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面带有凹槽的盘类零件分面识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774640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16 23:30
单面带有凹槽的盘类零件分面识别装置,属于盘类零件机械加工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自动推料机构包括推料机构和工件承接腔,工件承接腔承接于上料输送料道的料道出口,工件承接腔一侧设有工件出口,另一侧设置推料机构的推料杆,工件夹头机构包括夹头座、夹头和夹紧机构,夹头安装于夹头座上,夹头上设置有工件夹头内腔,工件夹头内腔开口承接所述工件出口,内腔底面为平面且设有环形测试凹槽,识别机构包括导气通道、气压计和压力气源,测试凹槽通过导气通道与压力气源连通,A承接料道和B承接料道分别设置于夹头前方两侧并各连接有一滑移机构,B承接料道上设有翻面机构,A承接料道和B承接料道的出口端均与下料输送料道连接。(*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单面带有凹槽的盘类零件分面识别装置
本技术属于盘类零件机械加工
,尤其与一种单面带有凹槽的盘类零件分面识别装置有关。
技术介绍
为提高机械加工自动化,目前,盘类零件已逐渐采用多台机床组成的自动生产线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在多台加工机床之间设置有自动输送机构,自动输送机构通过料道输送待加工的盘类零件,有一种单面带有凹槽的盘类零件,该盘类零件设置有中心通孔,其中一个端面A为平面,另一个端面B上设置有贯通外圆面的凹槽,其加工工艺需要根据端面形状来安排,但目前的输送料道在自动进料时往往是不分面的,也不具有自动识别分面功能,需人工进行分面定向后,再由自动输送机构输送入自动生产线,这样的分面识别工作效率低、工作量大、人工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自动生产线加工单面带有凹槽的盘类零件时需通过人工识别分面存在的工作量大、成本高及效率低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对单面带有凹槽的盘类零件自动识别分面的装置。为此,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单面带有凹槽的盘类零件分面识别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盘类零件分面识别装置包括上料输送料道、自动推料机构、工件夹头机构、识别机构、A承接料道、B承接料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单面带有凹槽的盘类零件分面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盘类零件分面识别装置包括上料输送料道(7)、自动推料机构、工件夹头机构、识别机构、A承接料道(15)、B承接料道(9)和下料输送料道(21),自动推料机构包括推料机构(11)和工件承接腔(13),工件承接腔(13)承接于上料输送料道(7)的料道出口,工件承接腔(13)一侧设置有工件出口,另一侧设置所述推料机构(11)的推料杆(12),工件夹头机构包括夹头座(2)、夹头(1)和夹紧机构,夹头(1)安装于夹头座(2)上,夹头(1)通过夹紧机构控制夹紧和松开,夹头(1)上设置有工件夹头内腔(17),工件夹头内腔(17)开口承接所述工件出口,内腔底...

【技术特征摘要】
1.单面带有凹槽的盘类零件分面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盘类零件分面识别装置包括上料输送料道(7 )、自动推料机构、工件夹头机构、识别机构、A承接料道(15 )、B承接料道(9)和下料输送料道(21),自动推料机构包括推料机构(11)和工件承接腔(13),工件承接腔(13)承接于上料输送料道(7)的料道出口,工件承接腔(13) —侧设置有工件出口,另一侧设置所述推料机构(11)的推料杆(12),工件夹头机构包括夹头座(2)、夹头(I)和夹紧机构,夹头(I)安装于夹头座(2 )上,夹头(I)通过夹紧机构控制夹紧和松开,夹头(I)上设置有工件夹头内腔(17),工件夹头内腔(17)开口承接所述工件出口,内腔底面为平面,底面上设置有环形测试凹槽(16),识别机构包括导气通道(3)、气压计(4)和压力气源(5),气压计(4)连接于导气通道(3)上,所述测试凹槽(16)通过导气通道(3)与压力气源(5)连通,所述的A承接料道(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青良
申请(专利权)人:新昌县东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