14 03: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硅油离合器自动控制进回油流量的联动装置,在吸合盘的端面上至少设有两个开口通油槽;在所述开口通油槽内置有阀座;所述阀座与吸合盘端面上连有的弹簧片的一端弹性相连;所述弹簧片的另一端设有连接孔。工作中通过电磁吸力,在同时克服吸合盘通过弹簧片与部件连接,以及阀座与吸合盘通过弹簧片连接的双重弹性压力,将吸合盘和阀座同步变距离吸引拉动位移,实现了吸合盘与阀座一端面联动对进油孔开启的开口间隙变流量增大,同时阀座另一端面相对回油孔开启的开口间隙则在变流量减小。通过回油孔开口间隙变化的阻尼限流,自动控制了进入工作腔的硅油流量驱动风扇离合器进行无级变速。提高了工作转速和对发动机水温散热降温的效率,以及产品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硅油离合器自动控制进回油流量的联动装置,在吸合盘的端面上至少设有两个开口通油槽;在所述开口通油槽内置有阀座;所述阀座与吸合盘端面上连有的弹簧片的一端弹性相连;所述弹簧片的另一端设有连接孔。工作中通过电磁吸力,在同时克服吸合盘通过弹簧片与部件连接,以及阀座与吸合盘通过弹簧片连接的双重弹性压力,将吸合盘和阀座同步变距离吸引拉动位移,实现了吸合盘与阀座一端面联动对进油孔开启的开口间隙变流量增大,同时阀座另一端面相对回油孔开启的开口间隙则在变流量减小。通过回油孔开口间隙变化的阻尼限流,自动控制了进入工作腔的硅油流量驱动风扇离合器进行无级变速。提高了工作转速和对发动机水温散热降温的效率,以及产品的使用寿命。【专利说明】娃油离合器自动控制进回油流量的联动装置(一)
:本技术涉及硅油离合器;具体涉及一种硅油离合器自动控制进回油流量的装置。(二)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国、内外的硅油风扇离合器,工作时,通常是通过电磁吸力一次吸合带动弹性阀门控制进油孔的开启,以实现硅油进入工作腔,通过硅油的高粘度特性传递驱动扭矩带动风扇离合器上的风叶,对发动机工作水箱进行旋风散热降温。其存在不足:一是通过进油孔进入工作腔内的硅油达不到设定流量。二是贮油腔内的回油孔为常开状态,工作时无法控制硅油由工作腔返回贮油腔的流量大小,尤其当风扇离合器的风叶对水箱进行较高转速旋风散热降温时,通过进油孔进入工作腔内较大流量的硅油,还没充分利用其高粘度特性传递扭矩驱动风叶完成较高转速进行工作,却在风扇离合器旋转产生离心力的作用下,又通过回油孔快速返回贮油腔,使进入工作腔的硅油始终达不到设定的流量。由于上述两点不足均因进入工作腔的硅油达不到设定流量,明显降低了驱动扭矩和风扇离合器风叶的工作转速,以及对发动机工作水温进行散热降温的工作效率。三是所述弹性阀门形体结构复杂,与传动轴安装连接旋转配重不均衡,尤其在进行较高转速工作时动平衡差,传动轴旋转产生的振动,加快了传动部件的早期磨损毁坏。由于所述传动部件磨损毁坏后,维修厂家无法维护更换,通常是将整体的硅油风扇离合器做报废处理换新,明显降低了产品的使用寿命。(三)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硅油离合器自动控制进回油流量的联动装置,旨在通过控制进入工作腔的硅油达到设定流量,实现提高离合器的工作转速和对发动机工作水温进行散热降温的工作效率,以及产品的使用寿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这种硅油离合器自动控制进回油流量的联动装置,它是在吸合盘的端面上至少设有两个开口通油槽;在所述开口通油槽内置有阀座;所述阀座与吸合盘端面上连有的弹簧片的一端弹性相连;所述弹簧片的另一端设有连接孔。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时,本技术可以在所述吸合盘的端面上对称设有两个开口通油槽。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时,本技术还可以选择所述阀座与吸合盘端面上铆接的弹簧片的一端弹性相连。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时,本技术又可以选择所述设有连接孔的弹簧片另一端是单片状或双片连体状。本技术采取上述结构,工作时,通过电磁线圈得电形成的电磁吸力,在同时克服吸合盘通过弹簧片与连接部件连接以及阀座与吸合盘端面通过弹簧片连接的双重弹性压力,将吸合盘和阀座同步变距离吸引拉动位移,实现吸合盘与阀座联动对进油孔开启的开口间隙逐渐变流量增大,同时所述阀座相对回油孔开启的开口间隙则在逐渐变流量地减小,通过回油孔开口间隙变化的阻尼限流,实现了自动控制进入工作腔的硅油,以不同的设定流量和其高粘度特性产生的不同驱动扭矩,带动风扇离合器上的风叶进行不同转速的无级变速。同现有技术相比,有效地提高了离合器的工作转速和对发动机工作水温进行散热降温的工作效率。另外,本技术结构简单、形体对称,与传动部件安装连接转动配重均衡,尤其在进行较高转速工作时能确保较高地动平衡性。同现有技术相比,明显地减少了传动部件的磨损毁坏,有效地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寿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四)【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图1中A-A向旋转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种实施例的主视图;图4为本技术图2与硅油风扇离合器连接剖视图。(五)【具体实施方式】:图1-图4所示。这种硅油离合器自动控制进回油流量的联动装置,为提高与硅油风扇离合器传动部件安装连接的动平衡性,通常在吸合盘I的端面上对称设有两个开口通油槽;在所述开口通油槽内置有阀座2 ;所述阀座与吸合盘I端面上铆接的弹簧片的一端铆接弹性相连;所述弹簧片的另一端设有连接孔(图1-图3所示)。根据不同的安装连接要求,所述设有连接孔的弹簧片另一端可以是单片状(图1-图2所示)或双片连体状(图3所示)。当然,所述阀座2与吸合盘I端面连接弹簧片的方式,还可以采用点焊对接或螺栓连接固紧(图中未示出)。使用时,本技术单片状弹簧片另一端的连接孔分别与硅油风扇离合器的从动板10固连。传动轴上的连接盘13与汽车发动机动力输出轴相接。工作初始状态,电磁铁芯线圈3断电,两个阀座2的右端面在吸合盘I通过弹簧片与从动板10连接,以及两个阀座2与吸合盘端面通过弹簧片连接的双重弹性压力作用下,将贮油腔8内的从动板10端面上的进油孔7压合关闭。此时,所述两个阀座2的左端面与贮油腔内后端盖12端面上的回油孔4分离开启(图1、图2、图4所示)。当发动机工作水温达到设定温度值79度时,电子控制单元设定的工作电流,随所述设定温度的不断升高而逐渐递增,电磁铁芯线圈3得电产生磁场,通过后端盖12端面上间隔环套的两个内外导磁圈形成的电磁吸力,同时克服吸合盘I上通过弹簧片与从动板10连接,以及两个阀座2通过弹簧片与吸合盘连接的双重弹性压力,将吸合盘I和阀座2同步向左变距离吸引拉动位移,实现了吸合盘I和两个阀座2的右端面对进油孔7进行联动开启,确保了进油孔开启的开口间隙逐渐变流量增大,同时所述的两个阀座2的左端面相对回油孔4开启的开口间隙则在逐渐变流量地减小(图4所示)。此时在硅油风扇离合器风叶工作旋转产生离心力的作用下,硅油经回油孔4返流进入贮油腔8内,通过回油孔4的开口间隙逐渐减小的阻尼限流,实现了自动控制进入工作腔6内的硅油,以不同的设定流量和其高粘度特性,通过传动轴带动主动板9的端面齿与前端盖5内腔的端面齿相互啮合转动产生的不同驱动扭矩,驱动风扇离合器上的风叶实现不同转速的无级变速,对发动机不同的工作水温通过水箱进行旋风散热降温(图4所示)。当发动机工作水温达到设定温度值89度时,随所述设定温度的不断升高,电子控制单元控制通过电磁铁芯线圈3的电流最大,相对吸合盘I端面产生的磁场吸力也最大,所述电磁吸力同时克服吸合盘I上通过弹簧片与从动板10连接,以及两个阀座2通过弹簧片与吸合盘连接的双重弹性压力,将所述吸合盘I和阀座2的左端面同步向左变距离吸引拉动位移,实现了吸合盘I和阀座2的左端面联动对回油孔4开口间隙逐渐变流量地减小至压合关闭(图4所示)。确保了硅油进入工作腔6内达到最大设定流量,形成的较大驱动扭矩带动硅油风扇离合器上的风叶进行高速旋转,对发动机工作水温通过水箱进行快速散热降温。当发动机工作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硅油离合器自动控制进回油流量的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吸合盘(1)的端面上至少设有两个开口通油槽;在所述开口通油槽内置有阀座(2);所述阀座与吸合盘端面上连有的弹簧片的一端弹性相连;所述弹簧片的另一端设有连接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桂岳仲伟全王同泉
申请(专利权)人:王桂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