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型摩擦输送用轨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888108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5 19: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轻型摩擦输送用轨道,它由左轨道单体与右轨道单体构成;在左轨道单体的横截面上,所述左轨道单体包括左上斜板、左内侧板、左上横板、左外侧板、左中横板、左中侧板与左下横板;在右轨道单体的横截面上,所述右轨道单体包括右上斜板、右内侧板、右上横板、右外侧板、右中横板、右中侧板与右下横板;且左内侧板的右侧壁与右内侧板的左侧壁紧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重量轻、设备运行噪音小、生产线柔性较好、输送速度快、故障少与便于维护等优点。?(*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轻型摩擦输送用轨道,它由左轨道单体与右轨道单体构成;在左轨道单体的横截面上,所述左轨道单体包括左上斜板、左内侧板、左上横板、左外侧板、左中横板、左中侧板与左下横板;在右轨道单体的横截面上,所述右轨道单体包括右上斜板、右内侧板、右上横板、右外侧板、右中横板、右中侧板与右下横板;且左内侧板的右侧壁与右内侧板的左侧壁紧贴。本技术具有重量轻、设备运行噪音小、生产线柔性较好、输送速度快、故障少与便于维护等优点。【专利说明】轻型摩擦输送用轨道
本技术涉及一种物流输送轨道,尤其是一种轻型摩擦输送用轨道。
技术介绍
在轻工、电子行业,传统的物流输送采用的是轻型悬挂链、轻型积放链等输送设备,该输送系统生产线柔性差、输送速度慢、设备噪音大、设备污染严重、而且设备故障率高,需要经常维护,设备维护繁琐。已不能满足目前高效、智能的自动化输送系统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重量轻、设备运行噪音小、生产线柔性较好、输送速度快、故障少、便于维护的轻型摩擦输送用轨道。按照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轻型摩擦输送用轨道,它由左轨道单体与右轨道单体构成;在左轨道单体的横截面上,所述左轨道单体包括左上斜板、左内侧板、左上横板、左外侧板、左中横板、左中侧板与左下横板,且左内侧板的上端部与左上斜板的下端部圆滑过渡,左内侧板的下端部与左上横板的右端部圆滑过渡,左上横板的左端部与左外侧板的上端部圆滑过渡,左外侧板的下端部与左中横板的左端部圆滑过渡,左中横板的右端部与左中侧板的上端部圆滑过渡,左中侧板的下端部与左下横板的右端部圆滑过渡,左中侧板位于左内侧板与左外侧板之间;在右轨道单体的横截面上,所述右轨道单体包括右上斜板、右内侧板、右上横板、右外侧板、右中横板、右中侧板与右下横板,且右内侧板的上端部与右上斜板的下端部圆滑过渡,右内侧板的下端部与右上横板的左端部圆滑过渡,右上横板的右端部与右外侧板的上端部圆滑过渡,右外侧板的下端部与右中横板的右端部圆滑过渡,右中横板的左端部与右中侧板的上端部圆滑过渡,右中侧板的下端部与右下横板的左端部圆滑过渡,右中侧板位于右内侧板与右外侧板之间;且左内侧板的右侧壁与右内侧板的左侧壁紧贴,左外侧板至左内侧板与右内侧板贴紧面的距离自上而下呈逐渐缩小设置,左中侧板至左内侧板与右内侧板贴紧面的距离自上而下呈逐渐增大设置,左中侧板的上端部至左内侧板与右内侧板贴紧面的距离小于左外侧板的下端部至左内侧板与右内侧板贴紧面的距离;右外侧板至左内侧板与右内侧板贴紧面的距离自上而下呈逐渐缩小设置,右中侧板至左内侧板与右内侧板贴紧面的距离自上而下呈逐渐增大设置,右中侧板的上端部至左内侧板与右内侧板贴紧面的距离小于右外侧板的下端部至左内侧板与右内侧板贴紧面的距离。所述左上斜板所在平面与左内侧板所在平面呈钝角相交,左内侧板所在平面与左上横板所在平面呈钝角相交,左上横板所在平面与左外侧板所在平面呈锐角相交,左外侧板所在平面与左中横板所在平面呈钝角相交,左中横板所在平面与左中侧板所在平面呈锐角相交,左中侧板所在平面与左下横板所在平面呈钝角相交。所述右上斜板所在平面与右内侧板所在平面呈钝角相交,右内侧板所在平面与右上横板所在平面呈钝角相交,右上横板所在平面与右外侧板所在平面呈锐角相交,右外侧板所在平面与右中横板所在平面呈钝角相交,右中横板所在平面与右中侧板所在平面呈锐角相交,右中侧板所在平面与右下横板所在平面呈钝角相交。所述左上横板的宽度大于左中横板的宽度,左中横板的宽度大于左下横板的宽度。所述右上横板的宽度大于右中横板的宽度,右中横板的宽度大于右下横板的宽度。所述左外侧板的宽度大于左内侧板的宽度,左外侧板的宽度大于左中侧板的宽度。所述右外侧板的宽度大于右内侧板的宽度,右外侧板的宽度大于右中侧板的宽度。本技术具有重量轻、设备运行噪音小、生产线柔性较好、输送速度快、故障少与便于维护等优点。【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该轻型摩擦输送用轨道,它由左轨道单体I与右轨道单体2构成;在左轨道单体I的横截面上,所述左轨道单体I包括左上斜板1.1、左内侧板1.2、左上横板1.3、左外侧板1.4、左中横板1.5、左中侧板1.6与左下横板1.7,且左内侧板1.2的上端部与左上斜板1.1的下端部圆滑过渡,左内侧板1.2的下端部与左上横板1.3的右端部圆滑过渡,左上横板1.3的左端部与左外侧板1.4的上端部圆滑过渡,左外侧板1.4的下端部与左中横板1.5的左端部圆滑过渡,左中横板1.5的右端部与左中侧板1.6的上端部圆滑过渡,左中侧板1.6的下端部与左下横板1.7的右端部圆滑过渡,左中侧板1.6位于左内侧板1.2与左外侧板1.4之间;在右轨道单体2的横截面上,所述右轨道单体2包括右上斜板2.1、右内侧板2.2、右上横板2.3、右外侧板2.4、右中横板2.5、右中侧板2.6与右下横板2.7,且右内侧板2.2的上端部与右上斜板2.1的下端部圆滑过渡,右内侧板2.2的下端部与右上横板2.3的左端部圆滑过渡,右上横板2.3的右端部与右外侧板2.4的上端部圆滑过渡,右外侧板2.4的下端部与右中横板2.5的右端部圆滑过渡,右中横板2.5的左端部与右中侧板2.6的上端部圆滑过渡,右中侧板2.6的下端部与右下横板2.7的左端部圆滑过渡,右中侧板2.6位于右内侧板2.2与右外侧板2.4之间;且左内侧板1.2的右侧壁与右内侧板2.2的左侧壁紧贴,左外侧板1.4至左内侧板1.2与右内侧板2.2贴紧面的距离自上而下呈逐渐缩小设置,左中侧板1.6至左内侧板1.2与右内侧板2.2贴紧面的距离自上而下呈逐渐增大设置,左中侧板1.6的上端部至左内侧板1.2与右内侧板2.2贴紧面的距离小于左外侧板1.4的下端部至左内侧板1.2与右内侧板2.2贴紧面的距离;右外侧板2.4至左内侧板1.2与右内侧板2.2贴紧面的距离自上而下呈逐渐缩小设置,右中侧板2.6至左内侧板1.2与右内侧板2.2贴紧面的距离自上而下呈逐渐增大设置,右中侧板2.6的上端部至左内侧板1.2与右内侧板2.2贴紧面的距离小于右外侧板2.4的下端部至左内侧板1.2与右内侧板2.2贴紧面的距离。所述左上斜板1.1所在平面与左内侧板1.2所在平面呈钝角相交,左内侧板1.2所在平面与左上横板1.3所在平面呈钝角相交,左上横板1.3所在平面与左外侧板1.4所在平面呈锐角相交,左外侧板1.4所在平面与左中横板1.5所在平面呈钝角相交,左中横板1.5所在平面与左中侧板1.6所在平面呈锐角相交,左中侧板1.6所在平面与左下横板1.7所在平面呈钝角相交。所述右上斜板2.1所在平面与右内侧板2.2所在平面呈钝角相交,右内侧板2.2所在平面与右上横板2.3所在平面呈钝角相交,右上横板2.3所在平面与右外侧板2.4所在平面呈锐角相交,右外侧板2.4所在平面与右中横板2.5所在平面呈钝角相交,右中横板2.5所在平面与右中侧板2.6所在平面呈锐角相交,右中侧板2.6所在平面与右下横板2.7所在平面呈钝角相交。所述左上横板1.3的宽度大于左中横板1.5的宽度,左中横板1.5的宽度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轻型摩擦输送用轨道,其特征是:它由左轨道单体(1)与右轨道单体(2)构成;在左轨道单体(1)的横截面上,所述左轨道单体(1)包括左上斜板(1.1)、左内侧板(1.2)、左上横板(1.3)、左外侧板(1.4)、左中横板(1.5)、左中侧板(1.6)与左下横板(1.7),且左内侧板(1.2)的上端部与左上斜板(1.1)的下端部圆滑过渡,左内侧板(1.2)的下端部与左上横板(1.3)的右端部圆滑过渡,左上横板(1.3)的左端部与左外侧板(1.4)的上端部圆滑过渡,左外侧板(1.4)的下端部与左中横板(1.5)的左端部圆滑过渡,左中横板(1.5)的右端部与左中侧板(1.6)的上端部圆滑过渡,左中侧板(1.6)的下端部与左下横板(1.7)的右端部圆滑过渡,左中侧板(1.6)位于左内侧板(1.2)与左外侧板(1.4)之间;在右轨道单体(2)的横截面上,所述右轨道单体(2)包括右上斜板(2.1)、右内侧板(2.2)、右上横板(2.3)、右外侧板(2.4)、右中横板(2.5)、右中侧板(2.6)与右下横板(2.7),且右内侧板(2.2)的上端部与右上斜板(2.1)的下端部圆滑过渡,右内侧板(2.2)的下端部与右上横板(2.3)的左端部圆滑过渡,右上横板(2.3)的右端部与右外侧板(2.4)的上端部圆滑过渡,右外侧板(2.4)的下端部与右中横板(2.5)的右端部圆滑过渡,右中横板(2.5)的左端部与右中侧板(2.6)的上端部圆滑过渡,右中侧板(2.6)的下端部与右下横板(2.7)的左端部圆滑过渡,右中侧板(2.6)位于右内侧板(2.2)与右外侧板(2.4)之间;且左内侧板(1.2)的右侧壁与右内侧板(2.2)的左侧壁紧贴,左外侧板(1.4)至左内侧板(1.2)与右内侧板(2.2)贴紧面的距离自上而下呈逐渐缩小设置,左中侧板(1.6)至左内侧板(1.2)与右内侧板(2.2)贴紧面的距离自上而下呈逐渐增大设置,左中侧板(1.6)的上端部至左内侧板(1.2)与右内侧板(2.2)贴紧面的距离小于左外侧板(1.4)的下端部至左内侧板(1.2)与右内侧板(2.2)贴紧面的距离;右外侧板(2.4)至左内侧板(1.2)与右内侧板(2.2)贴紧面的距离自上而下呈逐渐缩小设置,右中侧板(2.6)至左内侧板(1.2)与右内侧板(2.2)贴紧面的距离自上而下呈逐渐增大设置,右中侧板(2.6)的上端部至左内侧板(1.2)与右内侧板(2.2)贴紧面的距离小于右外侧板(2.4)的下端部至左内侧板(1.2)与右内侧板(2.2)贴紧面的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建飞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顺达智能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