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孔脱管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73639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16 18: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无缝管穿孔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穿孔脱管模具,包括管坯入口、入口端和咬入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坯入口为喇叭形,送入角α为30~32°,入口端长度L1为321~335mm,咬入端长度L2为333.5~345mm。所述入口端导套厚度H为25~30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杜绝了因入口导套旋转、管坯弯曲等原因造成的管坯不能顺利咬入问题,提高了入口导套的寿命,降低了擦伤缺陷产生,有效保证生产顺行。(*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穿孔脱管模具
本技术涉及无缝管穿孔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穿孔脱管模具。
技术介绍
177PQF机组穿孔机为一种结构比较先进的菌式穿孔机,其入口导套负责保证管坯来料的正常咬入,防止因管坯弯曲等原因造成咬入不顺。见图1,原设计中将入口导套管坯入口端设计为斜口,入口导套在管坯轧制过程中因旋转带动入口导套转动,造成其斜口与受料槽相卡,管坯容易顶到入口导套边沿造成不咬入,同时送入角度过小(只有14° ),对出现弯曲管坯不能顺利进入;原设计中入口导套咬入端用延伸平口设计,当导套发生旋转时亦会造成管坯顶轧辊,形成不咬入,且平口部位为薄弱点,磨损大,易出擦伤,对钢管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穿孔脱管模具,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避免因入口导套旋转、管坯弯曲等造成管坯不能顺利咬入问题,提高入口导套寿命,降低擦伤缺陷产生,保证生产顺行。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穿孔脱管模具,包括管坯入口、入口端和咬入端,所述管坯入口为喇叭形,送入角α为30?32。,入口端长度LI为321?335_,咬入端长度L2为333.5?345_。所述入口端导套厚度H为25?30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杜绝了因入口导套旋转、管坯弯曲等原因造成的管坯不能顺利咬入问题,提高了入口导套的寿命,降低了擦伤缺陷产生,有效保证生产顺行。【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设计的穿孔脱管模具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中:1-管坯入口 2-入口端3-咬入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如图2,是本技术一种穿孔脱管模具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包括管坯入口 1、入口端2和咬入端3,管坯入口 I为喇叭形,送入角α为30?32°,入口端2长度LI为321?335mm,咬入端3长度L2为333.5?345mm,入口端导套厚度H为25?30_。实施例中送入角α为30°,入口端管坯由平口改为喇叭口设计,降低了其因弯曲而碰到导套边沿造成不能咬入的风险。入口端长度LI由原来的521_缩短为321_,防止其与受料槽相刮碰。咬入端长度L2由原来的420mm缩短为333.5mm,同时取消了平口设计,同时,增加了入口端导套厚度,入口端导套厚度H为25mm,有利于提高耐磨性,减少擦伤缺陷产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穿孔脱管模具,包括管坯入口、入口端和咬入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坯入口为喇叭形,送入角α为30~32°,入口端长度L1为321~335mm,咬入端长度L2为333.5~345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穿孔脱管模具,包括管坯入口、入口端和咬入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坯入口为喇叭形,送入角α为30?32°,入口端长度LI为321?33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善宝李道刚丁增伟陈勇韩久富邸军徐伟王鑫胡永新杨永海
申请(专利权)人: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