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旋条状填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60065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14 04: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螺旋条状填料,包括成弯曲条状的填料本体,所述填料本体包括呈连续“S”型的褶皱,所述褶皱的每个褶曲围成供流体进入的半封闭空间,所述褶皱的表面形成微生物附着面。填料本体上形成的多个“S”型褶皱增大了比表面积和微生物的附着面积,当水或气流经褶曲时,在褶曲围成的半封闭空间内旋转而形成漩涡,并充分混合,有效的提高了水和气体的利用率,提高处理效率;同时,弯曲条状的填料本体在散装堆填时,其弯曲与褶皱相互勾叉叠合,形成稳固的一体,在快速或大水量的冲击下时,不易形成翻滚,可有效保护填料表面附着的生物膜,确保生物膜的稳定性。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应用于环境治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螺旋条状填料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填料,特别是涉及一种螺旋条状填料。
技术介绍
我国是全球最贫水国家之一,人均水量仅为世界的四分之一。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的地下水质量不达标,水源水质污染呈恶化趋势。在2011年,环保部对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调查显示,约35.7亿立方米水源水质不达标,占总供水量的11.4% ;卫生部近期对全国28个省份的城市集中式供水管网末梢水抽检后发现,依据浑浊度、色度、总大肠菌群等7项指标,合格率仅为82.6%。医学流行病学查明,国内外70%~80%的人类疾病与水污染密切相关。 目前采用的污水处理技术,有生物法、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采用过滤澄清的方法,对污水中污染物的去除率低,仅适用于较为干净的水体,对污水处理则无法达标;化学法采用添加各种化学药剂,净化水体,由于化学药剂量要求严格,容易出现超量添加而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生物法是采用活性污泥或生物膜处理技术。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占地面积大,无法实现分散小规模应用,制约了其应用范围。生物膜法是在填料(或滤料)表面挂膜,通过生物膜上的微生物群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生物膜法占地面积小,效率高,逐步成为污水处理的趋势。生物膜法对填料的要求极高,传统的填料如砂石、活性炭、陶瓷、滤布等,其比表面积小,细小孔隙多,极容易堵塞而失效。而且由于其比表面小,导致其附着的生物量低,处理效率受限制。传统的填料,如绒毛状、松果状、球状,其缺点如下: 1、生物挂膜时间长。传统的填料,由于表面的粗糙度较低(如球状、松果状)、水气接触面积小(如绒毛状),导致生物挂膜难度大,挂膜时间长,生物膜活性低。实验结果显示,传统的活性碳填料,其成膜时间为7、天,碳酸钙填料需10-12天,而悬挂式的刚毛填料,其成膜时间更长,需20天以上。挂膜速率是衡量填料性能的主要指标之一,挂膜时间越短,其生物膜起效时间越快,可迅速投入到正常运行,缩短调试时间,提高处理效率。2、比表面积不足。填料比表面积的大小,决定了附着的生物量的多少,同时也决定了系统中水、气和微生物的接触时间,比表面积越大,其可附着的微生物种群及数量更多,水气接触时间更长,对污水的处理效率更加高。传统的填料,比表面积一般1.0X l(T3m3/g~3.0X 10_3m3/g,比表面积远远不够。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螺旋条状填料,该填料有利于缩短生物挂膜时间,确保生物膜稳定性,提高处理效率。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螺旋条状填料,包括成弯曲条状的填料本体,所述填料本体包括呈连续“S”型的褶皱,所述褶皱的每个褶曲围成供流体进入的半封闭空间,所述褶皱的表面形成微生物附着面。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每个褶曲的内表面及外表面均密布设有沟渠。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沟渠与褶曲的弯曲延伸方向一致。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每个褶曲表面的沟渠间相互平行,各褶曲上沟渠的数量相同,相邻褶曲对应位置的沟渠连成一体。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成一体的沟渠位于各褶曲的部分深度全部一致或部分一致。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成一体的沟渠位于各褶曲的部分深浅不 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同一褶曲上各沟渠的深度全部一致或部分—致。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同一褶曲上的各沟渠深浅不一。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填料本体的比表面积为10~15X10_2m2/g°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填料本体的材质厚度为0.3~0.5mm。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填料本体上形成的多个“S”型褶皱增大了比表面积和微生物的附着面积,当水或气流经褶曲时,在褶曲围成的半封闭空间内旋转而形成漩涡,并充分混合,有效的提闻了水和气体的利用率,提闻处理效率;同时,弯曲条状的填料本体在散装堆填时,其弯曲与褶皱相互勾叉叠合,形成稳固的一体,在快速或大水量的冲击下时,不易形成翻滚,可有效保护填料表面附着的生物膜,确保生物膜的稳定性。【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中标号I为褶曲,2为沟渠。如图1所示的一种螺旋条状填料实施例,包括成弯曲条状的填料本体,填料本体包括呈连续“S”型的褶皱,褶皱的每个褶曲I围成供流体进入的半封闭空间,这些半封闭空间呈喇叭形或漏斗形,褶皱的表面形成微生物附着面。在本实施例中,填料本体上形成的“S,,型褶皱增大了比表面积和微生物的附着面积,使微生物较为容易的附着在表面。当水或气流流经褶曲时,在褶曲I围成的半封闭空间内打转而形成漩涡,并且微生物与是、气充分混合,有效的提高了水和气体的利用率,提高处理效率。同时,弯曲条状的填料本体在散装堆填时,其弯曲与褶皱相互勾叉叠合,形成稳固的一体,在快速或大水量的冲击下时,不易形成翻滚,可有效保护填料表面附着的生物膜,确保生物膜的稳定性。这样一来,多份填料使用过程中,可不采用压盖板(传统技术采用压盖板,主要是为了防止填料漂浮及翻滚,确保填料的稳定,从而保证生物膜稳定),精简工艺。优选的,每个褶曲I的内表面及外表面均密布设有沟渠2,沟渠2的存在极大增加了填料本体的表面粗糙度,有利于截流水体环境中的微生物,并且使得微生物得以稳定附着在表面形成生物膜,即使在水流的冲刷下生物膜也不容易脱落导致水质受影响。同时众多的沟渠2增加了填料的比表面积,从而增加填料中微生物的附着量,提高处理效率。不仅如此,沟渠2的存在有利于在填料材质的厚度方向形成多种特性的微生物,包括位于沟渠2内层的厌氧菌群、位于沟渠2中部的缺氧菌群以及位于沟渠2外部的好氧菌群。通过沟渠2,利用增厚的生物膜厚度,在填料厚度方向形成由外及里的菌群梯度,该梯度,有利于充分利用氧气,附着多种类型菌群及微生物,充分降解污水中的污染物。优选的,沟渠2与褶曲I的弯曲延伸方向一致。水流在经过每个褶曲I所围成的半封闭空间时会在每道沟渠2的位置形成一个漩涡,因此在每个半封闭空间内均会形成若干个漩涡,极大的提高水和气体的利用率。优选的,每个褶曲I表面的沟渠2间相互平行,各褶曲I上沟渠2的数量相同,相邻褶曲I对应位置的沟渠2连成一体,即各沟渠2与填料本体的边缘基本平行,方便了各处沟渠的车削加工,可以一次成型。填料本体上的沟渠深度可以有多种设置方式,包括:同一褶曲上各沟渠的深度全部一致,各褶曲的沟渠深度全部一致;同一褶曲上各沟渠的深度全部一致,各褶曲的沟渠深度部分一致;同一褶曲上各沟渠的深度全部一致,各褶曲的沟渠深度深浅不一;同一褶曲上各沟渠的深度部分一致,各褶曲的沟渠深度全部一致;同一褶曲上各沟渠的深度部分一致,各褶曲的沟渠深度部分一致;同一褶曲上各沟渠的深度部分一致,各褶曲的沟渠深度深浅不一;同一褶曲上各沟渠的深度深浅不一,各褶曲的沟渠深度全部一致;同一褶曲上各沟渠的深度深浅不一,各褶曲的沟渠深度部分一致;同一褶曲上各沟渠的深度深浅不一,各褶曲的沟渠深度深浅不一。·较为优选的是同一褶曲上各沟渠的深度深浅不一,各褶曲的沟渠深度深浅不一,这样水流形成的漩涡深浅不一,对水和气的混合程度不同,可沿着填料本体在长度方向形成多个缺氧、好氧的区域,使得在填料本体的长度方向分布多种微生物,形成类似传统污水处理的缺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螺旋条状填料,其特征在于:包括成弯曲条状的填料本体,所述填料本体包括呈连续“S”型的褶皱,所述褶皱的每个褶曲围成供流体进入的半封闭空间,所述褶皱的表面形成微生物附着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螺旋条状填料,其特征在于:包括成弯曲条状的填料本体,所述填料本体包括呈连续“S”型的褶皱,所述褶皱的每个褶曲围成供流体进入的半封闭空间,所述褶皱的表面形成微生物附着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条状填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褶曲的内表面及外表面均密布设有沟渠。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条状填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渠与褶曲的弯曲延伸方向一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螺旋条状填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褶曲表面的沟渠间相互平行,各褶曲上沟渠的数量相同,相邻褶曲对应位置的沟渠连成一体。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螺旋条状填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成一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卓君林荣斌杨宏谭晶黄金洲杨天平方熙坤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赛特检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