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设有隔离筒的防倾倒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804869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23 12: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设有隔离筒的防倾倒阀,由阀体(1)和阀座(2)连接形成阀腔(B),阀座(2)上方设有一盖状浮子(3),浮子(3)与阀座(2)之间放置一可自由移动并可使浮子(3)在阀腔(B)内部上下移动的钢球(4),在阀体(1)的外壁上嵌装有橡胶密封圈(5),其安装面高于阀座(2),另外,在浮子(3)的外圈,由阀座(2)底部向上突出设置隔离筒(2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防倾倒阀,通过设置隔离筒,能使得防倾倒阀在无论油箱压力多高的条件下都不会被气压关闭,且工作时能始终将油箱压力保持在一个正常范围内,安全性高。(*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设有隔离筒的防倾倒阀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械阀,尤其是安装在通用汽油机燃料油箱上的防燃料油倾倒的通气阀。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安装于通用汽油机燃料油箱上的通气阀(如图1所示),由阀体、阀座密封而成阀腔,腔体顶部设置有第一通气口,该第一通气口与阀腔通过一阀口连通,阀座上端面设有圆锥形凹坑,在阀座的上方设有一瓶盖状浮子,在浮子的顶部外侧设有与阀口配合能关闭第一通气口的阀芯,浮子与阀座之间放置一钢球,当防倾倒阀倾斜到一定角度后,钢球移动并可使浮子沿阀体内壁上下移动,浮子与阀体内壁之间有间隙可通过气体。这种传统的防倾倒阀的结构,存在如下缺陷:1、气流全部在阀体和浮子之间的狭缝中流动,油箱在通过防倾倒阀排气时,由于气流的阻力会产生压差,B区气压的压强远小于A区,压差对浮子向上的作用力较大,排气流量越大,此压差也越大,当压差较大时就会推动浮子上升关闭防倾倒阀,造成油箱无法卸压,存在安全隐患。2、防倾倒阀的阀体和阀座之间采用焊接方式连接,尺寸精度难以控制,而且焊接生产效率较低。3、防倾倒阀在油箱内部的第二通气口处于阀的底部,位置低,容易浸入油箱液面以下,油箱内部的燃油会进入防倾倒阀,造成意外泄露。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设有隔离筒的防倾倒阀,通过针对性的结构改善,解决了防倾倒阀意外关闭的安全隐患问题。一种设有隔离筒的防倾倒阀,由阀体和阀座连接形成阀腔,腔体顶部设置有第一通气口,该第一通气口与阀腔通过一阀口连通,阀座底部上端面设置有圆锥形凹坑,可在圆锥形凹坑上纵向设置十字槽;在圆锥形凹坑上方设有一盖状浮子,在浮子的顶部外侧设有与阀口配合能关闭第一通气口的阀芯;浮子与圆锥形凹坑之间放置一钢球,当防倾倒阀倾斜到一定角度后,钢球移动并可使浮子在阀腔内部上下移动,在阀体的外壁上嵌装有橡胶密封圈,所述橡胶密封圈的安装面高于阀座,其中,在浮子的外圈,由阀座底部向上突出设置隔离筒。在上述结构的设置下,所述隔离筒与阀体之间形成环形空腔,所述第一通气口与第二通气口通过此环形空腔连通。优选的,紧贴在橡胶密封圈的下沿设置至少一个第二通气口,至少设置两个第二通气口为更佳。进一步的,所述阀座底部设置至少一个尺寸小于第二通气口尺寸的排液口。进一步的,所述阀体和阀座之间通过弹性扣合结构连接。比如,在阀体上设置扣合孔,阀座上设置与扣合孔对应相嵌的扣合凸台。阀体和阀座通过弹性扣合结构安装到位后,阀座上的弹性支撑脚会发生弹性变形,以消除配合间隙。继而,所述第一通气口与阀体一体成形并可通过管道连接到发动机空滤器或碳罐,所述第二通气口暴露于燃料油箱油面以上空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势在于:传统的防倾倒阀由于第二通气口设置在阀座的下底面上,油箱内的油蒸汽从阀口排出过程中必须流经浮子,油蒸汽的流动会在浮子上、下产生较大的压差,浮子会在此压差作用下升起,当油蒸汽流量较大时会造成防倾倒阀意外关闭,且越关越紧,致使油箱压力过高,影响发动机工作,并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本技术的设有隔离筒的防倾倒阀,在阀座上设有隔离筒,则绝大部分气流会在阀体和隔离筒之间流动,浮子与隔离筒之间只有很少的气流,因此油箱在通过防倾倒阀排气时,B区与A区的压差很小,压差对浮子向上的作用力很小,此力远小于浮子重力,故浮子不会在压差下使得防倾倒阀意外关闭。即,无论油箱压力多高,防倾倒阀都不会被气压关闭,工作时能始终将油箱压力保持在一个正常范围内,安全性高。【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通气阀的结构示意图。图2至图5为本技术的几种防倾倒阀设置设有隔离筒的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基于图5的防倾倒阀的侧视图。图7为基于图6的设有隔离筒的防倾倒阀的B— B剖视图。图8为基于图6的设有隔离筒的防倾倒阀的C一C剖视图。图9为基于图5的设有隔离筒的防倾倒阀的俯视图。图10为基于图9的设有隔离筒的防倾倒阀的A— A剖视图。图11为基于图5的设有隔离筒的防倾倒阀的仰视图。图12为基于图11的设有隔离筒的防倾倒阀的D— D剖视图。图13为基于图5的防倾倒阀的阀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基于图5的防倾倒阀的阀座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阀体,11.第一通气口,12.阀口,13.环形空腔,14.扣合孔,15.弹性支撑脚,2.阀座,21.第二通气口,22.圆锥形凹坑,23.隔离筒,24.排液口,25.扣合凸台,3.浮子,31.阀芯,4.钢球,5.橡胶密封圈,6.油箱,A.浮子内腔,B.阀腔。【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结合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种设有隔离筒的防倾倒阀,阀体1、阀座2扣合成阀腔B,阀体I的顶部一体设置第一通气口 11,该第一通气口 11与阀腔B通过阀口 12连通,阀座2底部中心位置一体设有圆锥形凹坑22,可在圆锥形凹坑22纵向上开设有十字槽;在阀座2的上方设置盖状浮子3,在浮子3的顶部外侧设有与阀口 12配合能关闭第一通气口的阀芯31,阀芯31与阀口 12之间可以以球面接触,也可以以圆角面接触,线接触能保证阀关闭的密封性,锥形结构可确保即使在阀芯31有微小偏移的情况下仍能有效复位并与阀口 12密封;浮子3与圆锥形凹坑22之间放置一钢球4,当防倾倒阀倾斜到一定角度后,钢球4可在圆锥形凹坑中移动并可使浮子3沿隔离筒23内壁上下移动,阀座2上方,浮子3与圆锥形凹坑22之间,钢球4所在的区域形成浮子内腔A ;这里,在阀座2上设置圆锥形凹坑22的目的是:在防倾倒阀倾斜到一定角度后,使钢球沿着圆锥形凹坑滚动以带动浮子3启闭通气阀;特别地,在浮子3的外圈,由阀座2底部向上突出设置隔离筒23。在阀座2上增设一个隔离筒23,浮子3外部与隔离筒23内壁配合,隔离筒23的外壁与阀体I的内壁形成环形空腔13,第一通气口 11和第二通气口 21通过该环形空腔13连通,这样一来环形空腔13就成为油箱通气的主要通道,而浮子3与隔离筒23之间的缝隙则成为次要通道,如此可防止油箱排气流量较大时在压差作用下浮子3关闭防倾倒阀,保证油箱正常卸压,消除安全隐患。在阀体I的外壁上嵌装橡胶密封圈5,且橡胶密封圈5的安装面高于阀座2 ;紧贴在橡胶密封圈5的下沿设置至少一个第二通气口 21,至少设置两个第二通气口 21更佳。隔离筒23的外壁与阀体I的内壁之间形成环形空腔13,第一通气口 11与第二通气口 21通过此环形空腔13连通;阀座2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排液口 24 ;排液口 24的尺寸小于第二通气口 21的尺寸。阀体I和阀座2之间可采用焊接的形式连接。工作时也可以达到始终将油箱压力保持在一个安全范围内的效果,且具有防止燃油通过防倾倒阀意外泄漏的效果。实施例2结合图3所示,此防倾倒阀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以实施例3的为基础,且在保留在阀内设置隔离筒23、阀体I和阀座2之间以焊接的形式连接的结构设计方式的基础上,可以将第二通气口 21设置于防倾倒阀的底部,工作时亦可以达到始终将油箱压力保持在一个安全范围内的效果。实施例3结合图4所示,此防倾倒阀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以实施例2为基础,在保留隔离筒23、第二通气口 21设置于防倾倒阀底部的设计的基础上,阀体I和阀座2之间可通过弹性扣合结构连接,此种方式具有始终将油箱压力保持在一个安全范围内的效果。实施例4结合图5至图14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设有隔离筒的防倾倒阀,由阀体(1)和阀座(2)连接形成阀腔(B),腔体顶部设置有第一通气口(11),该第一通气口(11)与阀腔(B)通过一阀口(12)连通,阀座(2)底部上端面设置有圆锥形凹坑(22),在圆锥形凹坑(22)上方设有一盖状浮子(3),在浮子(3)的顶部外侧设有与阀口(12)配合能关闭第一通气口(11)的阀芯(31),浮子(3)与圆锥形凹坑(22)之间放置一钢球(4),钢球(4)可自由移动并可使浮子(3)在阀腔(B)内部上下移动,在阀体(1)的外壁上嵌装有橡胶密封圈(5),所述橡胶密封圈(5)的安装面高于阀座(2),其特征在于:在浮子(3)的外围,由阀座(2)底部向上突出设置有隔离筒(2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设有隔离筒的防倾倒阀,由阀体(I)和阀座(2)连接形成阀腔(B),腔体顶部设置有第一通气口(11),该第一通气口(11)与阀腔(B)通过一阀口(12)连通,阀座(2)底部上端面设置有圆锥形凹坑(22),在圆锥形凹坑(22)上方设有一盖状浮子(3),在浮子(3)的顶部外侧设有与阀口(12)配合能关闭第一通气口(11)的阀芯(31),浮子(3)与圆锥形凹坑(22)之间放置一钢球(4),钢球(4)可自由移动并可使浮子(3)在阀腔(B)内部上下移动,在阀体(I)的外壁上嵌装有橡胶密封圈(5),所述橡胶密封圈(5)的安装面高于阀座(2),其特征在于:在浮子(3)的外围,由阀座(2)底部向上突出设置有隔离筒(2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有隔离筒的防倾倒阀,其特征在于,紧贴在橡胶密封圈(5)的下沿设置至少一个第二通气口( 2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有隔离筒的防倾倒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筒(23)的外壁与阀体(I)的内壁之间形成环形空腔(13),所述第一通气口(11)与第二通气口(21)通过此环形空腔(13)连通。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正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圆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