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进的绣花机,结构中包括机架上的作业平台,作业平台上设置有机架大梁,机头总成设置在机架大梁上,机头总成下方对应设置旋梭箱总成;动力总成包括伺服电机,伺服电机的动力输出轴通过主轴皮带与下传动轴联接,下传动轴贯穿整机设置,并与旋梭箱总成传动连接;下传动轴通过同步带与上传动轴联接,上传动轴贯穿整机设置,并与机头总成传动连接;所述伺服电机设置在机架大梁中点部位的下方,所述下传动轴上的从动带轮设置在下传动轴的中点位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多机头作业的需求,同时机头数目及机头间距的设置与生产实际相适应,能够大幅提高作业效率。(*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进的绣花机
本技术涉及一种刺绣设备,尤其是一种多头平绣绣花机。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电脑绣花机已经逐渐普及,与传统绣花机械及手工绣花相比,其具有明显的高速度、高效率优势,同时还具有层次多、功能多、一致性高的质量优势。其中,平绣系列电脑绣花机广泛应用于窗帘、床罩、玩具、装饰品、工艺美术品等的刺绣工艺,其具有液晶显示功能、花样格式存储功能、花样的旋转及缩放功能、花样的编辑与组合功能、反复绣作功能、针迹补偿功能、补绣功能、自动补偿功能、断电保护及断电恢复功能、断线检测功能、自动剪线功能等多种多样的先进功能。目前电脑刺绣机的机头数量有日益增多的趋势,这是与刺绣行业的发展及刺绣工艺的持续改进相适应的。但是日益增多的机头数目对原有机型的设计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使得对现有机型改进的需求日益明显和迫切。目前电脑刺绣机的传动机构是由电机、电机与下轴间的传动组件、下轴、上下轴间的同步传动组件、上轴等五部分所组成,其中,上轴带动机头、下轴带动旋梭箱进行作业。由于目前电脑刺绣机的机头数量日益增多,由此带来机架长度和上轴、下轴长度的不断加长,由于机头数量的增加,上轴、下轴长度的加长,上轴带动机头、下轴带动旋梭箱的数量增多,给上轴、下轴带来负载也大大增加。与此同时,主电机设置在机架的一端,从一个端头将传动力和位置传递到另一个端头,会引起轴的扭曲强度不够,以及转角位置的偏差。另外,目前电脑绣花机的机头数目设置及机头间距的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与最常见的绣花尺寸不匹配,造成作业时不得放弃使用部分机头或针头,使得作业效率大幅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进的绣花机,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多机头作业的需求,同时机头数目及机头间距的设置与生产实际相适应,能够大幅提高作业效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改进的绣花机,结构中包括机架和设置在机架上的作业平台,作业平台上贯穿设置有机架大梁,若干机头总成依次并列设置在机架大梁上,每一组机头总成下方的作业平台上对应设置一组旋梭箱总成;机架大梁的一侧设置有换色箱总成,工作平台上还设置有对整机进行自动化控制的控制器;动力总成设置在机架内部,所述动力总成包括伺服电机,伺服电机与控制器通信联接,伺服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上设置主动带轮,主动带轮通过主轴皮带与下传动轴的从动带轮联接,下传动轴贯穿整机设置,并与所有的旋梭箱总成传动连接驱动旋梭箱总成进行作业;下传动轴上设置同步带轮,此同步带轮通过同步带与上传动轴上的同步带轮联接,上传动轴贯穿整机设置,并与所有的机头总成传动连接驱动机头总成进行作业;所述伺服电机设置在机架大梁中点部位的下方,所述下传动轴上的从动带轮设置在下传动轴的中点位置。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传动轴和下传动轴上间隔设置多组同步带轮,每两组同步带轮的间距相等,且同步带轮的组数为机头总成/旋梭箱总成数目的 0.1-0.2 倍。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绣花机上设置有66组机头总成/旋梭箱总成,所述上传动轴和下传动轴上均匀间隔设置6组同步带轮。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每组机头总成上设置2个针头,每两组机头总成的间距为10-12cm。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机架大梁两侧各设置一台补偿伺服电机,此补偿伺服电机通过传动带及同步带与上、下传动轴传动连接,并根据控制器发出的指令向上、下传送轴输出补偿动力。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传动轴和下传动轴均由若干段传动轴通过联接套联接而成。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将传动系统设置在传动轴的中间部位,改进了多机头绣花机的传动性能。同时在上、下传动轴之间设置多组同步带(同步带的组数依据机头/旋梭箱的组数而定,一般每10-20组机头/旋梭箱设置一组同步带),既提高了上下传动轴的同步性,对于传动性能的改进也十分明显。另外,本技术还在传动轴两端设置补偿伺服电机,当传感器发现既有的传动力不足时,控制器发出指令控制两端的补偿伺服电机启动,补偿伺服电机通过传动带和同步带从两端向上、下传动轴输出动力,确保整机传动的性能。本技术还合理化设置了机头的数目为66组,机头的间距为10-12cm,由于目前最常用的刺绣花型多为5.5cm—循环,因此本技术的绣花机在日常生产实际中十分好用,效率大幅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传动结构示意图。图中:1、机架;2、作业平台;3、机架大梁;4、机头总成;5、旋梭箱总成;6、主伺服电机;7、主动带轮;8、主轴皮带;9、从动带轮;10、下传动轴;11、同步带轮;12、同步带;13、上传动轴;14、补偿伺服电机;15、补偿传动带;16、换色箱总成;17、控制器;18、联接套。【具体实施方式】参看附图,本技术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中包括机架I和设置在机架I上的作业平台2,作业平台2上贯穿设置有机架大梁3,66组机头总成4依次并列设置在机架大梁3上,每组机头总成4上设置2个针头,每两组机头总成4的间距为11cm,每一组机头总成4下方的作业平台2上对应设置一组旋梭箱总成5 ;机架大梁3的一侧设置有换色箱总成16,工作平台上还设置有对整机进行自动化控制的控制器17 ;动力总成设置在机架I内部,动力总成包括主伺服电机6,主伺服电机6与控制器17通信联接,主伺服电机6的动力输出轴上设置主动带轮7,主动带轮7通过主轴皮带8与下传动轴10上的从动带轮9联接,下传动轴10贯穿整机设置,并与旋梭箱总成5传动连接以驱动旋梭箱总成5进行作业;下传动轴10上均匀设置6组同步带轮11,此同步带轮11通过同步带12与上传动轴13上的同步带轮11联接,上传动轴13贯穿整机设置,并与机头总成4传动连接以驱动机头总成4进行作业;上传动轴13和下传动轴10均由若干段传动轴通过联接套18联接而成;主伺服电机6设置在机架大梁3中点部位的下方,下传动轴10上的从动带轮9设置在下传动轴10的中点位置。机架大梁3两侧各设置一台补偿伺服电机14,此补偿伺服电机14通过补偿传动带15及同步带12与上、下传动轴传动连接,并根据控制器17发出的指令向上、下传送轴输出补偿动力。参看附图,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在于:本技术通过将传动系统设置在传动轴的中间部位,改进了多机头绣花机的传动性能。同时在上、下传动轴之间设置多组同步带12(同步带12的组数依据机头/旋梭箱的组数而定,一般每10-20组机头/旋梭箱设置一组同步带),既提高了上、下传动轴的同步性,对于传动性能的改进也十分明显。另外,本技术还在传动轴两端设置补偿伺服电机14,当传感器发现既有的传动力不足时,控制器17发出指令控制两端的补偿伺服电机14启动,补偿伺服电机14通过补偿传动带15和同步带12从两端向上、下传动轴输出动力,确保整机传动的性能。本技术还合理化设置了机头的数目为66组,机头的间距为10-12cm,由于目前最常用的刺绣花型多为5.5cm—循环,因此本技术的绣花机在日常生产实际中十分好用,效率大幅提高。上述描述仅作为本技术可实施的技术方案提出,不作为对其技术方案本身的单一限制条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的绣花机,结构中包括机架(1)和设置在机架(1)上的作业平台(2),作业平台(2)上贯穿设置有机架大梁(3),若干机头总成(4)依次并列设置在机架大梁(3)上,每一组机头总成(4)下方的作业平台(2)上对应设置一组旋梭箱总成(5);机架大梁(3)的一侧设置有换色箱总成(16),工作平台上还设置有对整机进行自动化控制的控制器(17);动力总成设置在机架(1)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总成包括主伺服电机(6),主伺服电机(6)与控制器(17)通信联接,主伺服电机(6)的动力输出轴上设置主动带轮(7),主动带轮(7)通过主轴皮带(8)与下传动轴(10)上的从动带轮(9)联接,下传动轴(10)贯穿整机设置,并与旋梭箱总成(5)传动连接以驱动旋梭箱总成(5)进行作业;下传动轴(10)上设置同步带轮(11),此同步带轮(11)通过同步带(12)与上传动轴(13)上的同步带轮(11)联接,上传动轴(13)贯穿整机设置,并与机头总成(4)传动连接以驱动机头总成(4)进行作业;所述主伺服电机(6)设置在机架大梁(3)中点部位的下方,所述下传动轴(10)上的从动带轮(9)设置在下传动轴(10)的中点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的绣花机,结构中包括机架(I)和设置在机架(I)上的作业平台(2),作业平台(2)上贯穿设置有机架大梁(3),若干机头总成(4)依次并列设置在机架大梁(3)上,每一组机头总成(4)下方的作业平台(2)上对应设置一组旋梭箱总成(5);机架大梁(3)的一侧设置有换色箱总成(16),工作平台上还设置有对整机进行自动化控制的控制器(17);动力总成设置在机架(I)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总成包括主伺服电机(6),主伺服电机(6)与控制器(17)通信联接,主伺服电机(6)的动力输出轴上设置主动带轮(7),主动带轮(7)通过主轴皮带(8)与下传动轴(10)上的从动带轮(9)联接,下传动轴(10)贯穿整机设置,并与旋梭箱总成(5)传动连接以驱动旋梭箱总成(5)进行作业;下传动轴(10)上设置同步带轮(11),此同步带轮(11)通过同步带(12)与上传动轴(13)上的同步带轮(11)联接,上传动轴(13)贯穿整机设置,并与机头总成(4)传动连接以驱动机头总成(4)进行作业;所述主伺服电机(6)设置在机架大梁(3)中点部位的下方,所述下传动轴(10)上的从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彦青,
申请(专利权)人:何彦青,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