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907508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11 07: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在由第二多晶Si膜形成的熔丝元件之间设置由第一多晶Si膜形成的虚熔丝,并且在虚熔丝上设置氮化膜,从而消除由多晶Si膜形成的熔丝元件的有无引起的层间膜的阶梯差,防止熔丝开口区域的内侧面与内部元件侧的吸湿性的SOG膜相连,谋求进一步提高可靠性。从而提高具有进行激光修整加工的熔丝元件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在由第二多晶Si膜形成的熔丝元件之间设置由第一多晶Si膜形成的虚熔丝,并且在虚熔丝上设置氮化膜,从而消除由多晶Si膜形成的熔丝元件的有无引起的层间膜的阶梯差,防止熔丝开口区域的内侧面与内部元件侧的吸湿性的SOG膜相连,谋求进一步提高可靠性。从而提高具有进行激光修整加工的熔丝元件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的可靠性。【专利说明】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熔丝元件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
技术介绍
电压调节器、电压检测器由模拟处理电路、逻辑电路、电容、还有泄漏电阻等构成,在泄漏电阻部,以通过检查工序能够调整为所希望的电压的方式,设有电阻选择用的熔丝元件。在图4、图5以及图6中示出此种现有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的一例。图4为熔丝元件的俯视图,图5是沿着图4的A — A’的截面以及包含在其两侧分别配置的MOS晶体管和电阻体512的截面图,图6是沿着图4的B — B’的截面图。如图5所示,熔丝元件405设于兀件分离绝缘膜503上,包括掺杂了与MOS晶体管的栅极电极405a相同导电材料的杂质的多晶Si月吴。多晶Si膜405被层间绝缘膜513和作为平坦化膜的BPSG膜514覆盖,到达多晶Si膜的两端部附近的接触孔415在BPSG膜514和层间绝缘膜513开孔。在BPSG膜514上,由第一层铝膜416形成的布线以经由图4所示的接触孔415与多晶Si膜405接触的方式被构图。铝膜416被将TEOS作为原料通过等离子体CVD法形成的第一层金属间绝缘膜518覆盖。在该现有示例中,在第一层铝膜416之外还使用第二层铝膜(未图示)。因此,作为这些铝膜彼此之间的平坦化膜,SOG膜519通过旋转涂布、固化(curing)以及之后的回蚀刻(etch back)而在第一层金属间绝缘膜518上形成。SOG膜519被将TEOS作为原料通过等离子体CVD法形成的第二层金属间绝缘膜520覆盖。第二层金属间绝缘膜520被通过等离子体CVD法形成的作为外涂层(overcoat)膜的SiN膜521覆盖。另外,在多晶Si膜405上,设有开口区域422,该开口区域422用于使用激光切断作为熔丝元件的该多晶Si膜405。开口区域422是使用将铝焊盘(未图示)上的SiN膜521蚀刻时的掩模同时蚀刻的,而由于是深蚀刻,故到达第一层金属间绝缘膜518。通过这样熔丝开口区域422到达第一层金属间绝缘膜518,使第一层金属间绝缘膜的表面平坦的SOG膜519成为路径,水分由于来自外部的水或者水蒸气而浸入,进入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内部元件,成为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的长期可靠性不良的原因。特别是在PMOS晶体管中,当施加负的栅极偏压时,产生晶体管的阈值电压偏移,成为NBTI (Negative Bias TemperatureInstability,负偏压温度不稳定性)的问题。作为不使此种由从熔丝开口区域422的水分入侵引起的长期可靠性劣化的对策,介绍了在熔丝开口区域的外周通过第一层铝膜以成为障壁的方式形成密封件417,从而防止水分入侵IC内部的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5 - 02160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07 - 02250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在由用于防止从熔丝开口区域422的水分入侵的障壁的第一层铝膜形成的密封件417中,如图5以及图6所示,由于由多晶Si膜形成的熔丝元件405的有无引起的阶梯差的影像,存在密封件417的高度变低的区域。其结果,在如图5以及图6所示的现有的构造中,在回蚀刻时不能够充分地去除密封件417上的SOG膜519,位于熔丝开口区域422的内侧面的SOG膜519与位于内部元件侧的SOG膜519作为水分的路径而相连,有可能成为引起IC的特性劣化的要因。本专利技术考虑此种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以改良熔丝元件上的层间绝缘膜的平坦性,完全地分开熔丝开口区域的内侧面与内部元件侧的SOG膜,防止对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内部元件的水分入侵,从而提高可靠性。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使用如下所述的方案。首先,一种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具有: 半导体衬底; 元件分离绝缘膜,设于所述半导体衬底的表面; 多个虚熔丝(dummy fuse),由在所述元件分离绝缘膜上隔开间隔配置的第一多晶硅形成; 氮化硅膜,覆盖所述多个虚熔丝; 熔丝元件,由隔着所述氮化硅膜在所述多个虚熔丝之间配置的第二多晶硅形成; 绝缘膜,配置在所述熔丝元件以及所述多个虚熔丝上; 密封件,隔着所述绝缘膜,在所述熔丝元件以及所述多个虚熔丝上无缝隙地配置; 第一布线层,经由设于所述绝缘膜的连接孔连接于所述熔丝元件; 第一金属间绝缘膜以及SOG膜以及第二金属间绝缘膜,在所述第一布线层与在其上方配置的第二布线层之间配置; 保护膜,设于所述第二金属间绝缘膜上;以及 开口区域,选择性地去除所述保护膜并在所述熔丝元件的上方设置,用于容易地实施熔丝切断。此外,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通过与所述第一布线层相同的材料同时地形成。专利技术的效果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在由第二多晶Si膜形成的熔丝元件之间设置由第一多晶硅膜形成的虚熔丝,并且在虚熔丝上设置氮化膜,从而消除由多晶Si膜形成的熔丝元件有无的影响引起的层间膜的阶梯差(高低差),在加工中去除密封件上的SOG膜,熔丝开口区域的内侧面与内部元件侧的SOG膜通过密封件而完全分开。因此,由SOG膜吸收的水分在密封件处被堵住,水分不进入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内部元件,因而能够提高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可靠性。【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所示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的示意俯视图; 图2是包含沿着图1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的A — A’的截面的示意截面图; 图3是沿着图1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的B — B’的示意截面图; 图4是现有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的示意俯视图; 图5是沿着图4的现有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的A — A’的示意截面图; 图6是沿着图4的现有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的B — B’的示意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专利附图】【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在图1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半导体装置的俯视图,在图2以及图3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半导体装置的示意截面图。使用图1说明熔丝区域的平面构造。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与熔丝元件邻接地配置虚熔丝106这一点。在此,熔丝元件108由与电阻体为相同层的第二多晶硅膜形成,在熔丝元件108的两端存在接触区域,经由接触孔115形成第一层的铝布线116。熔丝元件108的中央部为了容易激光切断而与两端部相比较细,在熔丝元件中央部的两侧附近隔开一定间隔的间隙配置有虚熔丝106。虚熔丝106由与晶体管的栅极电极为相同层的第一多晶硅膜形成。虚熔丝106的表面由氮化硅膜(SiN膜)107覆盖。而且,跨越多个熔丝元件108的中央部和虚熔丝106形成有熔丝开口区域122。而且,由第一层铝膜形成的密封件117包围熔丝开口区域122且无缝隙、构成封闭曲线地配置在其周围。为了实现平坦化,密封件以尽量位于虚熔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具有:半导体衬底;元件分离绝缘膜,设于所述半导体衬底的表面;多个虚熔丝,由在所述元件分离绝缘膜上隔开间隔配置的第一多晶硅形成;氮化硅膜,覆盖所述多个虚熔丝;熔丝元件,由隔着所述氮化硅膜在所述多个虚熔丝之间配置的第二多晶硅形成;绝缘膜,配置在所述熔丝元件以及所述多个虚熔丝上;密封件,隔着所述绝缘膜,在所述熔丝元件以及所述多个虚熔丝上无缝隙地配置;第一布线层,经由设于所述绝缘膜的连接孔连接于所述熔丝元件;第一金属间绝缘膜以及SOG膜以及第二金属间绝缘膜,在所述第一布线层与在其上方配置的第二布线层之间配置;保护膜,设于所述第二金属间绝缘膜上;以及开口区域,选择性地去除所述保护膜并在所述熔丝元件的上方设置,用于容易地实施熔丝切断。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南志昌
申请(专利权)人: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