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873011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4 09: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换热器,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冷却水环真空泵工作液的换热器,属于换热设备领域,包括壳体,壳体前端设置前端盖,壳体后端设置后端盖,前端盖、后端盖内分别设置隔板,壳体内沿纵向设置有列管,列管沿壳体横向布置至少两排,每排列管由至少一根直管组成,直管两端分别与前盖腔、后盖腔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整体占用空间较小,冷却管程长,冷却效果好,且加工简单方便。(*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换热器,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冷却水环真空泵工作液的换热器,属于换热设备领域。
技术介绍
水环真空泵工作时,其工作液由于做功,温度会逐渐升高,当工作液温度过高时,会对泵体及机组造成损坏。为避免工作液温度过高,需对工作液进行冷却,现有的冷却方式一般是通过换热器进行换热冷却。而现有的工作液冷却用换热器多为单排管,这种换热器管路较长,占用空间大,且冷却效果不佳。另外,还有一种多排管是通过将管道折弯形成U形管,多段U形管首尾相接组成,其不足在于加工复杂,成品不良率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以上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换热器,结构合理,占用空间小,冷却管程长,冷却效果好,且加工简单方便。本技术所述的换热器,包括壳体,壳体前端设置前端盖,壳体后端设置后端盖,前端盖、后端盖内分别设置隔板,壳体内沿纵向设置有列管,列管沿壳体横向布置至少两排,每排列管由至少一根直管组成,直管两端分别与前盖腔、后盖腔相通。通过设置隔板及至少两排列管,使热媒通过的管程大大加长,至少是单排管的两倍,因此冷却效果好,且由于单排直管的长度不需要很长,因此占用空间较小。通过隔板将列管隔开,实现热媒在列管内的往返流动,列管由直管组成,整体易于加工,成品合格率高。所述的每相邻的两排列管之间设置一纵向折流板,纵向折流板纵向设置在壳体内,相邻两纵向折流板的开口端分别设置在两相反端。通过在相邻的两排列管之间设置纵向折流板,使冷媒在壳体内沿各纵向折流板往返流动,其流动方向与热媒形成逆流,达到最佳的换热效果;相邻两纵向折流板的开口端分别设置在两相反端,使冷媒达到最大的流动行程,保证逆流换热效果。所述的列管设置有四排,每排列管由五根直管并排组成,直管的口径根据水环泵工作液的流量确定,使工作液在列管内形成湍流,达到更好的换热效果。所述的前端盖内设置有两组隔板,隔板将前盖腔分为三个腔室,每个腔室与相应的列管前端相通;所述的后端盖内设置有一组隔板,隔板将后盖腔分为二个腔室,每个腔室与相应的列管后端相通,通过隔板实现热媒在列管内的往返流动。所述的壳体上部设置有壳程出口,壳体下部设置有壳程入口。所述的前端盖上设置有管程入口、管程出口,管程入口设置在前端盖上方,对应壳程出口,管程出口设置在前端盖下方,对应壳程入口。热媒在管程内流动,冷媒在壳程内流动,通过设置管程入口与壳程出口相近,管程出口与壳程入口相近,使热媒流与冷媒流形成逆流,在整个流动过程中热媒与冷媒都具有较大的温差,换热效果好,热媒冷却效果好。所述的前端盖与壳体之间设置密封圈,后端盖与壳体之间设置密封圈,保证密封效果。工作原理及过程:热媒由管程入口流入,由前端盖第一腔室经第一排列管进入后端盖第一腔室,在压差作用下,热媒进入第二排列管,并经第二排列管返回至前端盖第二腔室内,热媒依序往返流动,直至到达前端盖底部腔室,由管程出口流出。冷媒由壳体底部的壳程入口流入,沿纵向折流板隔开的腔室依次往返流动,直至到达壳体顶部腔室,由壳程出口流出。工作过程中,经冷却到达底部列管的热媒温度较低,而该处的冷媒温度最低,因此具有较大温差;而冷媒经换热到达壳体上部时,温度升高,而顶部列管中热媒的温度最高,因此两者仍然具有较大温差。冷媒流与热媒流形成逆向流动,全程均具有较大温差,换热效果好。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整体占用空间较小,冷却管程长,冷却效果好,且加工简单方便;热媒流与冷媒流形成逆流,在整个流动过程中热媒与冷媒都具有较大的温差,换热效果好,热媒冷却效果好;热媒在列管内形成湍流,达到最佳换热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工作原理图。图中:1、前端盖;2、列管;3、壳程出口 ;4、壳体;5、后端盖;6、隔板;7、壳程入口 ;8、管程出口 ;9、管程入口 ;10、纵向折流板;11、热媒流;12、冷媒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做进一步描述:[0021 ] 如图1、图2所示,本换热器包括壳体4,壳体4前端设置前端盖I,壳体4后端设置后端盖5,前端盖1、后端盖5分别通过法兰与壳体4连接,壳体4截面为方形,壳体4内沿纵向设置有列管2,列管2沿壳体4横向布置至少两排,每排列管2由至少一根直管组成,直管两端分别与前盖腔、后盖腔相通,本实施例布置四排列管2,每排列管2由五根直管并排组成,直管的直径根据水环真空泵工作液的流量计算,使热媒在直管内形成湍流流动,达到最佳换热效果。直管截面可以为圆形、方形或多边形等,优选圆形截面。每相邻的两排列管2之间设置一纵向折流板10,本实施例由上至下分别设置有第一纵向折流板、第二纵向折流板及第三纵向折流板,第一纵向折流板设置在第一排列管与第二排列管之间,第二纵向折流板设置在第二排列管与第三排列管之间,第三纵向折流板设置在第三排列管与第四排列管之间。纵向折流板10纵向设置在壳体4内,相邻两纵向折流板10的开口端分别设置在两相反端,第一纵向折流板开口端设置在后端,第二纵向折流板开口端设置在前端,第三纵向折流板开口端设置在后端。通过纵向折流板10,使冷媒在壳体内形成湍流流动,并与热媒形成逆流,换热效果好。前端盖I内设置有两组隔板6,隔板6将前盖腔分为三个腔室,每个腔室与相应的列管2前端相通,其中前盖腔第一腔室与第一排列管2相通,前盖腔第二腔室与第二排及第三排列管2相通,前盖腔第三腔室与第四排列管2相通。后端盖5内设置有一组隔板6,隔板6将后盖腔分为二个腔室,每个腔室与相应的列管2后端相通,其中后盖腔第一腔室与第一排及第二排列管2相通,后盖腔第二腔室与第三排及第四排列管2相通。壳体4上部设置有壳程出口 8,壳体4下部设置有壳程入口 7。前端盖I上设置有管程入口 9、管程出口 8,管程入口 9设置在前端盖I上方,对应壳程出口 3,管程出口 8设置在前端盖I下方,对应壳程入口 7,热媒与冷媒形成逆流,全程具有较大的温差。前端盖I与壳体4之间设置密封圈,后端盖5与壳体4之间设置密封圈。工作过程:如图3所示,热媒流11如图中实线所示,热媒由管程入口 9流入,由前盖腔第一腔室经第一排列管2进入后盖腔第一腔室,在压差作用下,热媒进入第二排列管2,并经第二排列管2返回至前盖腔第二腔室内,再由前盖腔第二腔室经第三排列管2进入后盖腔第二腔室,经第四排列管2返回至前盖腔第三腔室内,最终通过与前盖腔第三腔室相通的管程出口流出。热媒流12如图中虚线所示,冷媒由壳体4底部的壳程入口 7流入,沿纵向折流板10隔开的腔室依次往返流动,直至到达壳体4顶部腔室,由壳程出口 3流出。工作过程中,经冷却到达底部第四排列管2的热媒温度较低,而该处的冷媒温度最低,因此具有较大温差;而冷媒经换热到达壳体4上部时,温度升高,而顶部列管2中热媒的温度最高,因此两者仍然具有较大温差。冷媒流与热媒流形成逆向流动,全程均具有较大温差,换热效果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器,包括壳体(4),其特征在于:壳体(4)前端设置前端盖(1),壳体(4)后端设置后端盖(5),前端盖(1)、后端盖(5)内分别设置隔板(6),壳体(4)内沿纵向设置有列管(2),列管(2)沿壳体(4)横向布置至少两排,每排列管(2)由至少一根直管组成,直管两端分别与前盖腔、后盖腔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包括壳体(4),其特征在于:壳体(4)前端设置前端盖(1),壳体(4)后端设置后端盖(5),前端盖(I)、后端盖(5)内分别设置隔板(6),壳体(4)内沿纵向设置有列管(2),列管(2)沿壳体(4)横向布置至少两排,每排列管(2)由至少一根直管组成,直管两端分别与前盖腔、后盖腔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相邻的两排列管(2)之间设置一纵向折流板(10),纵向折流板(10)纵向设置在壳体(4)内,相邻两纵向折流板(10)的开口端分别设置在两相反端。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列管(2)设置有四排,每排列管(2)由五根直管并排组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端盖(I)内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宗武邱延亮郭金光徐宏亮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伯仲真空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